校友风采 ‖ 61K 杨献文:有能力就提高自己(上)

文摘   2024-11-24 00:02   广东  

 61K  杨献文:有能力就提高自己


文 / 安株丽、孙朗


杨献文

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献文,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现为仙岩镇官溪社区)人,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分会理事。现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Marine Drugs、Chemistry & Biodiversity、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等国际国内期刊的编委。

杨献文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发现针对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已分离鉴定3000多个化合物,其中新结构400多个,活性先导化合物50多个;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SCI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0多项,部分技术成果已实现转化,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以第1完成人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海洋工程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从“中国博士村-官溪”走出来的博士、博导

Part 1


01
家乡官溪村人才辈出



杨献文出生于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现为仙岩镇官溪社区),当地崇文尚德,人杰地灵。新中国成立前,村人就有7人毕业于黄埔的陆军军官学校,15人毕业于清华、北大等名校。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因先后培育了国防功勋胡仁宇院士(和邓稼先同框)、航天专家胡其正、计算机泰斗胡守仁、我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周文益等44名博士而声名远播,被誉为“中国博士村”。

家乡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尤其是对知识的尊重,自幼便扎根在杨献文的内心,更是极大影响了他以后的成长。据他回忆,小时候即便是学校组织的看电影,他也会选择独自留在教室看书学习,也因此早早就通过了“两语一数”竞赛,以全县前50名的优秀成绩提前被保送到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之一的玉山县第一中学。

图1、初中求学时的杨献文

02
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成就他的科研之路



杨献文坚持在天然药物研究的科研一线,成绩斐然,这不仅仅得益于家乡尊师重教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父母坚强厚实的臂膀,以及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

常言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一辈子都是围绕着子女全身心的付出。杨献文的父亲年轻时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家境贫穷,但母亲来了之后,两人恩爱有加,通过勤劳和智慧,不断尝试新的谋生方式,如养鱼、裁缝、酿酒和建材防水等,努力追求美好生活,最终把防水生意在周边几个县城做的小有名气。父母善良乐观、乐于助人,靠自己的勤劳为家庭打出一片广阔天地的生活态度也深深影响了杨献文。

正是由于父母的不懈努力,杨献文在大学时期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甚至成为了村里第一个拥有彩色电视机的家庭。这份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无疑为杨献文的未来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初识杨献文,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纯朴踏实,平易近人,待人诚恳,虚怀若谷。杨献文说,这都源自于祖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奶奶在世的时候,每天一大早都会把家门口的马路打扫的干干净净,门口也总是会放一根特制的竹竿,方便那些挑水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桶掉进井里的乡亲们使用,对于父母,他说记忆中从来没听他们讲过别人的不好,相反却总是记得邻里乡亲甚至陌生人的点滴帮助。特别说到自己的母亲,为人善良、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传承,让杨献文受益终身。

丰富多彩的沈药生活与自我探索之旅

Part 2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始建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学校始终秉持“坚忍不拔  药济天下”,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马背上的药箱”精神与光荣传统传承至今,为祖国革命事业和药学事业发展培养了十五万余名药学专门人才。

01
杨献文与药学意外结缘



由于南北距离太远,上个世纪的大多数南方学子对沈阳药学院(彼时学校还未改名)并没有太多知晓,杨献文也不例外。当时的杨献文为了跟初中“铁哥们”(茅利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高考志愿填报全是杭州的大学,从重点的浙江大学,到普本乃至大专,清一色的杭州高校,不曾想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被沈阳药科大学第一批提前录取了,从此和沈药结缘。

然而在大学,杨献文却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传统的课堂学习中,相反却是典型的文艺小青年形象;经常逃课一个人躲在寝室里,耳朵听着从沈阳夜市淘来的“卡口”欧美原装磁带,眼睛盯在各种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上,尤其是西方文学,还曾一度想以文艺为生。
在大学时代,给杨献文留下最深刻记忆是老乡、同学们之间纯真的感情。刚入校时,杨献文从江西上饶独自一人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车才到遥远的东北沈阳,但得到学校60k江西老乡的全程陪伴,让他冲淡了初次离家那种浓厚的思乡之愁,很快就融入沈药的学习生活。刚入校那一年,沈药6号楼宿舍一半住着男生,一半住着女生,圣诞节或是元旦时,女生过来一起打牌,累了就在男生宿舍眯一会儿,南方男孩子大多比较细心,还贴心的给女同学盖上被子。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杨献文说到,沈药的学生都有点“憨”,不太懂人情世故,更不用说圆滑了。但沈药人在做事上都比较求真,“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这些特质对立志做科研的杨献文有着很大的帮助。
02
生活探险的勇敢之旅



