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之我见
作者:阿郎
“不知死,焉知生”。人在成年后,就可以多去了解下“死亡”这个人生课题,这关乎你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你以后梦想要奋斗成什么样,过怎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完这一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两天,一位上海女子沙白,远赴瑞士选择安乐死,顿时在全网引起热议。幸运昨天还是看到了她的视频号“沙白白的频道”,今天已经下架。我只看了仅有的几个视频,沙白算得上是位高知的白领阶层人士,父亲退休前是位老师,母亲就提得很少,网上说是位晚期癌症患者,在她生命倒计时的旅程里是78岁的“小爸爸”在陪伴她。
沙白的人生履历还是很炫丽的。她大学主修建筑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MBA金融专业,毕业出来后做了托福、雅思的培训老师,后来出来创业开了自己的英语培训机构,是全上海收入最高的托福老师之一。她不仅精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还游历过40多个国家,喜欢钢琴、舞蹈、走秀、拳击、健身等,视频里还有高空跳伞、潜水等高难度的挑战,她短暂的43岁生命确实过得比一般人精彩。这样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不对人生和这个精彩的世界没有留恋,她要得是高质量的人生,轰轰烈烈的人生,灿烂绽放的人生。她说这一生是没有遗憾的,如果生命枯竭了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社会的进步,我们允许多元化的选择,只要不危害到他人和社会,我们尊重每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终止生命的决择。
沙白到瑞士安乐死是慎重思考后的选择,提醒没有认真思考过的人不要效仿。沙白从20岁就得了俗称“不死癌症”的红斑狼疮,23年过去了,中间出现过7次症状复发,疼痛难忍,生不如死。最近5年转化为肾炎,一周要到医院透析3次,身上留下了无数的针孔。而以她的个性,宁要美,要自由,不打激素。她说,“我宁可少活40年,也要享受阳光、沙滩,享受美好身体给我带来的各种男性爱慕、爱情和自由,如果我能晒太阳,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也是80后这一代人之后“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张扬,这是时代的烙印。“没有对错,只有选择”。自从生病后,她还能通过家庭和个人的努力,取得了同龄人中不错的成就,已经相当优秀。她说觉知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15年前她就考虑过生死,自己要得是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而不是生命的长度,视频里有她的心路历程和哲学思考,例如“死亡哲学”、“我对生死的看法”、“我过了极好的一生”等等。
沙白和父母的感情一定是心连心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残忍吗?在视频中,沙白在倒计时前总会是一幅“贴身小棉袄”的画面,时不时会和爸爸撒撒娇,在最后的时光里和爸爸看看瑞士最美的风景、尝遍当地的美食,乐观又洒脱。她也表达出,“我首先会考虑我自己的感受,然后才是爸爸的”。当爸爸轻声轻气地向女儿提出还能不能再多陪他一年,她坚决地说出,“我不要,我不要”。人类情感就是奇妙的,越付出的人,越会依赖所付出那个人。父母对我们无私付出,我们对子女也是无私付出。沙白的爸爸是真得舍不得女儿的离去,他对女儿的感情,是比女儿对他的感情要浓郁得多,在视频中爸爸一直在强调明年他还要来瑞士走一走、看看她,不管是现在还是女儿离去,他都会想她、爱她。他尊重她的选择,就像小时候沙白学电子琴,沙白的妈妈让她坚持学下去,爸爸却说,“小孩不想学,你就别逼着她学。”父母和孩子能成为一家人,只是上辈子修来的缘份。沙白的爸爸是理智和宽容的,但面对女儿的残忍离去,他也明白那是女儿人生要独自完成的课题,谁也无法帮她做决定。
我们中国大多数人,往往习惯回避谈论生死。常言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其实我们是未知的。还是欣赏沙白面对生死的这份勇气,知行合一,姿意又乐观。当经历过周围身边亲人朋友的离去,也许才会对死亡有更多的感悟。死亡的形式,我们是应该感到悲伤还是平常心或是庆祝,我们都尊重各国家各地区的风俗习惯,还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选择。我是无神论者,但小时候听过的牛鬼蛇神和阎王、十八层地狱还是多多少少受了影响。科学来说,人和其他生物没有区别,我们无非是一些有机物、无机物组成的,原子也离不开碳氢氮氧重金属离子什么的,我们生于大自然,死了也应归入大自然,骨灰撒海里还是撒到一棵树下,都可以接受,也不是那么重要。沙白花了将近66万元去到世界上唯一一个允许外国人申请安乐死的国家(瑞士)去结束自己的一生,要不要追求这样的形式。“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她的自由选择,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向死而生,我们在夜深人静时常常会思考人生有没有意义。哲学上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也是对每个活着的人的灵魂拷问,当生命走到尽头,你会交上一份怎么样的答卷,自己满不满意。最近听到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但人们希望人生是有意义的,所以就努力追寻,在人们追寻人生的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是我们人在追寻和努力过程中赋予了人生以意义。人生就是一场没有回程票的旅行列车,有人出生就上车了,有人死亡就下车了,最重要是体验旅行中的各种人和事,活在当下。每个人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享受其中的乐趣。
当一个社会只以金钱为唯一标准评价人的成功,就避免不了出现沙白这样的精致主义的“利已”人群(并非贬义)。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享乐主义也无可厚非。崇尚精英阶层的生活,享受美食、旅游、时装、好身材等,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滚滚消费主义的洪流中。如果一个人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还有余力奉献社会,有“利他”精神,会获得更多正向的评价,人生会更有意义。比如,史铁生21岁残疾之后,一生受尽病痛折磨,最后也得尿毒症,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可身残志坚的他为我们留下了66部小说、散文、随笔和电影剧本,共计350万字之多,深深激励了一代人。又比如,苏联的保尔·柯察金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多做些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事,这个世界因为有你的一份努力和参与而变得更加温暖和精彩!
死亡并不可怕,重要是活着时感受到爱与被爱,是否帮助过他人,或是推动社会的小小进步。当你长眠于地下时,我们又何曾在这世上留下了些什么?好与不好自有后人评说。
(共计2565字,写于2024年10月28日 凌晨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