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 ‖ 崧山孙氏族谱序(二)-又序
(编辑:廿八世 孙朗)
山家有廻龙顾祖之说,谓其脉有分合,即地灵可例人杰也。
大丈夫目苟知书,自当慷慨远慕。
舆情初哲如古所谓颀然而长者,羹墙可面,何况一脉而能忘情者也。
余家世先盖出讨虏之后,浮沉以至五代避乱入闽者。
二雁伴行,间关不舍,则其合也。
今余弟调玉之祖谏议公,与余祖侍郎公,俱班尉公之子。
谏议公传世郡中,暂羁洑田而竟归晋。
侍郎公分遁海澨成聚宝塘而世居惠,又其分矣。
然而晋惠两地往还,音徽互质。
计余自束发读书,即能喜谱於白鱼残啄中,得所原委而序之。
今其稿俱在也。
荏苒强仕之年,始领贤书而初试为大夫。
五载鄣南,两觐冀北,乃得揖调玉弟於公车之下,调玉意谊倍挚笃也。
辛未成进士,假归里门,携谱相券不爽。
余与调玉又皆各修明而润色之,两意相投,又其合也。
余昆季得以春秋攀鳞,而称见龙有廻顾祖之思,而中间之合,而分而复合。
脉络分明,所以有族而因有谱,谱常明而族亦常睦。
一开卷而誎议,侍郎之英灵,可上下数百年,而羹墙之尤顾子姓名位胜余,而与廻龙顾祖之意,正不减余,则斯谱其时有修之以不寂也夫。
乡进士奉直大夫安吉州知州陞任户部十七世 孙幼孜 薰沐再序
民国十九年 孙进修 撰
翻译成白话文:
古有风水师关于“回龙顾祖”(民间俗称“倒挂金钩”,指祖山做为朝山或称祖宗山,穴位正对祖山,回龙可转身,两厢相对,穴位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祖山,就不怕朝山太高,没有压迫感,家乡就有好风水。)的说法,这样的山脉走势有分支、有聚合,即是地灵人杰的典范。
大丈夫只要知晓诗书(有学识),自然应当意气风发,心怀远大志向。
社会舆情最初展现出的智慧,就如同品德高尚的长者,即使是对着尧羹、舜墙(“羹墙可面”采用“羹墙见尧”的典故,传说尧去世后,舜对他思念不已,在吃饭时看到尧的羹汤就会想到尧,在对着墙壁时仿佛也能看到尧的影像,后来者用此表示对贤明者的追慕或不相见而仰慕的意思。)这样古代的事物都能当作圣明君主的面见,更何况是对于有同宗血脉关系的人,又怎么能够忘记亲情呢!
我家族先辈是三国时讨虏将军孙权的后裔(“讨虏”在三国时期常指孙权被曹操表奏为讨虏将军),家族命运起伏,一直到五代时期为躲避战乱而进入福建。
两只大雁结伴飞行,一路上艰难相伴相随,不离不弃(“间关”原指鸟鸣声,这里形容大雁飞行旅途时的艰难。),这就是它们的团聚。
今吾弟调玉的祖先谏议公(第五世),与我祖侍郎公(第五世),皆是班尉公(第四世)的儿子。
我祖谏议公在郡中声名流传,暂时停留于洑田(地名),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晋江。
我祖侍郎公(据族谱记载,侍郎公官至一品,讳嘉安,字仲吉,谥恭肃,号称三十六郎,在宋宁宗年间,仕到礼部左侍郎,居住惠安埔塘。)分支于海边,建成聚宝塘,而且世代居住在惠安,这又是家族的分支。
然后两家在晋江、惠安两地往还,都有美好的音容、品德相互问侯和文化传承,彼此互相映衬。
算起来自我年少时开始读书(“束发”指成童的年龄,一般指十五岁左右。),就能热衷于族谱(之事),在那些古老残缺的资料记载中(“白鱼”这里代指古籍资料,因古书中蠹虫似鱼,称书蠹为白鱼。“残啄”指资料有限、书籍残损。),梳理出家族的来龙去脉并为之作序。
今天这些先祖遗稿都在我这。
时光渐渐流逝,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我才开始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中举,初次出任大夫这一官职。
(“荏苒”指时间渐渐过去;“强仕之年”指四十岁;“领贤书”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常指乡试中举)
我在鄣南(“鄣南”习称安吉,自元朝至明初时,即故鄣县之南的意思。)度过了五年,两次前往冀北(“冀北”是指中国河北省的北部地区,具体包括张家口市和承德市。)朝见,才得以在举子应试的公车(这里代指举子进京应试的场所或情境)中与调玉弟相见作揖行礼,与我弟调玉情谊加倍真挚而深厚。
明朝辛未年(指1631年,崇祯四年)我考中进士后,请假回到家乡,带着族谱核对(相关内容),没有发现差错。(“相券不爽”,“相券”理解为相互印证、核对,“不爽”就是没有差失。)
我和弟调玉又都各自对族谱进行修订并加以润色,两人想法一致,这又是一种契合。
我们兄弟能够在岁月变迁中追念祖先,可以说是像《易经》中“见龙”那样有回顾祖先的情思,这其中分分合合,最终又在我们手中复合,其中艰辛,不易言说。(“攀鳞”有追随先辈踪迹之意。)
脉络清晰明了,因为有家族才有族谱。族谱常常明晰,家族也就常常和睦。
一打开族谱就能祭奠先祖谏议公、侍郎公之英灵,可以贯穿上下数百年,那种追思先人之情尤为明显,也期待后人的名声和地位超过我,如同“回龙顾祖”的心意一点也不比我少。那么,这部族谱在这个时候能得到修订也就值了,不会埋没(愧对祖先)。
乡进士奉直大夫安吉州知州陞任户部,十七世 孙幼孜 薰沐再序
民国十九年 孙进修(我太爷爷) 撰
第1页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