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凤云 刘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担当、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

文摘   教育   2024-09-06 15:30   江西  

►►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化诉求和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和赓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第二个结合”为鲜明标志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以“七个着力”为战略部署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以不断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为发展要旨,胸怀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的博大胸襟,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秉持开放包容,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要坚持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康凤云(1966— ),女,河南滑县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红色文化研究;
刘宁(1984— ),女,江西永丰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井冈山大学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奋斗主题,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深刻把握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律,科学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在文化理论观点上取得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系统阐明了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学界掀起了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热潮。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背景、科学内涵、鲜明特征、实践路向、价值意蕴、思维方法、理论品格、哲学底蕴、世界观意义、内在辩证逻辑、原创性贡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全球传播与国际认同建构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发。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担当,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根本任务,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担当

正确应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挑战,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实践新要求新使命,科学总结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系统擘画文化建设新蓝图,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着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辐射力和文化穿透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担当。

(一)立足治国理政新实践,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何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牢牢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动权,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提交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关注和回答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新方位,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依据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期待,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繁荣发展作出的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全面贯彻“七个着力”,实现了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文化诉求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只有坚持理论创新的现实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大地,回答好时代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才能为人民提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治国理政新实践提供强大的文化底气和精神动力。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攻坚克难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多元多样的价值理念,我们必须着力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勇担使命,接续奋斗。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领导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阶段性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在应对和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凝练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坚持将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以实践总结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自信自立的理论思维、守正创新的理论遵循和胸怀天下的理论视野,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二)立足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守护和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习近平深厚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布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当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我们应当将新的文化使命“与当代社会之需、人民之需、时代之需有机融合”,依据新的时代潮流和奋斗主题,不断提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气神、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新征程的伟大奋斗强基赋能、凝心聚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国家的富裕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总是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鲜明特征的。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赓续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和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文化职责,是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的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标志,在新时代与人类其他文明的深入交流、互学互鉴中勾勒出一幅独具中华文明底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文明图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也“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将持续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文化动能。

(三)立足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民族地域不同。”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样态和文化风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提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立足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指出“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体现出对于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宏阔历史视野和深远战略考量。

话语是文化的外在表达,文化是话语内蕴的精神气质。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中国话语的表达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中国话语的构建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仍然存在薄弱之处,国际传播格局依然呈现“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传播和文化输出方面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掌握着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如何突破西方话语霸权,摆脱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传播路径,在国际传播格局中避免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打造良好的国际话语环境,仍然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提供了思想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合力打造全新的国际传播路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觉的理论传承与创新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唯有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才能始终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这是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完成众多艰巨任务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突破性成就,深刻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鲜明标志:以“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

“两个结合”的提出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标志和重要理论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根脉;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也可以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发展动能。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突出位置,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来定位“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让我们从此“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汲取其中优质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继承和转化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智慧,“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的典范、传统和成果”,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衔接、有效转化、创新发展,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塑与翻新,充分展现具有鲜活时代特征和鲜明中国特色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

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的鲜活实践相结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飞跃。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坚持“两个结合”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闪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光芒,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披荆斩棘、阔步向前。“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世界观相通、价值观相融、方法论相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高度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行道路,实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千年时空,再次焕发盎然生机,迸发强大的文明力量。

(二)战略部署:以“七个着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循环畅通,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诉求,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积极回应人民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关切,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七个着力”战略部署,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七个着力”战略部署精心擘画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锚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分析形势,把准时代脉搏,以文化理论创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的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增强人民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增强人民的发展信心;必须赓续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筑牢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文化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伟力和文化活力;必须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文化感染力和大众影响力。

(三)发展要旨:不断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明要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强大的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是中华民族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具备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深刻的文化主体性认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其一,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根本政治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二,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必须立足中国大地,聚焦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的“精神品质与文化品格”,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特色,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度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涤荡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绽放璀璨的华夏文明之光。其三,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津和抓手,是新时代巩固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的“关键密钥”。包含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从文化层面上增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依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动力,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得以进一步强化的最有力体现。

(四)胸怀天下: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形态,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习近平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应当将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提炼出来,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展示出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其他文明展开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文化品格和强大文化魅力。中国共产党是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应局限于中国视野,而是应当拓展世界眼光,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合理借鉴其中优质的思想文化资源,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担当。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历史底气和实践根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深厚的人类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云谲波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的文化使命和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迸发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正是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把握与科学总结,为新时代新征程点亮了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领航明灯。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为文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秉持开放包容,推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要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华章。

(一)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坚强政治保障和强大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任何领域、方面、环节缺失或弱化了党的领导,都会严重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百年来,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阐明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和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展现出砥砺奋进、生机蓬勃的全新气象和生动局面,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明显提升。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一旦宣传思想文化的堤坝失守,其他防线就必然分崩离析。历史和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宝贵经验总结,是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前进方向、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进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都不能放松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都不能让党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旁落他人。必须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属性,健全总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严格落实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理直气壮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作斗争,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推进文化建设事业改革创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开创新的历史伟业发挥强大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唯有自信才能自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五千年传承不辍的中华文明所包含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保障源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饱受了屈辱、痛苦、灾难和战争的蹂躏,中华文明遭遇了西方文明的强势挑战。“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这一伟大梦想从此有了主心骨和领航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来自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来自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和对于“‘文化创造力’的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指导实践的目标指向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焕荣光,弘扬中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种深沉、坚定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旨向,也是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涵养、文化品格,事关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关口,中国人民的信念更加坚定、步伐更加自信、动力更加强大、精神更加昂扬。我们决不能盲从各种教条,也不能照搬外国理论,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走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和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的自信自强不断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三)秉持开放包容,推进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以强大的包容性凝聚了中华大地上的多元文化和不同族群,孕育产生了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些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汇聚成为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强大的认同和维护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历史取向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判断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科学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精准概括中华文明内涵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倡导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以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中华文化成果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百花齐放、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前,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治理体系的重构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实力要求我们在国际上提升传播效能,加强国际传播层面的话语权建设,积极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效缩小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研判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打造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明形象,让世界各国更加全面、立体、真实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我们要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强建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打造一批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全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大幅提升我国国际话语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进文化创新,在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使其本土化,以开放包容、自立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文明发展大潮,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注入中国活力、贡献中国智慧。

(四)坚持守正创新,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如果放弃这一指导原则,文化建设事业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其发展创新必然步入错误的轨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要坚持守正,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人民的文化事业为人民、人民的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体察民意、引领民智、凝聚民心、服务民生。创新性是中华文明不断实现突破、不断与时俱进的动力保障。理论的生命力源自创新。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强调以中国实际为观照、以时代发展为观照,以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来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构成了明显区别于其他一切理论和思想的理论品格。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兼具文化繁荣发展的正气和锐气。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实践要求。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强调创新并不意味着将其与守正割裂,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之上推进发展创新。我们坚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将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植根于守正传承之中,在充分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依据新的时代要求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华章。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深远的价值意义,必将随着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向前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着眼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和实践要求,胸怀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格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深刻演进。统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胸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我们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科学解答了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如何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命题,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拉开了全新的历史帷幕。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依循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实践需求和人民关切,围绕文化建设事业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奋力开创全新局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自觉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END

为微信推送方便,本文参考文献省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载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原文编辑:廖金萍
微信编辑:胡婷
校对审核:肖教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信号ncdxxbskb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南昌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63年创刊,以“中国气派、国际视野、专精特新、服务大局”为办刊理念,坚持繁荣学术研究、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