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山孙氏明代发展史

文摘   2025-02-02 00:00   黑龙江  


崧山孙氏明代发展史

阿郎/文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家族如繁星般闪烁,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崧山孙氏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明朝近三百年间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发展史诗。

一、根植崧山:从赘婿到望族的百年奠基

洪武七年(1374年),福建惠安崧山脚下的杨厝村迎来一位特殊的赘婿——八世孙质甫。这位来自埔塘孙氏的三十七郎,因入赘杨侍郎家族而扎根崧山。初时,孙质甫配杨氏却无子嗣传承,后又继配刺园兜庄氏,生下了孙应祖、孙观两个儿子。质甫凭借次子孙观的显贵,获赠“文林郎”的荣誉。初时,杨家门户尚显荣光,但历史的风云悄然转向:孙观以乡贡进士之身叩开大明仕途,而杨氏血脉却日渐凋零。至永乐年间,杨氏举族迁居惠安涂岭,崧山杨厝终成孙氏独掌之局。这一戏剧性转折,恰似《红楼梦》中贾府取代甄家的隐喻,暗合“天道酬勤”之理。孙氏以耕读传家,短短数十年间,人丁日盛,奠定了“一姓兴而百家隐”的宗族根基。


二、分支四海:从杨厝到闽南的宗族版图

1. 庄内与大坪:血脉开枝的智慧抉择
大明永乐至宣德年间,杨厝孙氏开启分迁浪潮。十一世孙仕童(孙应祖传派)率支脉迁居崧山庄内村,其弟孙二官、孙三官(二人皆为孙观传派)紧随其后;

十二世孙桧(孙观传派)则另辟蹊径,携家眷西上大坪山麓,成为崧山大坪孙氏始祖。


这些迁徙并非盲目拓荒,而是基于对地理格局的深刻洞察——庄内扼守惠安腹地,大坪俯瞰泉州湾,既避倭患之扰,又得山海之利。至明正德年间,十三世孙瑞斌以正七品把总之职镇守泉州永春、南安、惠安三地,庄内村支脉俨然成为卫戍闽南的军事世家。

2. 紫山与王孙:忠义精神星火燎原
正德年间,十四世孙廷授之妻朱孺人携二孙瑞淋、孙瑞分居惠安紫山村(俗称山紫边),在层峦叠嶂间播撒耕读火种。

百年后,崇祯初年十七世孙会迁居王孙村,更具家国大义——其父孙胤武为镇守铜山参将,此举实为拱卫海疆的战略布局。


分而不散的血脉网络,织就了覆盖闽南的家族防御体系,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三、文武鼎盛:科举世家的荣耀长卷

1. 文脉绵延:从县令到儒士的治世情怀
大明永乐元年(1403年),第九世孙观任浙江杭州府富阳知县,开孙氏仕宦先河。这位“居官十年,不受苞苴”的清官,竟因拒收贿赂遭土豪毒害,士民为其立碑建祠的盛况,恰似《明史·循吏传》的鲜活注脚。至正德年间,十四世孙廷授任山东省盘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在坑墘乡兴建大圣岩寺,将儒家教化与佛家慈悲熔铸一体,其手书“风雨无虞”匾额至今犹存。

此外,明崇祯年间,十六世孙柱任王府典仪,敕授从九品登仕佐郎;孙弼任礼部儒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家族和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 武勋耀世:四子七登科的将门传奇
大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十六世孙胤武家族创造“四子七登科”的武学神话。孙胤武,其父成宗,县学秀才,传四子:湛、清、灏、汲。成宗教子有方,聘名师授艺,四子不负父望,先后七次登科,乃温陵孙氏之盛世。


长子孙胤武天启五年高中武进士(1603年,十六世孙胤武高中癸卯科武举人,1609年又连应己酉科武举人,1621年再连应辛酉科武举人),次子孙灏(1609年,孙灏高中己酉科武举人,敕授昭信校尉)、三子孙清(孙炎龙)(1618年,孙炎龙高中戍午科武举人,后授天津学正,咨部改授潮州左营守备,署正四品指挥佥事,诰授广威将军)接连高中武举,四子汲虽未入仕却精研兵法。


这个“四子七登科,声价非不高。忠贞贯日月,功业状海波。遐想当年事,巍焕犹堪摹。衣冠相继赽,宜乎若嘉禾。胡乃三五世,零落如衰荷。苍天之报施,其谓不爽何。”(第廿五世孙进修诗评)的将门世家,在铜山海防线上筑起钢铁长城。


