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厝厝后刊环公派下孙氏家谱 ‖-又序(三)
(编辑:廿八世 孙朗)
家有谱犹如国有史也,国史修而历朝之政治不分,家谱修而历代昭穆不紊。
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知其本,则知子孙之身皆祖宗一本所由来。
而亲亲长长之義,於是乎生。然谱不修或至代逺年,湮失其所传,则本既忘昭穆,奚从而办乎。
予父有鉴及此,故殫精竭虑搜遗,補缺修兹家谱,以贻后世,既成,嘱予作序以誌之。
予自顾不文,又何敢饶舌?
第思始祖平谕公自入闽以来,分晋、分惠、分同、分永,生机传业几遍全闽。
即如质甫公由玉塘分居崧山,初分伯仲。继而伯仲之后,或守故里,或移居外乡,支渐分而人渐繁。
独吾节吾公所传派下,经数十世历三百又余年,中间沧桑迭变,盛衰无常。迄乎今日,积弱殆尽。
甚然予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溯吾祖当日两岁赈饥,活人生命者以万计。
嗣后子孙亦恪守家训,被苍天者岂无报施善人之后者乎?
今虽式微不振,而剥穷必復,否极泰来。
予於本支实有厚望焉,爱书卷中以为異日验。
中华民国岁次己已孟厦
廿六世 孙秀川(孙复亨) 熏沐謹记
翻译成白话文(孙朗):
家族里有家谱,就如同国家有史书一样。国家史书修订了,那么历朝历代的政治就不会混乱;家族的谱牒修订了,那么家族历代的长幼次序就不会紊乱。
(备注:“昭穆”,指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里泛指长幼次序。)
大概万物的根(本源)在于上天,人的根(本源)在于祖先。知道了根,就知道子孙的身体都是从祖宗这同一根所繁衍而来的。
于是亲近亲属、敬重长辈的道义就由此产生。然而家谱如果不修订,或许年代久远,就会湮没丢失祖先流传下来的家族资讯,那么忘了根(本源),长幼次序又从哪里去分辨呢?
家父(孙进修)鉴于此种情况,所以殚精竭虑搜寻遗漏的内容,补充缺失的部分来修订这部家谱,用来留传后世。家谱修订完成后,家父嘱咐我写一篇谱序来记录这件事。
我自认为没有多少文采,又怎敢多嘴呢?(谦逊有加)
只是想到始祖平谕公(第一世)自从迁移至福建以来,在晋江、惠安、同安、永春分别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传承家业几乎遍及整个福建。
就像质甫公(第八世)从玉塘(现埔塘)分居到崧山,生了两个儿子,最初分为兄弟两支(指长子孙应祖,次子孙观)。接着两个兄弟的后代,有的坚守故乡(指崧山),有的移居外地,分支逐渐增多,人口也逐渐繁盛。
只有我家族节吾公所传的支派,经过数十代,历经三百多年,期间世事沧桑,年代更替,兴盛衰败,世事无常。到了今天,积聚的力量衰弱几乎耗尽。
(备注:节吾公,字凤和,又称环公,为我崧山洋厝厝后刊派下先祖,第十三世,四兄弟中排行第二。公生于明成化十一年乙末年,即明朝1475年,卒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即明朝1553年,享年79岁,在古代算是长寿。家族曾富甲一方,建有七落大厝。)
显然,我听说积德行善的人家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泽,追溯我祖先(节吾公)当年两次赈济饥荒,救活的人命数以万计。
此后子孙也严格遵守家训,庇佑苍生的上天难道会不报答施善的好人的后代吗?
如今虽然家道中落,衰微不振,但是穷到极尽必然会由穷变富,坏到极点就会由坏变好。
我对于本支派家族将来的兴盛寄以厚望,于是写在此家谱中,以便日后验证。
中华民国岁次己已孟厦
(指民国18年,即1929年农历四月,公历5月)
廿六世 孙秀川(孙复亨) 熏沐謹记
(备注:我二伯公孙复亨,个人介绍可详见我写的:小小说-亨)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