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黄河 章晴|中日科技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文摘   教育   2024-08-29 17:05   江西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比较研究中日科技现代化有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技之维有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博采众长互学互鉴有利于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升级在世界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面对新的境遇挑战又有着各自的应对理路中日两国是后发外源型国家的成功典范从引进吸收的外源型逐渐转为自主创新的内生型显示了后发国家科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实施路径和动力机制展示出后发国家科技现代化具体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比较分析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与境遇理路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我国应着力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产研融合发展效应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健全科技评估体系建设以科技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祝黄河(1955—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章晴(1990— ),河南信阳人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当前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科技现代化成为引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枢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日本已成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比较研究中日科技现代化有利于推进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应立足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不断深化政策落实人才支撑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评估体系建设和成果转化等系统性变革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贡献于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轨迹和境遇理路

总体比较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多角度分析中日科技现代化新的时代境遇重点总结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应对理路有利于中国在新的时代关口把握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大势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推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轨迹

日本式科技现代化实现了从拿来主义”、二次创新模式转为自主创新模式1853—1926日本全面学习引进西方科技尽管追赶很快但是科技水平依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1926—1944日本科技在战时统制经济下严重畸形直到二战后在美占领军民主化改革的指导下日本科技进入快速追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贸易立国战略下日本掀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热潮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和汽车等核心产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和规模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从引进吸收为主转向消除技术差距与自主创新为主。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日本科技进入技术立国战略下的飞速发展期节能汽车半导体产业机器人和核能发电等技术跃升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一度被誉为世界工厂”,拿来主义模式转为二次创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进入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下的自主创新期开始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技术的自主研发持续向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质子束放疗加速器行星探测精密加工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诸多科技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式科技现代化实现了从引进追赶型转为自主创新型近代中国科技水平落后只能通过引进学习和改进西方科技来发展自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初步建成从科学研究到成果推广的完整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举国之力独立自主地破解了关键科技难题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遗憾的是1966—1976历史酿成的十年内乱拉大了中国科技创新事业与世界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重新步入正轨1978—1985中国以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为导向处于技术引进主导阶段1985—1995市场换技术为导向处于引进与改进结合阶段1995—2015引进吸收再创新为导向处于模仿与原创过渡阶段;2015年以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处于自主原创主导阶段中国以自力更生的自主创新为基石以攻坚克难的引领创新为位势以互利共赢的开放创新为气度以科技支撑的现代化强国为蓝图”,建设成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型国家促成美欧三大科技中心的世界新格局

中日科技在不断探索和勇猛精进中由低层次迈上原始创新层次但两国在科技追赶之路上的发展节奏发展水平并不相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更为迅速从单纯的基础技术模仿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自主创造已成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近代中国的科技步伐艰难缓慢从引进追赶型逐渐转为自主创新型近代中国实现了从科技救国科技立国再到科技兴国的伟大目标充满信心地迈上了科技强国之路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境遇理路

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始终未变总体科技实力稳步提升但是随着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国内经济长期持续低迷人口老龄化压力科技产出指标下滑政府研发经费长期不足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力度有限、“年功序列制与男外女内等传统社会习惯阻碍日本科技人才流动与成长研究的内向化抑制共同研究网络构建和国际研发合作参与创业氛围欠缺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日本技术创新放缓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低对此日本有如下应对理路:第一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大学基金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设立专项计划为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条件推动研究队伍的国际化和女性研究者的活跃缓解后备研究人才不足的压力第二强化科技创新管理职能加强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统揽全局和横向串联的司令塔功能科学引导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第三加大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半导体等关键核心技术投资力度确保日本的经济安全和高端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第四加大对绿色化和数字化相关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速初创企业发展促进规模化企业开放创新

