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增强忧患意识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盛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反复强调并且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会议和重要场合围绕增强忧患意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蕴含以战略思维锚定时代坐标、以历史思维审视逻辑理路、以辩证思维把握矛盾关系的科学思维方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和实践指向性。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既各有侧重、各显功用,又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为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增强忧患意识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一、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深刻阐明增强忧患意识的重大意义
战略思维是指对事关全局、长远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前瞻研判,科学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与总体趋势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战略思维,从国际与国内、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等方面深刻阐明了增强忧患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在他看来,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上,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否则就会无法挽回与弥补。为此,习近平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这就充分明确了增强忧患意识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从大势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和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对于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展鸿沟日益扩大,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沉渣泛起,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蔓延。基于此,一方面,要增强战略自觉,在大趋势中做到防患未然。习近平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可见,全球各国不仅命运与共、利益相关,而且风险与共、风雨同舟。对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规律,既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又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切实做好工作。”这就要求全党对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作出预判,及早预见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为主动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掌握战略主动,在大变局中把握前进航向。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切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提出责任共担、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科学解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
(二)从全局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矛盾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学认识和准确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是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发展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鉴于此,一方面,要保持战略清醒,对各种矛盾问题做到胸中有数。习近平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念,积极开拓进取,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比如,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和地域差距等依然较大,各项民生事业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期待,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加强战略研判,高度警惕系统性风险挑战。习近平特别提醒全党:“今后五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同时,他深刻意识到,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各种矛盾风险挑战点不仅大大增加,而且彼此之间存在交叉传导的复杂关系,甚至有可能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风险综合体。“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加强战略研判,把握风险演变规律,着力防范各类风险的内外联动、累积叠加,避免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灾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从长远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使命责任的自觉担当。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基础。习近平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其一,就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言,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就“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作出专门论述,并提出“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工作要求。这就为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提供了科学指引。其二,在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党既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继续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充分表明,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必然要求全党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昂扬的精神斗志继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最终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勇毅前行。
二、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系统审视增强忧患意识的逻辑理路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历史进程和历史规律中分析研究问题、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并坚持运用大历史观,将增强忧患意识置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奋斗史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的时空坐标下予以认识和考量,深刻揭示了其历史必然性问题。他明确指出:“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精神特质。”“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同时“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这为我们运用历史思维审视增强忧患意识的逻辑理路提供了崭新视角。
(一)从中华文明演进过程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数千年来,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内在品格,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息、赓续繁荣的宝贵思想财富。习近平非常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增强忧患意识的智慧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他对忧患文化的具体内涵作出归纳,主要包括:“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防范意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治理理念,“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安全观念,提醒告诫全党要把防范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风险挑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情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忧民思想,“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意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强化利民为本的责任心,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劝诫之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前瞻意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思想自觉,警示广大党员干部要慎独慎微、防微杜渐,做好准备应对发展的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艰险。可以说,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并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增强忧患意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忧患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对治党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
永葆强烈的忧患意识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质,又是百余年来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密钥。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回顾过往,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条件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饱含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体现了邓小平强烈的忧党意识。江泽民反复强调:“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这段论述警醒全党同志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胡锦涛告诫全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党的历届领导人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从这个角度来看,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汲取治党治国宝贵经验和政治智慧的历史必然。