杨献文的人生信条是“想做的事情就直接去做,不多顾虑,不抱怨”。大二暑假期间,为了锻炼意志,杨献文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从学校骑车往返北京,沿途拜访或借宿同学家里。被他的想法所吸引,同寝室的老四“大柿子”(黎先军)也一并加入,没有任何准备,甚至自行车都还是和宿舍老大老罗(罗贵超)借的(其实是老罗女朋友的,一辆女式轻便自行车),踏上前行的路上才发现,他甚至都没检查车胎、刹车,更没想过准备防晒霜之类的,全凭一份勇气和决心,就这么说走就走。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半个月行程1500多公里,刚回到宿舍的时候,舍友们因为他晒黑竟然都没认出来。也是基于这份勇气,让他在日后的求学和科研道路上一直敢于探索未知、勇往无前。


逆境中求知:杨献文的考研奋斗与自我超越

Part 3


毕业后,杨献文选择到国有企业"天津市第五中药厂"工作,担任初级工程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每月能拿到900元的薪水,这在当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待遇。现在回想起来,杨献文还在感慨:“工资好高啊!感觉钱好像都花不完”。


01
跳出舒适区,追求学术的更高境界



90年代的中国中药企业,科研任务需要大学生去解决的难题并不多,而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也并非杨献文之所愿,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让他更渴望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考研”,以期进一步提升自己学历、拓宽个人视野。

02
巧妙应对困境,边工作边考研的奋斗之旅



在当年的大都数国有企业,并不太支持年轻人进修考研。因为企业好不容易招来一位大学生,还是希望好好培养成为企业骨干,为企业多做贡献。杨献文所在的工作单位也不例外。

但一心想做科研的杨献文,早已内心笃定。他知道,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白天里,杨献文是天津市五厂的一名合格员工,而夜幕降临后,他则雷打不动地前往对面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成为一名勤奋求学的学生,为考研奋斗,他的坚持和热情甚至让他被误认为是该校的学生。他幽默地回忆说:“有一次很晚的时候,班里有个学生直接把教室的钥匙交给我,让我走的时候锁门。”

面对学习上的难题,杨献文总是能够独立解决。然而,考研分数下来后,知道能去“读研”了,但转档案、转户口的问题却让他陷入了困境,似乎无从下手。但正如其父母所说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他的善良和真诚彼时也立刻得到了回报。考研申请表的盖章、考上后的转档案、转户口等的手续很快就在同事、朋友的帮忙下顺利搞定了。所以至今杨献文也会经常告诫学生“只管善良,只管努力”。因为正是如此,当年他自己一个农村的小伙子,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让他结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也正是这些朋友的无私帮助,才让他顺利解决了种种看似不可能的难题。

最终,虽然没有参加过一次辅导课,杨献文不负众望考上了沈药的研究生,不仅证明了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更显示了他解决难题的韧劲和对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然而,造化再一次弄人,最终他却被调剂到了吉林农业大学,专业也从药理学改到了他大学的最弱项:天然药物化学。但他从未有过抱怨,多年以后,他的一个同学和他说,当年他是最有资格抱怨调剂到吉农的,但却从未听到他说过一句牢骚话。这其实也是杨献文对生活的一贯态度:“从不去抱怨,有能力就提高自己”。


从文艺青年到科研探索者的蜕变

Part 4


杨献文回忆到,在大学期间由于看了很多书,所以他其实做了很多关于未来何去何从的思考,但考上研究生接触实验后,竟然发现搞科研会那么“好玩”,于是便坚定了自己要走科研的路。


01
对科研世界的热爱与探索



大学期间,因为父母的辛劳打拼,家庭条件逐渐好转,杨献文买了一堆的书和磁带,经常逃课躲在宿舍,躺床上听流行音乐,看西方文学经典著作,假期和三五好友相约到外面游玩,还参加学校的吉它班、舞蹈协会、电影协会等,典型的“文艺青年”一枚,所以在宿舍外号“三公子”(排行老三)。