近年来中国科技实现了历史性全局性的重大进步但是处在新的机遇期中国科技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一轮大国科技竞争中美国仍扮演着领路者角色对华实施高科技冷战”。中国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科技人才队伍量大而质不强基础研究薄弱高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科技转化存在肠梗阻”、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下行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中国有如下应对理路:第一突出高端科技的战略性研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摆脱关键领域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第二培养以高精尖为导向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完善开放多元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人才政策创新第三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育人环境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创建崇尚创新与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第四牵引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立足基础研究面向社会经济应用的协同效应第五建设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和创新生态探索构建场景驱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新范式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尽管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速度陷入低迷但是科技变革的发展速度并没有丝毫减缓全球科技竞争正以白热化程度在世界各地蔓延对此日本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管理职能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投资力度和对绿色化数字化相关技术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国突出高端科技的战略性研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产研融合效应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相似性:从后发外源型走向自主创新型

中日两国是后发外源型国家的成功典范两国在被迫打开国门后开启了对西方科技的追赶之路科技现代化的起点低时间晚两国利用后发优势先通过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奠定了科技现代化的基础再依靠自主创新迈上科技强国之路从后发外源型走向自主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既是中日科技现代化的相似性和成功经验也是后发国家追求科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中日两国同属于世界科技现代化的后发外源型国家

日本利用赶超战略快速从落后者”“追赶者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日本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而在近现代表现为应用科学和技术工艺发达基础科学和理论思维相对薄弱。1853,“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的锁国体制强烈的危机感促使日本求知于世界”,全面引进西方科技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日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后发赶超型的科技战略和政策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巨大的科技进步随着日本经济科技水平增长以及外部竞争压力增大日本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研发力度逐渐建立了完备的战略科技力量日本建成由科学技术管理部门负责指定组织和协调全国各级科研机构的工作实行集中的审议体制和科技咨询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大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建立产研共同参与的一体化创新组织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为实力不容小觑的世界科技强国日本是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后发国家日本科技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依然值得后发国家学习借鉴

中国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从边缘者”“跟跑者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文明但是经过二百年左右的闭关锁国近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外力倒逼下被迫开启艰辛而缓慢的科技追赶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即便遭受苏联中断援华和十年内乱的冲击中国通过自主攻关依然完成了一系列举国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就奠定了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地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科技经历了单纯的技术引进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和自主性创新四个阶段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立足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在改革开放前模仿苏联动员式科技举国体制在改革开放后采取市场参与调节的新型科技举国体制学习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发展战略采用国防科技领域美式大科学工程项目模式逐渐融合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中国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大国

近代以后中日两国在外部侵略扩张型环境的冲击下开启了科技现代化的追赶之路中日两国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模仿吸收和改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利用国家政治权力和后发优势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战略以高于其他国家科技创新的速度实现了经济起飞中日两国为后发国家的科技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经验

()中日两国都通过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奠定科技现代化的基础

日本通过引进吸收西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科技追赶速度明治维新后日本依托政府的主导力量依靠技术引进与普及全面导入西方近代科技体系建立了日本科技体制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派遣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及吸引留学生出国连人带设备全套引进西方科技但是随后日本因发动侵略扩张战争使其置身于世界技术革新的潮流之外二战后在美国的庇护下日本直接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专利和成套原装设备导入美国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引进技术与重要机械提供财政支持和法律保障推进了日本制造业的振兴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几乎引进了世界二十余年的先进技术1960引进技术对日本工业产出的贡献率达到11%。20世纪60年代末技术引进的空间随日本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日本作为后发国家竭尽全力地利用后发优势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追赶为后期日本式科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通过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奠定了科技现代化的基础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派开始引进和运用西方技术留学生人数急剧增长五四运动后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带头引进西方科技但薄弱的技术基础深厚的专制政治和封建主义外患内乱的政权导致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中国人愈发意识到科技落后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中国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引进数百套成套设备和数千套技术资料逐步建立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向日意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习日本以拿来主义加快科技追赶速度国家适时制定有利于吸收引进西方技术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外资缺门技术及所需的中外合资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使用费支付额高技术产品进口额等奠定了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基础

中日是后发外源型国家中日科技现代化起始条件低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和科技水平落后两国先通过引进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高科技追赶速度为科技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这种模仿和借力模式虽然存在着依赖性强的缺陷但对于后发国家处在低水平的追赶阶段是极为有效的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中日两国都通过自主创新走向科技强国之路

