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献文,江西省玉山县官溪乡(现为仙岩镇官溪社区)人,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分会理事。现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Marine Drugs、Chemistry & Biodiversity、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等国际国内期刊的编委。杨献文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发现针对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已分离鉴定3000多个化合物,其中新结构400多个,活性先导化合物50多个;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SCI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申请中国、美国发明专利30多项,部分技术成果已实现转化,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以第1完成人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海洋工程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杨献文回国后经朋友引荐,选择到厦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继续从事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也彻底融入了厦门这个美丽的城市。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感召于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院士“破天荒”的情怀和理想,他竟毅然决然选择了海口,重启职业风帆,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奉献锦薄之力。
当被问及最初选择海洋三所的原因时,杨献文满怀激情地解释,三所拥有国际上最大的海洋微生物库:中国海洋微生物菌株保藏管理中心(MCCC),这对从事天然药物研究的他来说极具吸引力。杨献文的到来,为MCCC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视野。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使得海洋微生物库的潜在价值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利用。杨献文从最初的孤身一人,逐渐发展成为一支30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得益于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杨献文成为母校沈阳药科大学,以及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福州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担任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通过学术交流,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在学术交流中,杨献文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放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尊敬。他总是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乐于分享自己的专业和见解。
杨献文曾感慨地说:“我们沈药人才济济,其他大学药学院中也有许多沈药的校友,我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相关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课题合作。在杨献文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不仅在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我国的海洋天然药物研究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团队和个人的努力,展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专业精神和国际视野。海南自由自贸港是2018年国家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而海南医科大学(简称“海医”)是海南自贸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校,是海南人民健康和自贸港建设重要的支撑,感召与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院士“破天荒”的情怀和理想,杨献文决定走出舒适区,全职加入到海南医科大学,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期待他在海医的舞台上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果。
杨献文一直致力于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旨在寻找和发现针对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具有治疗潜力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在他的领导下,该团队已经成功分离并鉴定了超过3000个化合物,其中包含了400多个为新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从1000m以下深海来源的新化合物就有300多个,这一数量约占目前国际上报道的深海来源新化合物总数的一半,显示了杨献文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巨大贡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海洋药物化学的化合物库,也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宝贵的先导化合物。
杨献文在介绍他的科研工作时特别提到,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从深海微生物中研发出能够治疗食物过敏的首创新药。这项研究工作有望填补国际市场抗食物过敏小分子药物的空白,为数百万食物过敏患者带来福音。海洋微生物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来源,已逐渐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重点。杨献文科研团队以深海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和国内外生物、药化等团队开展广泛的合作,从中寻找发现具有不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迄今,杨献文带领的团队一共发表国际SCI论文11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杨献文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他说道:“从深海微生物中发现创新药物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十多年和众多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我信心越来越足,一定可以做出新药,造福于民”,这不仅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更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深切关怀。
杨献文的内心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存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无论天涯海角,始终不忘家乡的发展,尽可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杨献文与厦门某知名药品企业开展合作,其专业实力和真诚态度赢得了对方的充分信任与尊重。充分展示了科学家在科研成果商业转化过程中应有的诚信和专业,为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合作模式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杨献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研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这种合作模式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合作,科研人员能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而企业则能通过这些创新技术引进了新产品、新项目,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杨献文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成功,更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偶然得知老家的“博士家乡行”活动消息后,杨献文毫不犹豫参与其中。他认为这是一个回馈家乡、促进地方发展的绝佳机会。