硕士期间,尽管他依旧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课程,但他发现了科研独有的魅力和挑战。他坦言说:“做科研真的非常有意思”。
与大学时期的科研相比,研究生时代的实验更具开放性和探索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创新性激发了杨献文用心钻研的决心。他曾说:"每当我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攻破难题的那一刻,我就感到无比的成就感。科研的世界是如此广阔,值得我不断探索和挑战。"
02
跨专业实验中的思考与科研创新



在一次跨专业(不同系)的实验中,他被师兄带着机械性地重复实验操作。当杨献文好奇地询问实验原理,为什么要那么去做,师兄却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这激发了杨献文的思考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喜欢琢磨问题的他,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预测了下一步实验的结果,让师兄感到很惊讶。
这次经历不仅展现了杨献文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证明了他在科研上的潜力,他的这种好奇和探索未知的“悟性”奠定他自己是适合走科研这条道路。他的转变和成长,正是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挑战的真实写照。

在植物学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

Part 5


“当你发现了外面的世界,你就知道你再也回不去了……”。杨献文深知自己将在科研的这个奇妙的世界里一往无前、永不回头。

经过困难重重、艰苦付出研究生科研经历后,杨献文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中药方向)顺利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民族药方向)学位,师从郝小江院士。在博士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独立完成样品采集、活性测试、成分分离及机理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杨献文日常的饭量极大,但在昆明医学院(现为昆明医科大学)做神经保护实验时,需要他一早从昆明植物所坐班车赶到学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甚至更晚,因为胎鼠大脑皮层细胞非常脆弱,若不迅速处理会极大影响其生存率,因此为了顺利推进,中午他硬撑着不吃饭坚持实验,几个月之后便导致了十二指肠溃疡,引起大出血,所幸检查及时未酿成大祸。对此,杨献文幽默地说,“我是很成功的饥饿诱导溃疡的人体药理学模型”。这种拼命的付出当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杨献文博士论文的工作就发表了6篇SCI文章,同时从一个植物里分离得到64个化合物的纪录也成了当时植物所的一个标杆。


图2、杨献文获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

随后他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课题组开启他的博士后科研之旅。张教授课题组以其雄厚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实验设施著称,得益于此,杨献文能够放开手脚、自由地探索和实验。在博后期间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两年时间他就成功分离获得400多个化合物,创造了从一个植物中分离化合物最多的国际记录。同时,他还带领一支由硕士、博士、博后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全国各地的冷杉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最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10篇文章,共同通讯SCI作者文章13篇。这一成就在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已经使他在国内科研界声名鹊起。

杨献文的科研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天赋和才华,也展示了中国在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深厚实力。他的工作为后来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从陆地到海洋,科研探索者的国际征程

Part 6


01
开启海洋药物研究的新篇章



从大学本科到博士后科研期间,杨献文研究的对象历经中药、民族药、天然植物,但他的科研探索并未止步。他心中有着更远大的目标——进入到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海洋天然药物领域。

2008年,在硕士好朋友杨全的“鼓动”下,杨献文加入了位于广州市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开始着手海洋生物(海星)和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见证了南海所在国内海洋药物研究领域日益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
02
中欧科研交流的桥梁,卢森堡健康研究院的杰出学者



2009年,得益于博后期间的优秀工作,杨献文的博后导师张卫东教授邀请他参与一项中欧FP7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前往卢森堡健康研究中心(CRP-Sante,现改名为“卢森堡健康研究院”,简称LIH)Andre Steinmetz教授课题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在卢森堡,杨献文扎实的专业能力、执着的科研精神以及随和的为人处事风格得到了Andre的高度评价,于是极力劝说杨献文继续留在卢森堡,而杨献文也很享受LIH良好的科研与生活环境,因此,2011年全职在卢森堡工作,直至2015年才回国。


图3、杨献文在卢森堡健康研究中心与Andre Steinmetz教授团队的组合

图4、杨献文在卢森堡工作的生活照,帅气阳光



(杨献文,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图文 || 60K  孙   朗、61K  杨献文

编辑 || 60K  孙   朗

阿郎的银河
银河里流淌着繁星点点,亦如我流过的岁月,流过的制药经历,流过的跑步汗水!愿驻足于此的您有所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