日本通过自主创新成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随着日本技术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对外输出技术保护力度的加大日本技术引进的空间逐渐减小提高自主科技力量的需求愈发强烈。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尖端技术实施了原子能空间开发等大型国家项目。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公害问题和两次石油危机日本开始实施阳光计划”“月光计划及加强基础性独创性研发各种新能源节能型技术与产品的自主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计算机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通信等技术得到振兴。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冷战结束的新局势下实行全面体制改革和战略转换大力开展基础性和独创性技术研发推动日本企业在曝光机高技术机床等高技术领域的世界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通过自主创新在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日本成功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是由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突破所决定的

中国通过自主创新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便是在西方和苏联双重封锁下及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中国攻坚克难独立自主地取得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世界首例籼型杂交水稻第三代计算机和半导体等重大科技成果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高能物理等尖端科技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过“863”“攀登”“973”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取得大量科技创新成果。1995中国开始注重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市场实际再创新。2006年以来中国从以引进技术为主的追赶型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型如今中国在超级计算机太空探索量子计算和高铁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引领全球的巨大潜力高素质科研队伍规模科技期刊发表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排名世界第一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习近平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的科技强国目标也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

随着科技扩散效应减小中日两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应对美国的科技保护壁垒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才能发展为世界科技强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对基础性独创性和前沿性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持续加大推动日本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自主攻破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难题和尖端科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过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推动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迭代升级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通往科技强国之路依靠自主创新才是关键所在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差异性:战略路径和动力

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和现代化进程决定中日科技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发展战略实施路径和动力机制发展战略作为引领导向实施路径支持落地实践动力机制提供动力来源从这三个层面比较分析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利于把握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差异性及其内在机理有利于显示世界科技现代化具体实现方式的多样性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不同

日本的科技强国之路离不开成功的科技战略与政策世界科技强国各有所长:美国有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英国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德国有持续的科研体制创新法国有先进的顶层创新战略日本有成功的科技战略与政策二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占领军的指导下开始推行非军事化及经济科技民主化政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为应对二战后重建和发展经济日本确立了以生存为目的贸易立国战略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注重本土化改造与创新。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随着美欧技术出口管制压力逐渐增大为创造新支柱产业日本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开始着重面向高精尖技术强化自主研发。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为了以科技创新应对综合发展挑战创造经济新引擎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不断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技术开发加强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日本从吸收型科技战略转为自主研究和创造型战略科技发展的决策机制创新能力法律保障和评价体系等不断增强逐步确立了日本在基础科学核心技术领域的国际优势地位

中国发展为创新型国家有赖于七大科技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引进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补足中国急需的科技门类中国实施重点发展战略初步建立了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和科学技术系统。20世纪60年代至1978为应对美苏超级大国的封锁挤压和威胁中国实施自力更生战略在国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8年至20世纪末期为适应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实施面向依靠攀高峰战略初步形成了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能。20世纪末至2005为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实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高技术研发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和国家基本科技计划体系建设等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2012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配套政策的发展。2012年至今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科技强国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科技实力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为争取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中日两国从本国实际出发立足内外国情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科学地确立了各自不同的一系列科技战略二战后日本从贸易立国技术立国”,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重点发展”“自力更生面向依靠攀高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再到创新驱动发展”:从技术吸收型转为自主创造型成功地引领本国科技现代化的优化升级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不同

日本式科技现代化的实施路径随着时代发展和计划落实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二战后日本科技由军用转向民用注重加强国际合作活跃技术贸易”。1955—1970日本用15年时间吸收了全球用半个世纪开发出来的先进技术增强了日本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推进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财政支持和创新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及时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如期实施6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按时制定年度创新策略在这6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1996—2000)注重加强基础研究体制改革和研发投入推进重要领域的应用研发开拓前沿科技领域2(2001—2005)建设竞争性研发环境强调产官合作机制改革等3(2006—2010)提高对重点领域的研发预算支持推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社会基础技术和前沿科学领域的研发4(2011—2015)以国家课题为导向推进地震的灾后重建与发展5(2016—2020)首次以定量的方法设置超智能社会的详细计划目标和衡量指标6(2021—2025)基于上期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积极开展新型科技外交工作

