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厝厝后刊环公派下孙氏家谱 ‖-谱序小史(四)
(编辑:廿八世 孙朗)
余命蹇浼,周岁,即丧母。父出营生,兄尚幼小,朝夕惟祖母是依。
甫七岁,就(私)塾读书,三年不识之无。越五年,祖母去世,家资窘之。欲缀业而赧颜。乃负笈以从师。行年廿四,先父遽逝。
徙托舌耕,粗淡过日。年登廿七。完婚未久,而兄分爨,遭家不造,苦衷难明。况加一贫如洗,将何恃而无虞耶。赖内助勤俭,能持家务,使得稍安。
然多生少养,数载如斯。居贱食贫,一衿难得。闺中人未免隐忧。
余尝抚而慰之曰,人必苦而后甘,今日虽苦,焉知异日不蔗境回甘乎。
果尔,天从人愿,卅五年末,家门有幸。连咏弄璋,私心有幸。
窃谓功名富贵,纵可倖邀。不过受享于终身。何若后昆蔚起,暂困尚一时。足望昌炽于万世也。由是壮志渐销,科目亦从此而废。自顾身无长策,惟训蒙一途,差堪自信。
因而理书筐,离家乡,往来于晋、惠之间,经历于东南之地。
忽忽者又廿余年。一生劳碌,两鬓成霜,方期优游故里,坐享残年。
谁知乡里多恶习,人尽狼心,势难共处,今者迁移厦岛。虽颇得地,而念先人之旧业,一旦弃之如敝,此心宁无抱憾耶。
噫!从今而后,吾其为厦人耶,亦为惠人也。就眼而论,家住厦岛,即为厦人。
而溯厥由来,则我于惠,长于惠,祖宇先坟,尽在于惠。谓我厦人也可,谓我惠人也可,亦无不可。
所赖自今以始,家庭之内,长发其祥,兄与弟济济彬彬。若子孙绳绳继继,以增家乘之光,是余之志愿者。
若夫,后世子孙能成大乡,开大族,悉归天命。
天若不负善人,必不忍后裔长此衰弱,而能发、能兴,可久、可大,将来正未可量也。
余于迁厦后,受修数语,非作无聊之想。
直欲使后人知此一来,为强豪所迫而来,能发奋自强,与前人争气耳。
中华民国岁次庚午年春
孙进修 谨誌
翻译成白话文(孙朗):
曾祖父孙进修小史
我命运多舛,周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外出谋生,兄长尚且年幼,早晚只有依靠祖母。
(备注: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在福建的山水之间,田地的稀缺如命运的一道窄门。福建的男人们,背井离乡成了生活的常态。他们告别熟悉的街巷,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踏上未知的旅程。那远去的背影,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亦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在漂泊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福建现有人口4183万人,却有1580万闽籍华人华侨遍布全世界,旅居海外占比居全国之首。)
我刚满七岁,就到私塾读书。读三年还不认识“之”“无”这类简单的字(曾祖父在读书上的自谦),转眼又过了五年。祖母去世,家庭经济条件越发窘困。想要缀学,却又感到羞愧脸红。于是背着书箱外地求学,去跟随老师学习。不幸的是,我到二十四岁时,先父又突然离世。
(备注:曾祖父幼年丧母,依靠祖母生活,家境艰难,读书不易,家中亲人又相继离世。本文展现了作者早年生活的困苦和艰辛,也反映出在困境中坚持求学的不易。)
我仅能依靠私塾教书为生,粗茶淡饭地过日子。年龄到了二十七岁,我结婚没多久,兄长就和我分了家,家庭遭遇这样的不幸,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说。况且加上一贫如洗,我将能依靠什么而没有忧虑呢?幸亏妻子勤俭,能够操持家务,才得以稍微心有所安。
然而孩子生得多养得少(曾祖父、曾祖母共生七子二女,其中就夭折三子),多年来一直如此。处于卑贱贫困的境地,我的仕途功名也难以获得。妻子心中难免有所隐忧。
我曾抚慰她说:“人必定先经历苦难,然后才有甘甜,今天虽然困苦,又怎么知道他日不会像在甘蔗林中品尝到甜美的滋味一样苦尽甘来呢?”
果然如此,上天顺从人的愿望,三十五岁时,家门有幸,接连喜得贵子,我内心暗自欣喜。
我个人认为功名富贵,纵然能够侥幸获得,不过是自己享受一生罢了。哪里有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更加好呢?目前暂时的困境只是一时的,如果能够儿孙满堂,足以期望家族永远昌盛。因此我之前在仕途上的雄心壮志逐渐消退,参加科举考试也从此放弃了。自己看自身没有更高明的策略,只有私塾教书、教导儿童这一条路,还勉强能够自信。
因此我整理书箱,离开家乡,在晋江、惠安两地之间往返,在东南一带忙碌奔波。
时光如白驹过隙,就这样匆匆又过去了二十多年。一生劳碌,两鬓都已斑白,本盼望着能在故乡悠闲度过余生,安享晚年。
怎耐家乡恶习不断,身边人竟有些小人怀着恶狼般的坏心肠,实在难以共处,如今不得不迁徙到厦门岛。虽然能居住在厦门禾山这带不错的地方,但是想到先人的留下的祖宗家业,一下子要抛弃,这心中怎能没有遗憾呢?
唉!从今往后,我究竟算是厦门人呢,还是惠安人呢?就当下而言,家已安在厦门岛,说我是厦门人也没错。
但追溯其由来,我出生在惠安,成长在惠安,祖屋祖坟都在惠安。说我是厦门人可以,说我是惠安人亦无不可。
我衷心祈愿,从今天起,家庭之内,永远吉祥,兄弟和睦相处,家族人丁兴旺,个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如果子孙后代绵延不绝,来增添家族谱牒的光彩,这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了。
至于后世子孙能否成就一番大业,将家族发扬壮大,这很大程度归结于天命。
上天如果不辜负善人,必定不忍心后裔长久这样衰弱,而是能够发展、兴盛,长久、壮大,未来的前景实在难以估量。
自我迁居到厦门后,为家谱写下这篇序言,并非无端的空想。
只是想要让后人知道这一次从惠安到厦门的家族迁徙,实乃被强横霸道之人所逼迫,出于无奈之举。只盼子孙后代能够奋发图强,为祖先争光,不负先辈期望。
中华民国岁次庚午年(1930年)春
孙进修 谨誌
(备注:我曾祖父孙进修,个人介绍可详见我写的文章:亲人‖-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