据记载,1625年孙胤武进京会试,凭借高超的武功和对答如流的殿试表现,本应名列前茅,但因他的对策切中时弊,得罪了阉宦魏忠贤,最终屈居第十九名武进士。他义愤填膺,拒绝了家乡为其竖旗杆、挂进士牌匾的提议。后来,孙胤武被贬为甘肃旗鼓中军,他愤而不就。魏党企图收买他,擢升他为江西都司,但孙胤武识破阴谋,坚不就范,解甲归隐。直到1628年,崇祯帝继位,魏党灭亡,孙胤武再次参加殿试,对答完善精辟,获崇祯帝批为“御览对策天下第一名”,虽状元已定,但他仍以状元之礼游街,并被授予江南铜山参将之职,后又晋授昭武将军。


在明朝末年的动荡局势中,当得知清兵外扰、内乱日繁、京都告急的消息后,孙胤武毅然典卖掉跑马地税田,携弟炎龙带款赴京,试图纾解国难。然而,半途听闻明朝灭亡的消息,他们只得折返故乡。面对清廷以高官厚禄的诱降,孙胤武严词拒绝,他坚定地表示:“我乃堂堂明臣,岂肯投敌鬻官,遗臭万年?”并立誓“不吃清廷米,不为清朝官”。最终,孙胤武宁死不降,慨然就义,“朱袍象笏,怡然就缚,殉节于现洛阳镇梅岭岭头”。王孙村中孙氏老少几尽被害,财物被掠夺一空。其弟孙炎龙闻兄殉国后,磕石而亡。他们的忠义之举,气节堪比文天祥《正气歌》所咏,不仅为家族赢得了千古传颂的美名,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榜样。



四、家国同构:宏大历史中的家族使命

在倭寇肆虐、海禁频开的明朝,崧山孙氏的发展史恰是东南海疆史的微观镜像:  
- 经济根基:十三世孙环(凤和公)建成七落大厝、百尺梳妆楼,暗合隆庆开海后闽商崛起之势;  
- 军事贡献:十六世孙胤武在铜山训练水师,呼应俞大猷、戚继光的抗倭战略;  
- 文化自觉:十世孙佛养筑安固石亭,镌刻“千秋万世,思召之功”,彰显士绅阶层的道义担当。

当明朝崇祯帝御批孙胤武对策为“天下第一”时,这个家族已超越地域局限,成为保卫大明东南的半壁屏障。其“不吃清廷米,不为清朝官”的铮铮铁骨,更将家族气节升华为民族精神的丰碑。


五、生生不息:血脉长河中的精神密码

大明三百年间,崧山孙氏以杨厝为原(起)点,在闽南大地开枝散叶,历经十二代培育出12位进士举人、9品以上官员23人,创下“每代必有杰士出”的家族传奇。这绝非偶然:  
- 尊师重教:族学体系培养出孙观、孙胤武等文武全才;  
- 道德传承:“却私餽金”“赈灾救民”的事迹载入族谱,化为子孙行为准则;  
- 战略智慧:分迁选址暗合军事防御与经济开发的双重考量。

今日泉州洛阳桥畔的报德祠香火不绝,大坪山上的十八寨遗址苍苔斑驳,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仍在诉说着一个家族如何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正如二十二世孙文圻在《忠烈赋》对先祖孙胤武所叹:才名晜弟铁铮铮,取义成仁一死轻。忠愤遗容犹凛烈,朔风似唤举旗声。大节高科两不诬,死绥乃弟又捐躯。一家友义兼忠义,燐火尤青中夜无”,崧山孙氏的故事,早已超越宗族历史范畴,成为中华文明“家国同构”精神的生动诠释。


结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崧山孙氏之所以能够在明朝时期人才辈出,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家族重视教育、崇尚忠义的优良传统。家族成员们勤奋好学,积极进取,通过科举入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坚守忠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从大明洪武七年的赘婿故事,到崇祯元年的御笔钦点,崧山孙氏用十二代人的接力奔跑,在历史长卷中写下气壮山河的家族史诗。他们既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又是海疆危机的排难者,更是文化传统的守护者。这种“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完美统一,恰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的基因密码。当我们在孙氏族谱泛黄的纸页间,触摸到那些鲜活的名字与炽热的情怀,便读懂了何谓“一个家族的史诗,半部民族的精神史”。


(2025年2月1日正月初四,廿八世孙朗编写)

阿郎的银河
银河里流淌着繁星点点,亦如我流过的岁月,流过的制药经历,流过的跑步汗水!愿驻足于此的您有所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