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实施路径随着一系列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而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科技资源贫乏而任务紧迫中国联合攻关完成«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技体制中国通过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独立解决了关键科技问题迅速壮大了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实施«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完成108个重点研究项目全面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研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商品化通过实施«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着重落实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重点落实了68项优先主题、16个重大专项、27项前沿技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近年来为突出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强国中国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创新体系

中日两国在不同的时期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实施路径明晰战略目标落实战略方案其中科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起到重要作用二战后日本全面引进吸收西方科技加强国际合作和贸易连续实施6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推动日本从技术进口大国转为技术出口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动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迈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不同

日本式科技现代化的动力机制随着科技战略的发展而变化贸易立国技术立国”,再到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时期日本科技发展的基础动力从二战后重建需求转为外部经济竞争压力再到创造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引擎内生动力从市场机制主导转为市场与政府联合再到政府主导。“产学官创新主体作为直接动力从彼此独立到双向互动合作再趋向自上而下的单向传导机制研发方向从界限鲜明到一定程度的重叠与融合再到明显分化内在结构从相对松散到紧凑的网络状再到垂直纵向其中政府从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法律保障和科研体系转为强化组织技术预见制度安排重点科技领域规划和大型科学项目重点攻关再到强化科技规划改革科技管理机构设置大型科学项目企业从技术引进本土化改造和再出口的主体转为参与高精尖领域研发与大学展开面向应用的合作研究再到改造现有技术重新取代自主创新被纳入公共机构主导的制度化合作网络并被定位为知识的接受者与经费的提供者国立研究机构与大学从承担公益性技术和基础研究转为另外还承担起实施产业技术研究的战略任务再到通过持续的机构改革主导能力增强并占据创新价值链上游

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动力从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转为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再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经济质量开展新型对外开放和全面创新内在动力从国家党政主导转为党的领导下政府与市场相协调再到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引擎地方为支撑直接动力从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高校和地方研究机构1995年增添了企业再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创新网络其中国家从控制主要研发活动统一高效调配科研资源转为恢复和重构科技创新建制改革拨款制度大型科研院所和科技管理制度加强支持基础研究科技立法与执法等再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统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企业从无到有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一系列科教创新工程的有效实施使原始创新能力大为提高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各不相同都是立足本国国情和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日本科技发展随着科技战略的发展而变化基础动力依次为二战后重建外部竞争压力国内外综合性挑战内生动力依次为市场主导市场与政府联合政府主导直接动力的内在结构依次为松散紧凑网络状纵向垂直中国科技发展随着时代需求的发展而变化基础动力依次为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质量内生动力依次为党政主导政府与市场相协调政府市场与地方联动直接动力的内在结构从封闭的垂直结构到产研合作再到全面的创新网络

中日科技现代化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科技现代化的高速增长阶段多项相关指标的国际排名靠前但是离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科技领域的突破需要长期积淀中国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继续摆脱高科技跟跑角色逐渐跻身并跑甚至部分领路行列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日本是世界科技强国日本的发展经验给中国式科技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参照和启示

()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政府科技统筹引导能力愈发强大科技政策决策机构由科学技术会议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再到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演变不断提高科技政策的战略性系统性协调性灵活性和预见性日本的科技政策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体制的完善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高端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对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深层次融入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提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日本在基础研究多项核心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是推进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能力的着力点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及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科技政策为此我国应学习借鉴日本科技政策发展的有益经验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完善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全产业链整体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强化改革攻坚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成效突出开放创新生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增长极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培养了现代化人才二战后日本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石油危机和泡沫经济又倒逼日本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本积极打造良好的基础教育和高质量的创新教育不断完善自由宽松的科研管理体制实效的创新体制灵活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公平的考核环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匠人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释放研究人员的创新活力迄今日本异军突起获诺贝尔奖共28而中国仅为3中国还存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人才引进政策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人才流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中国应借鉴日本的科技人才培养经验加快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战略科学家的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高端科技人才培育规划和工作方案构建国际一流人才辈出的创新生态环境聚焦中青年科研人员建设自由宽松的科研管理体制和公平的考核环境还应改革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大力培育和弘扬科技人才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

