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族谱-孙氏族谱序(三)

文摘   2024-12-01 17:55   广东  


族谱 ‖ 崧山孙氏族谱序(三)-订谱解

         

 

编辑:廿八世  孙朗

         

 

谱于何订于晋江塘市孙氏也。订胡以于晋,以晋全而惠缺也。惠胡为缺,惠自迁兹地以来,谱仅载二世祖,而下,其第一祖名号,与其祖所从出之世系,及迁之年月,俱已失之。遍稽之墓碣谱牒【R①】无闻焉。

         

 

岂迁自宋末,埋名避乱,抑子孙造次,载籍遗亡,皆不可知。独怪鸿渐【R②】,不知其姓,犹因卜而得陆。吾于今才十余年,中间冠带衿韦,代不乏人,何以苟安,至是亦不一缺陷,而故老相传,以为分派自晋,第未审于晋谁氏果尔,则何不建鼓求之。

         

 

因相与置扼毕及,神庙中予与二三兄弟,偕试郡城,有晋孙姓号桥阳者,寄语相闻,谓吾谱载在渠家谱中,𢟍夕可据,盍就其家,按之其人,即今所序。辛末进士起昇【R,弟大父也,真有心哉,使当时追蹑,求之便详略可得。

         

 

宁待今日,奈何意为影响,犹苟安如前,藉令后人,尤今亦犹今之尤,昔已误再误,将何辞以对,其为缺陷不更大乎。

         

 

幸而先祖有灵,子孙不能求谱,祖若自求之。辛未之岁,起昇与予弟【R州守励卿相访京师,口诵其谱,娘娘印前,所寄语一一非诬传语至家,家中人抵掌相庆,若空谷之得足音。    

         

 

然疑信犹半也,已而起昇归,出其谱遍出诸人,则谱修自元至元甲申岁中,载渠派伯氏宋谏议大夫,讳真辅;予派仲氏,宋礼部侍郎,讳嘉安,字仲吉,仍注目其下云,是派别载图谱,今惠安县埔塘是也。

         

 

简墨犹隐见可读,而族已识吾埔塘第一祖,名号并识,侍郎四世祖为平谕公,由平谕而上,五代唐时入闽清源【R,为闽始祖者,远不复谱。

         

 

第谱自平谕始,而其迁惠埔塘,则在宋元革易间也。然犹以为未核,细合彼此二谱,勘之。则谏议公称二十五郎,侍郎公称二十六郎,再传渠谱,正道称三十郎,予谱观喜二十八,观佑二十九。

         

 

三传渠谱,文习称三十四郎;予谱重贤三十二,资贤三十三。四传渠谱,和叟称三十五郎,和安称三十八郎;予谱仁甫三十六,质甫三十七,良甫三十九。昭穆位序,两两鳞次不爽。

         

 

初觉愕然,何以恰合,若是,既綦功缌服【R,属非疏远,其当日联络未绝,异地犹同堂,理自应尔,过此服绝【R,则不复序耳。

         

 

夫自有惠以来,未闻别有埔塘,起而祖吾侍郎公者。且自侍郎而下,果使若风马牛,则业已各族其族,各谱其谱,安能数传位次不爽乃尔,则吾惠之与晋族无疑矣。    

         

 

然吾族非仅得晋,幸又得晋谱,而知吾始祖名号,并与所从来之世系年月。以彼所全,补吾所缺,标本了然,如亏之得完,而暗之得明,知本知源,欣喜无量。

         

 

如痿而起行,如返故乡,初见父母兄,今而后,侍郎公声迹传于无疆,而伯仲两派,相与敦情谊于不替者,端繇此也,何可忘起昇家之德乎哉。

         

 

于是授文卿弟再为校入,又𢣷后世不悉其故,或有崇韬拜汾阳墓之疑【R,故叙其事以解之。

         

 

崇祯壬申岁春月十七世 孙邑庠生承爵  沐谨撰

         

 

民国十九年 孙进修 撰

         

 

         

 

翻译成白话文(孙朗):

         

 

编订孙氏族谱的解释

         

 

族谱是在哪里编订的?是在晋江塘市孙氏这里编订的。为何是在晋江编订?因为晋江(这边)资料完备,而惠安(那边)有所缺失。惠安的族谱资料为何缺失?孙氏祖先自迁到惠安以来,族谱仅仅记载两代世祖。往下来说,家族的第一代祖先的名号,以及这位祖先所出自的世系,还有迁徙的具体何年何月(指明确时间),都已经失传了。经四处查考墓碑、族谱(谱牒)等更详细的资料,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    

