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与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旅行   2024-09-09 07:25   浙江  

陈丹青油画《国学研究院》,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这幅油画创作于2001年,是陈丹青为庆祝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所作。中国嘉德于2012秋拍出2070万的价格。总共只有5个人,每人都值400多万啊。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个个都是大师中的大师。

吴宓为筹建国学研究院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友兰曾说:“雨僧(吴宓的字)一生,一大贡献就是负责筹备清华国学研究院,并难得地把王、梁、陈、赵四个人都请到清华任导师。他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他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吴宓本来可以风风光光地当院长,但他自己只承认是“执行秘书”,也不在导师之列。这么低调服务的领导,天下有几个啊?

王国维曾经是帝师,请他出山特别难。岳南的《南渡北归》有这样的描述:

 

吴宓到了王国维家里,按旧式礼仪行了三拜九叩之大礼,然后再提聘请之事,王国维深受感动,但是仍然不能自己做主,便偷偷的去溥仪那里请示。据说溥仪下了一道圣旨,恩准王国维到清华任职。

   

请这样的大师,不但要给他最高的薪水和荣誉,还得给他最高的礼遇。

当时王国维和梁启超都是大家公认的顶尖学者,请他们出山虽然不易,可一旦到任就可以为清华撑起一片天。

语言学家赵元任,虽然是哈佛博士,但那年他才33岁,出版论著并不多,不及王国维、梁启超的零头。把这么年轻的学者列为导师,足见领导的前瞻性。

历史学家陈寅恪,那年也只有35岁,虽然在东洋和欧美留学十几年,但没有任何的学位和著作。吴宓把他报上去,校长当然不同意。后来梁启超又力荐,才得到聘用。

黄延复的《陈寅恪事略》里面有一则关于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的故事。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也不知道这些细节是否全部真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说服校长聘用这样的“三无”(无硕士无博士无著作)人员当教授当然是很难的。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学术史上的珠峰,起码有四点很值得我们学习。第一,学术至上的精神。领导聘用学者,以学术水平为标准,而不是把这么大的好处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教授们也以追求学术为己任。本来清华想请王国维出任院长,但他一门心思做学问,拒绝插手管理事务与权力。第二,尊重著名学者。当时王国维、梁启超得到的薪水、荣誉和尊重,不是今天的学者想象得到的。第三,发现年轻学者的伯乐精神。赵元任和陈寅恪才三十出头,陈还是“三无”人员,国学研究院却把他们与两位公认的大师并列在一起聘为导师。第四,领导的服务意识。作为领导的吴宓,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故意放下身段,突出对教授的敬意。

 




山外山霞思
空山不见人,诗画浑然成。 思绪慢悠悠,晚霞映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