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厝厝后刊环公派下孙氏家谱 ‖-谱序(一)
(编辑:廿八世 孙朗)
谱之义大矣哉。合一族言之,曰族谱。分一家言之,曰家谱。家谱修而后知祖宗所由来。
我家肇基周初,分封于卫,乃康叔苗裔,厥后托迹江东,英雄迭出。至后五代周时,朝纲废坠,盗贼频兴,干戈扰攘,人民涂炭。
吾祖平渝公,乃避乱入闽。择普之清源而居焉。故入闽以平谕公为始祖。由是经数传,而吾祖侍郎公,分居埔塘。
又数传,而吾祖质甫公,赘居崧山之洋厝。生二子,长应祖,次讳观。
应祖公,即吾与大坪分居祖也。生二子,长佛养,次佛祐。然得其传者,唯佛养。佛养公,生二子,仕昇居长,仕童次之。
仕昇公,即吾与庄内分居祖也。生二子而传四孙。孙者谁耶?长曰瑞,字凤祥;次即环,字凤和;三曰琪,字宗敬;四曰珪,字宗纯。
本房脉分四派。
祖伯凤祥公,食禀于庠,人丁兴盛,传至八世,及三公科考甲联登。无何祖宇倾圯,人尽星散,或寄足于他乡,或流离失所。居梓里者,廖廖无几,日就衰退,良可概也。
祖叔宗敬公,经再世而无传。
宗纯公分居东园,子孙繁盛。
迄乎中叶,堂叔孕泰,文韬武略,官至都司,但不知后裔再徒何方,殊无可考。
吾祖凤和公,雁行居二,家资殷富。当时咸称长者,两岁赈饥,乐善不倦。一朝寇来,提防秧及,大厦高堂,焚毁殆尽,财谷金帛,劫掠几空,此所谓无妄之灾者也。幸而田业四十石,数世犹袭其违泽,有礼部儒士,王府典仪者。吾祖之三世孙也,家财虽然渐退,人文犹是蔚起。
迄吾高祖,生下四儿,接其传者,曾祖一支。吾曾祖生下六儿。接其传者,祖父一支。其余祖伯叔,若不嗣矣,接宗支。是盖乡村偏小,难容人众。房分衰弱,无望丁多者也,可不恐哉。
然余生于斯,长于斯,祖宗之神主坟墓在于斯,弃祖离宗,诚非吾愿。今为强权所驱,大势所迫,不得不然耳。桑梓终须播迁,祖德为难忘。
爱是与儿辈商议,将吾祖本支派下,昭穆位次,备载卷中,俾后人阅之。
知祖宗一本所由来,而相传于不朽也,是以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岁次己已季春
廿五世 孙进修 沐浴敬书
翻译成白话文(孙朗):
编修谱牒的意义重大啊!从整个家族来说,称为族谱;从单一家族来讲,称作家谱。编修好家谱之后,才能知晓祖宗的由来。
我的家族在周朝初年开始建立根基,被分封在卫国,是康叔的后裔。此后在江东落脚,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到了五代的后周时期,朝廷纲纪废弃败坏,盗贼频繁兴起,战争纷扰,百姓陷入苦难,生灵涂炭。
(备注:“康叔”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姬封。周武王灭商后,封姬封为卫国国君,建立卫国,史称康叔。康叔统治有方,对卫国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我的祖先平谕公,是为躲避战乱而迁入福建。选择了福建的清源(现指泉州仙游县)居住下来。所以福建孙氏把进入福建的平谕公(一世祖)当作入闽始祖。从此经过几代人传承,我的祖先侍郎公(五世祖),分开居住在(惠安)埔塘。
又往下传承几代,我的祖先质甫公(八世祖),入赘(指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其家庭成员,配杨氏)居住在崧山的洋厝(原为杨氏家族居住于此,后搬离;成为“崧山顶三村”孙氏的始祖。顶三村是指洋厝、大坪、庄内三个村)。(质甫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应祖,次子名讳是观(孙观为富阳县令,其派下分居于大坪村)。
应祖公(第九世),就是我洋厝(村)与大坪(村)分开居住的祖先。(应祖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佛养,次子是佛祐。然而能继承(家业)的,只有佛养。佛养公(第十世),生了两个儿子,仕昇是长子,仕童(分居于庄内村)是次子。
仕昇公(第十一世),就是我洋厝(村)与庄内(村)分开居住的祖先。(仕昇公)生了两个儿子,传承到了四个孙子。孙子是谁呢?长子叫瑞,字凤祥;次子是环(环公为我厝后刊的祖先,第十三世),字凤和;三子叫琪,字宗敬;四子叫珪,字宗纯。
本房的血脉分为四支。
祖先凤祥公,在(明朝)学校享受廪食,人丁兴旺,传到八代子孙们,连着有三位后代科举考试都高中举人。但没多久祖屋倒塌,人都分散各地,有的在他乡寄居,有的流离失所。居住在故乡的,寥寥无几,日益衰退,实在令人慨叹。
祖叔宗敬公,经过两代就没有了后人传承。
宗纯公分开居住在(惠安)东园,子孙众多。
孙氏后代发展到了中期,堂叔孙孕泰(六世),文韬武略,官职做到都司,但不知道他的后裔又迁到哪里,实在无法考证。
我的祖先凤和公,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家底殷实。当时大家都称赞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他连续两年赈济饥荒,乐于行善从不倦怠。有一天贼寇来了,防备不及受到牵连,高大的房屋和正厅,被烧毁得几乎没有了;财物粮食和金银布帛,也被抢劫几乎一空,这就是所说的意外灾祸啊!幸运的是还有祖业四十石田产,几代人还能沿袭这份产业。有担任礼部儒士、王府典仪的,是我祖先的第三代孙。家里的财产虽然逐渐衰退,但有文化的读书人还是众多。
传到我的高祖(孙崟,第廿十一世),生下四个儿子(兰、垒,陡,揖),继承其传承的,是曾祖(孙揖,第廿十二世)这一支。我的曾祖生下六个儿子(老、必、等、從、我、趋)。继承其传承的,是祖父这一支。其余的祖辈伯伯叔叔们,有的没有子嗣,就过继宗支。这大概是乡村偏远狭小,难以容纳众多人口。各房分支衰弱,难以期望人丁众多,难道不值得恐慌担忧吗?
然而我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祖宗的神主牌位和坟墓都在这里,抛弃祖先、背离宗族,实在不是我的愿望。如今被强权驱赶,受大势逼迫,不得不这样罢了。家人最终必须迁徙,而祖宗的恩德难以忘怀。
因此我和儿辈们商议,将我们祖宗这一支派下(环公),长幼尊卑的次序,详细记载在书卷(家谱)当中,供后人阅读。
(备注:“昭穆”为古代宗法制度,宗庙牌位或墓地的辈份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
让后人知道祖宗同源同宗的来历,从而世代相传永不磨灭,因此写了这篇谱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岁次己巳,季春时节(农历三月)
第二十五世 孙进修(我太爷爷) 沐浴斋戒后恭敬书写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