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厝后刊祖厝(一)
作者:阿郎
故乡的祖厝,曾经是那样的熟悉。十一年前,新祠堂已在原祖厝地基上重新建成,焕然一新。而我的文字只能记录原祖厝的故事,它也只留在我久远的记忆和梦中,因为小时候自出生后十六年的时光曾在这里度过。
我家族的祖厝,为崧山洋厝村厝后刊祖祠。据《洋厝村厝后刊环公派下》家谱记载,本祖祠最早由第十二世奭公始祖世守洋厝村厝后,清朝初期,先公派下,初创和建成吾祖祠。
洋厝村厝后刊,从平瑜公入闽第一世算起,我太爷爷孙进修是第二十五世。由他于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第一次修成《洋厝村厝后刊环公派下家谱》,厝后刊包括我太爷爷孙进修同一辈兄弟的子孙后代,主要有4支:一支是我太爷爷的四个儿子,有孙复元(大伯公,孙崧樵)、孙复兴(二伯公)、孙复裕(三伯公)和我爷爷孙复益;第二支是我太爷爷的大哥养一子孙兴成;第三支是和我爷爷同辈的孙复来,已无法考究其关系,小时候听他讲的神话故事最多;第四支是我们家族于2012年10月开始新建祠堂后才加入厝后刊的马洞公。闽南之所以能追其祖宗,得益于先人修就较为完整的族谱、家谱,能够让后人追根溯源,饮水思源,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我家族祖祠是由厝后刊四支后代共同拥有,历经清朝两百多年的风侵雨蚀,风云变换,年湮代远,已是栋宇残破,遥遥欲倾。1973年初,厝后刊祖祠由我大伯公孙复元主持重建,主要捐资人是我兴成伯公(定居新加坡)、我爷爷复益公(定居台湾),当年的玉伟伯、玉权伯(我爸爸亲大哥)负责修建,并铺就了祖厝前的石埕(操场)。我在上高中前的所有时光都在这里度过,也是我所能回忆起的点点滴滴的主要场所。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时光留不住,唯有记忆残存。
1973年,也是我和双胞胎弟弟孙亮、我大伯的二儿子孙彦,我们同一年出生的时间。当年的我父亲,我母亲,是否参与了祖厝的建设,我相信一定是参与的。我们家在搬到县城里之前,一直都有一间烧火煮饭的厨房在祖厝里,祖厝的正门右侧还有我大伯和我父亲共同建成的142平米的两层建筑,它们是和祖厝连成一体。如今,我的长辈们一个一个纷纷离去,家族里有些谜注定是无法解开的。
来说说祖厝的大致方位。这栋祖厝,位于崧山洋厝村的北面的正中间,在后山山脚下,四面环山,背山面溪,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较为繁盛的宗祠之一。祖厝的南面,就是我小时候睡觉的二层回向楼(已经记录很多);祖厝的北面,是兴成伯公自建的两层新加坡风格的洋楼,他的两个儿子及后代还住在里面;祖厝的东面,是我家大伯和父亲共建的两层内部未装修完工的石头房子,建新祠堂就全部拆除;祖厝前的石埕(操场)东侧是后来加入我们家族马洞公的后代们建成的三栋房子,和我父亲同辈的,我们叫成机伯,他生有5个儿子,算是厝后刊家族中我们这一辈人中男丁最多的,人丁最为兴旺,因为一直在老家,势力最强,闽南农村男丁多就不怕被其它族人欺负,可以获得最多的资源;祖厝的西面,是孙复来(我叫阿来叔公,我专题写过)加建的平层建筑,他和我爷爷同一年出生,后来阿来叔公在祖厝的西面又独立建成另一栋二层建筑,给他的几个儿子居住,于是几个建筑和祖厝也都连成一大片。
当年印象中的祖厝,只有一层,均是用石头建成。祖厝中间是一个天井,里面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厅,两边各四个房间。祖厝进入大门,先是一个小厅,地板是红砖铺就;再进来就是天井,下面是凹下去的用来排水的四方形石头场,闽南雨水多,为了不让屋顶积太多雨水来不及排走,这样的设计还是科学合理的,开天井还可以保证太阳光照进和光线充足;因为地势由南往北是由低往高倾斜,天井再往上就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大一点的厅,这厅就比前面的小厅要高出半米左右;祖先牌位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厅,因为没有门窗,显得有些阴暗潮湿;再后面往上就有一扇通往兴成伯公自建洋楼的后门。小厅和天井左右各两个房间;大厅也是左右各两个房间。祖厝和自己关联的一些事情,之后待叙。
闽南祖厝是代表一个家族兴衰的历史见证。祖厝增强族人的团结和凝集,是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清明一年一次的祭祖,这里就是聚会地,让你清楚共同的祖先和血脉传承,提高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祖先及族人的丰功伟绩而自豪,让后人为家族荣誉而不断打拼。
(共计1699字,写于2024年11月2日: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