(三)从世界政党发展进程来看,增强忧患意识是对大党的深刻镜鉴
世界政党发展史昭示我们,一个执政党不论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若丧失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则必将导致人心涣散、党亡政息。习近平在总结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惨痛经验时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这既是对我们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谆谆告诫,也体现了习近平对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深切忧思。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习近平向全党发出深刻警示:“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纷纷丧失执政地位,有的甚至走向消亡,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腐化变质。从20世纪末十年政党政治变革来看,苏联共产党、德国联盟党、英国保守党、日本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和印度国民大会党等大党老党连续执政而失败,除了政党意识形态等因素外,重要原因在于权力腐败与政治腐败,并由此失去民心与执政地位。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就必须在世界政党镜鉴中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使百年大党不断焕发蓬勃生机。针对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执政党由于不正之风蔓延、严重脱离群众而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不胜枚举。回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的历史,其自身的蜕化和懈怠难辞其咎。如波兰统一工人党和罗马尼亚共产党正是由于执政之后日益居功自傲,从而滋生了唯我独尊、任人唯亲的不良作风,最终由兴而衰。因此,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明鉴,并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就此而言,增强忧患意识既是对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我们党破解长期执政难题的必然选择。
三、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深入揭示增强忧患意识的实践要求
辩证思维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来考察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增强忧患意识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就越多、越复杂;前景越光明,成就越显著,就越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越需要全面做好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准备。为此,习近平强调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同时,他明确指出:“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为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增强忧患意识的实践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正确把握危与机的辩证关系,坚持“居安”和“思危”相统一
增强忧患意识贯穿处理好危与机、利与弊等相辅相成关系的辩证认识。习近平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既看到危和机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积极创造条件、善于化危为机。一方面,要保持安不忘危、于治忧乱的警醒,做到有备无患。习近平强调:“形势有利的时候,要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充分做好应对不利局面的准备。”这就告诫全党,越是形势向好,就越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肯定中发现潜在问题、在理性反思中总结经验,做到防患未然。另一方面,要铭记思危则安、思乱则治的道理,努力转危为机。习近平指出:“形势不利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化挑战为机遇,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因此,面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变局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条件,从而打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主动仗。
(二)正确把握近与远的辩证关系,坚持“近忧”和“远虑”相统一
坚持近与远相互贯通、辩证统一,是增强忧患意识的一大鲜明特征。习近平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更要谋划长远。”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仅要关注眼前现实的“近忧”,而且要思虑面向未来的“远忧”,实现“近忧”与“远虑”相统一。就当前而言,习近平既忧党的领导被弱化、忧党的建设被削弱、忧党的执政本领不强,又忧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忧生态环境恶化、忧国家安全风险加大、忧国家治理不易,更“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从长远来看,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并强调“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等。这些重要论述既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能否永续发展之忧、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之忧、人民群众能否长期安居乐业之忧,又警示全党要拿出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韧劲,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在接续奋斗中把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正确把握点与面的辩证关系,坚持“消忧”和“弭患”相统一
增强忧患意识体现了点与面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在面对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时,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分清主次、区别对待,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从而实现“消忧”和“弭患”相统一。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既要从长计议、总体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有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坚持整体把握、统筹兼顾,把增强忧患意识贯穿治国理政各领域全过程。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的重要性,并强调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聚焦重点、抓纲带目,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坚决消除腐败这个最大危险”等。这就告诫全党,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诸多重大的考验和风险挑战,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四)正确把握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坚持“知危”和“图安”相统一
增强忧患意识不仅强调“知危”,即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把握问题、矛盾、困难和挑战;而且注重“图安”,即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将忧患之思转化为解忧之行,进而达到图强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知危”是“图安”的前提和基础,重点在于处盛虑衰、永不懈怠。习近平指出,“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这正是告诫全党不为一得之功而喜、不为一时之盛而醉,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励精图治、躬耕不辍。另一方面,“图安”是“知危”的落脚点和归宿,关键在于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知危”是一种手段,“图安”才是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根本途径就是实干。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对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尤其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知危图安,尽职尽责、勇于担责,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这就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切实将殷切的忧患意识转化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的能力和本领,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五)正确把握忧与乐的辩证关系,坚持“忧患”和“乐观”相统一
增强忧患意识绝不是倡导一种悲观沉沦的非理性情感发泄,而是强调在忧患中保持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寻求突破困境、走向光明的方法途径,实现“忧患”和“乐观”相统一。一方面,要把握忧患之“度”,做到“持忧见乐”。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但也不能过了头,不要杞人忧天。”这表明忧患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有其“度”的界限,超过限度就会走向预期的反面,变成无中生有的“杞人忧天”甚至超越现实可能的“过度忧患”。对此,他强调:“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坚定信心,也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另一方面,要坚持胸怀天下,做到“先忧后乐”。习近平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会面临许多激流险滩,要勇于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不仅充分体现了忧党、忧国和忧世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且彰显了兴党、强国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重要论述蕴含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和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忧患意识的时代价值、逻辑理路和实践要求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新征程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的思维方法,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勇于担当作为,共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