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之盐,最早是佛教中的比喻。后来很多文人用水中之盐来形容用典水平高。袁子才《随园诗话》卷七云:“用典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典故用得好,可以增加诗文的厚重,但又不能掉书袋子,而应该显得自然而然,正如水中之盐。
瑞士小说家凯勒 (Cottfried Keller)尝言:“诗可以教诲,然教诲必融化於诗中,有若糖或盐之消失於水内。”(钱钟书译文)文学中的教诲,也应当如水中之盐或糖,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读者的灵魂中去。
法国诗人瓦勒里 (Paul Valéry)曾言:“诗歌涵义理,当如果实含养料;养身之物也,只见为可口之物而已。食之者赏滋味之美,浑不省得滋补之力焉。”(钱钟书译文)诗歌可以包含深刻的道理,正如水果可以富含营养。这个比喻也如水中之盐一样微妙。
一个顶尖的厨师,能够把盐用得恰到好处。别人品尝,只觉得味道鲜美,却没有吃出盐的味道。我们的学问就像盐,本身是死的,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学问只有在真正的智者脑中才能得到妙用。
如果在著作中使用不当,渊博的学识有时会起反作用。钱钟书曾这样评价王国维:“老辈惟王静安,少作时时流露西学义谛,庶几水中之盐味,而非眼里之金屑。”王国维真正把把西学消化了,正如水能溶化盐。如果不对中西文化进行融通,就强行使用西学阐释中国学问,那就会成为眼中金屑,没有益处,反而有害。
愿天下学子在读书的时候都能够狼吞虎咽,读遍名著;在使用知识的时候却如厨师用盐,恰到好处,千万不要制造出生害人的眼里之金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