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故乡-厝后刊祖厝(二)

文摘   2024-11-12 21:40   广东  


故乡‖-厝后刊祖厝(二)

         

 

作者:阿郎

         

 

故乡的祖厝,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依稀还能记得,只有一些片段式的人和事。儿时如何在这里连续生活的经历,已然在头脑中抹去,没有痕迹。

         

 

当年的祖厝共有8个房间,从大门进入,左手边4个房间是归阿来伯公及其儿子们使用,右手边4个房间是我太爷爷孙进修的四个儿子共同所有,一户一间(小时候并不清楚,后来听我玉琛伯讲给我听)。在祖厝靠右手边的第二间是我爷爷留给我家的,当年是做为厨房用,也仅此一间。祖厝虽说是我上一篇讲到的洋厝厝后刊4个分支的共同祖宅,但经历近百年的风侵雨蚀,已经残破不堪,并不太适合人家居住。凡是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亲戚,也都纷纷搬走。

         

 

接下来说说当年厝后刊4个分支的大致情况。

         

 

第一支是我太爷爷孙进修,他的四个儿子及其后代。我太爷爷的大儿子,大伯公孙复元(名医孙崧樵),当年还是惠安县螺城镇红旗医院的院长,德高望重,也是家族的顶梁柱,威望最高,家族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都是他来主持,也是对家族贡献最大的,众望所归。当年的祖厝虽然是由我大伯公主持重建,在我能记事起,大伯公和他的孩子们并没有在祖厝居住,也没有房间是他们家的。大伯公的大女儿住在崧山村隔壁的塘园村,我只知道有个儿子,她的孙子黄竹和我还是初中、高中的同学;二女儿远嫁漳州,她是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生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黄海文我有联系,也有七十多岁了,前段时间她的儿子还带她回了趟洋厝村,转了回向楼和新祠堂,睹物思人,她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回老家了;大伯公的儿子璟叔,我打小记事时他们家一直住在县城螺城镇,在祖厝正门、石埕(操场)的右手边,儿时璟叔家还有一栋房子,里外有三个通间,他们家人时常也会回老家。璟叔有4个儿女也很有出息,老大孙绿也继承了大伯公孙崧樵的衣钵,也是有名的妇科医生。小儿子孙经也是福师大的高材生,现在是惠安一中副校长,在我们同辈人中算是最有成就的。    

         

 

我太爷爷的二儿子,二伯公孙复兴,是南京飞艇学校驾驶专业肆业的。有一儿子孙玉琳是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在江苏环科所当教授,回到厦门环保局工作;二伯公还有两个女儿,都在厦门工作,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医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殷实。我记得小时候,祖厝大门右手边往里第三间是二伯公家的房间(在我家厨房的前面),但因后代都已在厦门定居,就让亲戚玉琪伯家用来养羊用。

         

 

我太爷爷的三儿子,三伯公孙复裕,年轻时和我爷爷一同到台湾做生意,后来从事了医学,在台湾开了自已的诊所医院。在大陆的儿子玉琛伯,是小学校长,教过我数学,年龄也有八十多岁,是在大陆我爸爸那一代人,唯一在世的男丁长辈了,也是继续修订《洋厝村厝后刊环公派下》家谱的继承人。玉琛伯有孩子一男二女,男的是孙自强,在玉琛伯、玉璟叔的主持下,于2013年由我自强哥组织在原祖厝地基上翻建了现今的新祠堂,雕梁画栋,气派辉煌,这对厝后刊孙家家族来说,功德无量;玉琛伯的两个女儿,一位做皮具生意,一位是牙科医生,家境都很好。三伯公还有一个女儿,我玉婉姑也在厦门定居。玉琛伯一家也没在祖厝居住,他们家在村子后山脚下有一户独门独院,我写过一篇《故乡‖-小时候偷摘花》文章做了记录。    

         

 