()提高产研融合发展效应

日本产官合作机制的长期有效运行离不开国家构建的渐进式调整的整体运行框架日本立足区域优势的规划设计充满创新活力和利益牵引的企业主体激活和推进科技创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断强化中介力量推动跨界交互促进产官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独特功能提高整体驱动力量为日本科技现代化在全球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不竭动力中国产研合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产研合作分散化转化效率有待提升我国应借鉴日本先进的产官融合发展经验在顶层设计上应立足当下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及时完善和调整优化产研融合发展机制及时制定阶段性计划并实施定期评估反馈机制在驱动主体上应推动政府制定与实施能够促进大学和企业发展的产研合作措施促使前者自主寻求外部发展支持并保障后者通过外部合作获得收益在动力核心上应在营造大学外部环境的同时注重增强内部的主动性学习日本在政策方面赋予大学适当的自主管理权充分发挥大学的知识生产作用和创新驱动作用鼓励和督促大学以创新知识为生产力推动知识资本化在运行保障上应注重引入中介协调力量且政府应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学习日本的行业协会和筑波全球创新促进机构”,积极推动各异质主体凝聚成为整体驱动力量有效降低合作成本和保障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持续加强科研经费投入日本科研经费投入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对基础研究领域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投入使日本科技创新能力获得了巨大提高但是政府所占份额较低近年来的科技疲软也是由于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援助经费未随着时代要求而大幅增加日本企业是日本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2020日本企业承担科研经费的72.1%。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日本政府不断降低对国立大学的运营费补助金提高竞争性经费的拨款份额这提高了大学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却使大学教职工面临更大的经费压力地方大学的运营和研究陷入成果减少获取竞争性资金能力降低的恶性循环改革开放后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强度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中国还存在着研发经费投入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问题投入强度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尚显不足科研经费使用绩效较低我国应汲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使用方向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适当加大高校的基础性常规经费拨付应加大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实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应不断推进统筹资金合理使用科研经费预算柔性化配套建立科研信誉体系完善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改进科研人员补偿机制等

()健全科技评估体系建设

日本建立了更加完备的科技评估机构标准体系和机制各个部门协调完成科技评估工作日本已实现由自评估外部评估与和第三方评估共同组成的常态化制度化的科技评估体系日本注重在项目的前后期分阶段地开展科技评估工作不仅关注产出成果而且关注项目对于生产力知识创造与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效益以及对评估对象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监督追踪注重利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全方位地评估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不仅关注研究成果而且重视科技人才的领域影响力教育教学能力未来发展潜力以及研究成果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等原则上向公众公开科技评估结果近年来中国持续完善科技评估体系提高了评审效果和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但是目前还存在着第三方科技评估机构规范性不足科技评估结果的共享与应用不足的问题尚未建立准入机制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科技评估指标体系与分类分级体系还有待完善为此中国应学习日本先进的科技评估机制加快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格申请与准入审查机制支持与监管机制主体参与机制利用数字化创新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信息管理给予科技机构一定的评估指标制定自主权设定动态评估指标权重全面评价科技人才的综合素养建立公开的科技评估交流平台不断完善科技评估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评估的透明化发展

结语

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众多科技成就展现了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但是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必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以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时代境遇下中国要积极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比较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异同性两国既符合后发外源型国家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有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应结合本国国情借鉴日本科技政策发展的有益经验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和科技体制进一步完善学习日本科技人才的培养经验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培育参考日本的产官合作机制促进我国产研融合发展效应快速提高汲取日本科研经费投入的经验教训加强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持续优化参照日本完备的科技评估标准体系和机制促进我国科技评估体系建设不断健全

END

为微信推送方便,本文参考文献省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载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原文编辑:胡海金
微信编辑:胡婷
校对审核:肖教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信号ncdxxbskb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南昌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63年创刊,以“中国气派、国际视野、专精特新、服务大局”为办刊理念,坚持繁荣学术研究、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