R①,注释为:“谱”指记载家族的世系,像家族成员的名字、辈分关系等,让人能清楚家族的繁衍脉络;“牒”的内容更丰富,包括家族成员的事迹、迁徙情况、官职等诸多信息。“谱牒”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明确家族传承秩序的重要文献,有助于凝聚家族力量,也为史学研究、社会阶层变迁等诸多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记载。)

         

 

难道(孙氏祖先)是在宋朝末年迁徙而来,为躲避战乱而故意隐姓埋名。还是子孙鲁莽行事,导致记载的族谱丢失,这些情况全都无从知晓。只会怪那陆羽(字“鸿渐”),不知道自己的姓氏,还通过占卜才得到了“陆”姓。我到现在才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又做官、又读书,而每一代都有不少这样的人,我又怎能苟且偷安呢?到现在(族谱信息)也有一些缺陷遗漏的,经过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有人以为(孙氏家族)是从晋代时期分派而来的,只是没能弄清楚在晋代时到底是分自哪一家族。如果真是这样,为何不公开去探寻一番。

R②,注释为:据《新唐书》《唐才子传》等记载,陆羽是弃儿,不知父母是谁,也无姓名。其养父智积禅师以《易经》为他占卜,得“蹇”之“渐”卦,卦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辞为其定姓为“陆”,取名“羽”,字“鸿渐”。另有说法是陆羽年长后自己以《易》占卜得此卦,从而自定姓名。这里大意是指说者以“陆羽”为例,感慨自家情况,认为自己不应该安于现状,而应延续族谱的编订。

         

 

   

因此我置办了一些相关物品到神庙中供奉祈求,并与我两三位兄弟,一同到郡城去参加考试,有个姓孙的,自称是桥阳的晋江人,托人带话给我,说我们家族的族谱记载在他家的族谱当中,确凿无疑,不妨到他家去,查看核对一下,这个人,就是如今我作序所提到的。他是崇祯辛未年(1631年)考中进士的孙起昇,他真是用心,当时帮我接着追查下去,去求取(相关族谱资料),就得到较为详细完整的族谱内容。

R③,注释为:孙起昇,为晋江南塘塔江人,十七世,讳枝灼,号调玉。明朝启丁卯科中试举人,崇祯辛未进士。殿式三甲第二百七十七名,刑部主事行人司行人北科给事中。历任江南宁国府、广东潮州府知府,历任副使,钦命册封琉球。)

         

 

难道要等到现在吗?无奈只是捕风捉影(没有实际行动),还像从前一样苟且偷安,如果让后人(面对此事),就如同现在责怪前人一样。过去已经耽误了,要是再耽误下去,将拿什么说辞(借口)来应对呢?那样造成的缺陷不就更大了吗?

         

 

幸运先祖在天有灵,子孙没能求得族谱,先祖却好像自己去求取了一样。明朝崇祯辛未那年,起昇和我弟弟(州守励卿,孙文卿)在京师(北京)相互拜访,(起昇)口中念诵着族谱内容,就如同在圣母娘娘面前,之前托人所带的话,一一都不是虚假传言。当我弟弟把这些消息带回家中,家人们都拍掌庆贺,就好像在寂静的山谷中听到了人的脚步声(那般惊喜)。

R④,注释为:孙文卿,名奏云,字忝生,号若韩,惠安埔塘人,十七世,举人孙幼孜之弟,邑增生,仰承兄志,纂修孙氏谱牒。)    

         

 

然而怀疑和相信的程度各占一半,不久之后(起昇)起身回去,拿出他家的族谱给众人看,原来族谱是从元朝(1271年)至元代甲申年(1284年)编修的,上面记载着他们这一支派的伯父,是宋朝的谏议大夫,名叫真辅(四世祖班尉公长子,住晋江塘市);我们这一支派的叔父,是宋朝的礼部侍郎,名叫嘉安(泉州五世祖,为四世祖班尉公次子,住惠安埔塘),字仲吉,并且在名字下面还注明,这个支派另外记载在族谱图谱之中,就是如今惠安县埔塘这个地方。

         

 

族谱那上面的文字墨迹还隐隐约约能够辨认出来、供人阅读,并且族人已经知道我们埔塘的第一世祖的姓名和字号,既侍郎(孙嘉安)的四世祖先是平谕公,从平谕公往上追溯,在五代十国之后的唐代时期进入福建清源,作为福建这一支的始祖,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就没有再记载到族谱里了。

R,注释为:“清源”二字,本指清澈的水源。唐代时期,为福建泉州下辖“清源县”(今仙游县)。1995年《仙游县志》第一节“隶属”载: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以俞潭(今盖尾仙潭)为界置清源县,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管四县:晋江、南安、莆田、清源。这是唐代福建清源县的来历。到了唐代天宝元年(742年),泉州改称清源郡,因郡县同名,原清源县从此易名仙游县,仍属清源郡管辖。现泉州就保留有一处著名景点“清源山”而闻名。)