在对家乡招商引资政策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杨献文积极与合作公司沟通,带领他们前往家乡进行实地考察,讨论实施可能的合作,最终其合作企业在江西玉山县投资建厂,杨献文也得以实现了对家乡的反哺,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自企业落户杨献文家乡以来,其规模迅速扩大,现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在经济效益方面,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盈利目标,虽遭受新冠的影响,但至今产值超过5亿元,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整体提升了家乡的经济水平。鉴于杨献文对家乡发展的巨大贡献,基层领导诚挚邀请他加入商业协会。老家协会是一个由当地杰出人士组成的组织,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和资源,共同推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杨献文的加入被视为协会的一次重要补充,他的专业知识、人脉资源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将会为协会的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除了在学术领域的贡献,杨献文博士也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心市民。他关注民生问题,由于在欧洲生活多年,所以,碰到一些国内大多数人觉得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时,他会指出其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并通过市长热线与有关部门沟通,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当然,他也强调,他的这种行为是出于对民生的关心和考虑,而非个人利益。
在科研的道路上,杨献文一直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身于工作,尤其是刚到厦门的前几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三四点,甚至通宵,而一早又现身在办公室。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体育锻炼可以缓解身体疲劳,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在沈药校友的热情介绍下,杨献文于2017年11月加入到“沈药跑步群”。
跑步是一项特别好的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还会让人在运动中产生内啡肽,舒适解压。杨献文的跑步已经坚持了足足7年多,还跑过42公里的“厦马”等多个全马,助力其科研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图7、2020年厦门马拉松跑道上的杨献文
图8、杨献文参加“厦门马拉松”赛事
图9、杨献文取得全马4小时的好成绩
杨献文加入跑步群的初衷是为了锻炼身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跑步校友们的深入交流,他的目标逐渐转变成为母校争光。加入沈药跑步群后,杨献文就连续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高校百英里接力赛(简称“高百”)。每次比赛杨献文都会竭尽全力去突破自我,也取得平时无法达到的好成绩。
给杨献文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在参加第二届高百跑步时,大家都全力以赴,为了学校的荣誉而战。在最后两公里时,杨献文几乎耗尽了所有体力,配速也肉眼可见地下降,由每公里四分半降到了五分多,58K的宋明选师兄见状立刻在跑道外陪跑起来,让杨献文深受感动,同时也让他明白,在赛道上,自己代表的是母校。无形当中一股力气涌上来,他竟然越跑越快,很轻松超过宋师兄,乃至冲刺过终点,仍然浑身充满力量。那种感觉,杨献文说,若非自己亲身经历,绝对不会相信,也不可能会理解。因为校友的信任,自己能站在跑道上代表学校,而自己因为这份信任在那种明显已经耗尽所有体力、撑不下去的情况下,竟然会激发出无限潜力,让自己一下子浑身充满力量,飞速冲过终点,而且一点疲劳的感觉都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也是解释不通的,所以他总结说,这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而这一切,若非为了母校,为自己他绝对做不到。所以,这也就是“无我”的人往往战无不胜吧!
他感慨地说:“沈药人的团结友爱、互相信任、亲切情感,这些宝贵的精神与学校长征留下的红色基因不可分割。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你身处团队中,有集体荣誉感,那么你的潜能将是无限的。”
图10 、杨献文和校友孙朗在珠海一起跑步26公里,两人在拱北关口前的合影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杨献文想给沈药的师弟师妹们一点寄语,希望能对年轻一代沈药校友们的人生道路有所启示。
“只管努力,只管善良”,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经常挂在杨献文的嘴边。善良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品质,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处理的很好。即使处理不太好,因为你足够善良,对方也会站在你的角度多理解你。杨献文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一路走来,对他人善良也让他在求学和工作上获得了最大的帮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杨献文因为善良更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导师,感恩朋友,感恩给予以他帮助的所有人,帮助都是相互的,因为他也一样无私帮助过他人。正因为具备了真、善、美这些良好的品质,我们才可以在人生的道路走得更远,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杨献文的求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高中时,以他的成绩可以考入马上毕业后就能工作的中专(那个年代中专的录取分数比上高中要高),结果因为考进全县前50名却被保送到玉山县一中;高考时填的大学都在杭州,结果被调剂到东北的沈阳;考研究生时意向是留在沈药,结果却被调到吉林的农大;读博士时意向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最终却去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包括所从事的专业,本科时读的中药学,却痴迷药理学,考研选择药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却又是中药化学,等发现天然药化很有意思,想继续深造时,博士导师却认为他的药理背景很好让其开展了活性导向化合物的分离,导致一大半的时间又花在细胞和老鼠身上。再纵观整个研究历程,研究对象从最初的中药,历经民族药,植物药,海洋生物,海洋放线菌,最终落脚于深海真菌,人生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随意而安“赶紧把自己做到最好”,“一分钟、甚至一秒钟都不要浪费在抱怨中”。这样的性格会让自己更加专注,其实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建议年轻人尽可能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一般来说,更高的学历意味着更高的视野和更宽的天地,“站得高,看得远”,攻读更高的学位不仅可以让我们在科研学术上“更上一层楼”,还能为我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高学历往往能改变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
杨献文说,一个人的专心致志非常重要,比如,他在大学期间看过好多经典文学和电影,常常会自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做科研同样如此,当你专注做实验时,会产生“心流”的感觉,心无旁骛。只有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全身心付出、努力,做好自己,肯定就会有所收获。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束薄。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并不会感觉累,反而会有一种愉悦感和幸福感。做事不要只追求成功,不要给自己太多不可改变的压力和焦虑,困难会激发你前进的动力,成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失败也是一种经验,再高深的领域(例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起点也是人。失败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失败的结果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地提升自己。最后祝愿师弟师妹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进取,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杨献文,沈阳药科大学61期中药制药专业、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编辑 || 60K 孙 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