我太爷爷的四儿子(最小儿子),我爷爷孙复益,年轻时和三伯公到台湾打拼,后来成了台南最知名的中医生。我爷爷在大陆有两男一女,大女儿(我姑姑)就读过泉州师范、后面当了厦门幼儿园园长,今年和我姑父结婚60周年(钻石婚),厦门市政府给他们颁发了“风雨同舟六十载,相濡以沫爱如歌”的祝福奖牌;大儿子我大伯,也是一位知名的卫生院医生;我爸爸是老小,就读惠安一中,虽然成绩名列前茅,因为我爷爷的台属关系,考了四年大学终未能录取,一生辛苦打拼,才有我们四个小孩安稳而富足的家庭。上一篇也有说到,祖厝是1973年重建,我爷爷是主要捐资人,我大伯负责修建而成。

         

 

第二支是我太爷爷的大哥养一子孙兴成,是比我大伯公孙崧樵还年长,上世纪30年代到新加坡定居。兴成伯公我只知道养有两个儿子,大的孙玉伟,小的孙玉琪,都比我爸年长,家庭条件优越。小时候印象,玉伟伯和玉琪伯一起独门独院建了一栋新加坡“西式洋楼”,正处于我们村后山脚下、祖厝的后边,从祖厝的后小门上一石头阶梯就到了他们家楼下的操场上。两兄弟一家一边,为两层楼建筑,一家就有一楼8间、二楼6间,比我们“回向楼”房间总数还要多。兴成伯公也是祖厝的主要捐资人。玉伟伯的大儿子孙健,当年只身闯海南做了很大的生意,现新祠堂的翻建也有他捐资的大功劳。可惜孙健英年早逝,我写过一篇《亲人‖-我的堂哥阿键》以做纪念。    

         

 

第三支是孙复来,我称“阿来叔公”,家谱记载他和我爷爷同岁。小时候在祖厝见面最多就是阿来叔公,他养有四个儿子。大儿子诗卿伯曾是厦门海军军官,二儿子诗明伯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载缝师傅,三儿子诗宛叔举家移居澳门,四儿子诗永叔是位石匠,也在老家居住。祖厝左手边的4个房间是阿来伯公及其儿子们在使用,我记得最前面的房间是三儿子的,二儿子诗明伯的厨房占了一间,另外两间则是阿来叔公自用。和祖厝连一起的西面还有三间房和一个厅,厅中供奉有神明“保生大帝”,这些应该也是祖厝的一部分。后来阿来叔公和四个儿子,又在祖厝的西面又独立建成另外三栋建筑,有一独立一间房是他的四儿子一家当厨房用;还建有另一栋独立的二层楼建筑,给他的几个儿子共同居住;二层楼建筑的后面又连有一栋还是石头毛坯的楼房,是三儿子诗宛叔一家的,他们举家移居澳门前也没有完成内外部装修。于是这样的几栋建筑和祖厝都连成一大片。小时候阿来叔公给我们小孩讲过很多的的神话故事,我写过一篇《阿来叔公》的文章。    

         

 

第四支是我们家族马洞公的后代们。厝后刊的新祠堂于2012年10月开始筹建,这时候才加入我们厝后刊家族。小时候,他们家的三栋房子处于祖厝前的石埕(操场)的东侧。我叫成机伯,是同我父亲同辈,养有5个儿子,算是厝后刊家族中,人丁最为兴旺。

         

 

闽南风俗,有族人才有家族,有家族才有祠堂(祖厝),有家族才有延续不断的族谱和家谱。家族兴旺能使闽南独特文化和家训家规一代一代得到良好传承,星火不熄。我们厝后刊家族,历经数百年,医生和教师这样的崇高职业,代代相传,人丁也如同蒲公英一样,在洋厝、惠安、泉州、石狮、漳州、厦门、台湾、新加坡等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是孙氏子孙后代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共计2570字,写于2024年11月12日:21:30)    

阿郎的银河
银河里流淌着繁星点点,亦如我流过的岁月,流过的制药经历,流过的跑步汗水!愿驻足于此的您有所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