         

 

只是族谱是从平谕公开始记载的,而家族迁徙到惠安埔塘的时间(估计是南宋哲宗元佑1086年至1094年间入闽),则是在宋元交替的时候。然而还是觉得未经核实,于是仔细对照彼此的两部族谱,进行考证。就发现谏议公被称作二十五郎,侍郎公(第五世)被称作二十六郎,再往下传到他们族谱记载的正道公,被称作三十郎,而我们族谱记载的观喜公(第六世)是二十八郎,观佑公(第六世)是二十九郎。    

         

 

往下再传,在他们的族谱中,文习被称作三十四郎;而在我们的族谱里,重贤(第七世)是三十二郎,资贤(第七世)是三十三郎。再往下传,在他们的族谱中,和叟被称作三十五郎,和安被称作三十八郎;在我们的族谱里,仁甫(第八世)是三十六郎,质甫(第八世)是三十七郎,良甫(第八世)是三十九郎。家族中长幼、辈分的排列次序,两边相互对应,丝毫不差。

         

 

起初觉得很惊愕,为什么会如此契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既然已经到了“缌麻”这种较为疏远的丧服等级(说明亲属关系不算近了)的关系,但在当时彼此之间的联络并没有断绝,即便身处异地也如同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一样,按道理来说自然就应该是这样的情况,而一旦过了这个服丧结束的阶段,那就不再按照亲属的顺序来论彼此关系。

R,注释为:1、“缌服”是古代丧服名,是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服期为三个月。一般是用于疏远的亲属,如曾孙、外孙等,这句话大致是说亲属关系处于缌服这种较为疏远的层级。2、“服绝”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古代以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来区分亲属关系的远近及对应的服丧期限。一旦规定的服丧时间结束,就叫“服绝”,此后在礼仪等方面对死者的那种严格的丧服规制便停止,亲属关系在礼仪层面上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比如在一些祭祀、家庭排序等场合不再遵循服丧期间所强调的亲属秩序。)    

         

 

自从知道祖先迁至惠安以来,从来没听说过另外有别个叫“埔塘”的地方,站出来尊奉我们的侍郎公(孙嘉安,泉州五世祖)为始祖的。而且从侍郎公往下,如果真的和别的家族毫无关联,就像风马牛不相及那样,那早就各自成为一族,各自编修自己的族谱了,怎么可能经过几代传承之后,家族中的支派关系还能如此准确无误呢?所以,我们惠安的孙氏家族和晋江的孙氏家族同属一族是毫无疑问的了。

         

 

因此,我们这一族不仅能够确定和晋江孙氏家族的关联,而且幸运的是还得到了晋江族谱,进而知道我们始祖的名号,以及家族由来的世系和具体变迁年月。用他们族谱中完整的内容,来弥补我们族谱所缺失的部分,主序、本末就清晰明了,就好像残缺的东西变得完整了,昏暗的地方变得明亮了一样,清楚了根本,知晓了源头,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估量啊!

         

 

这如同原本瘫痪的人能够重新站起来行走,又如同返回久别的故乡,初次见到父母兄长一般。从今往后,侍郎公(孙嘉安,泉州五世祖)的声名事迹将会永远流传下去,而家族中的伯(晋江谏议公)仲(惠安侍郎公)两个派系,能够一直保持深厚的情谊、使之永不衰败。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怎么可以忘记起昇家(这里应指对我们家族能重获族谱追溯祖先来源)的恩德呢?

         

 

于是就嘱托文卿弟(孙文卿)再次对相关内容进行校对整理,又担心后世子孙不了解其中的缘由,或许会出现像“郭崇韬祭拜汾阳王郭子仪墓”那样(被人质疑攀附名人、认他人为祖先等)令人疑惑的情况,所以就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出来,从而解释清楚这些疑问。    

R,注释为:郭崇韬祭拜汾阳王郭子仪墓的典故是,郭崇韬生活于五代后唐时期,他自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第四代孙,但并无确凿根据。当他带领大军西征蜀地时,特意绕道来到陕西兴平的汾阳王郭子仪陵墓,以祭拜先祖之礼祭奠郭子仪,还洒泪嚎哭而去,而他这一行为被其属下所耻笑。后世常用此典故来讥讽那些攀附名人以抬高自身门第、乱认祖宗的行为。)

         

 

         

 

崇祯壬申岁春月,十七世 孙邑庠生承爵  沐谨撰

         

 

(备注:孙承爵,惠安埔塘人,字道乡,号锦阳,十七世,邑庠生。)

         

 

         

 

民国十九年 孙进修(我太爷爷) 撰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阿郎的银河
银河里流淌着繁星点点,亦如我流过的岁月,流过的制药经历,流过的跑步汗水!愿驻足于此的您有所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