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燕 刘蓓蓓|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认知坐标与行动路径

文摘   教育   2024-09-30 16:00   江西  

►►

摘要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一支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高水平职业队伍,需要用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作指导,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构建教育家精神“三重特性+六点指向”解释框架,即:遵循理想信念引领性要求,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要求指向教师的职业信仰和职业责任;遵循服务人民根本性要求,将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指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品格;遵循教学育人科学性要求,将因材施教和求是创新指向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理论、历史、现实等三个认知坐标出发,揭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机理。依据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与蕴含的机制机理,从个体、组织、载体、社会等四个维度发力,通过创新教育实践、优化组织管理、搭建成长平台、提供社会支持来共同培养教育家型教师队伍。
杜晓燕(1979— ),女,河南南阳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刘蓓蓓(1995— ),女,陕西安塞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史党建研究。

习近平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对教育家精神作了重要论述,要求广大教师在新征程中发挥资政育人的主体性作用,“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指向和抱负”,加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在长期教书育人实践中形成的集体德行修养,是一种重要的教师职业发展驱动力量。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镇,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只有高校教师队伍强才能确保我国实现高质量人才供给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要。这要求当前高等教育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加速教育家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界对教育家精神集中于概念和内涵的阐释性研究。刘海燕认为教育家精神具有“个体与大局的理性统一、立身与育人的德性统一、实学与创新的知性统一、情感与情怀的感性统一”的特性。陶倩和李云指出,教育家精神以大德为灵魂、师德为核心、素养为基石、愿景为动力,是一种教师群体的崇高道德属性与价值追求。此外,学界还就教育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作了探讨。李贵安和杨博谛构建了教育家型教师队伍素养模型,提炼出教育信仰、教师知识、实践能力、发展诉求、教育影响等五个维度下的十五个具体指标。陈铿和万金城从政治灵魂、价值取向、职业素养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教育家型教师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实践层面上,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家型教师的培育工作:2018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021年出台《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作为一支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高水平职业队伍,需要用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作指导,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实现健康成长。现行研究尚未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视角深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特性与教育家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从实践层面上将二者结合推进的具体策略,这恰是当前建设高质量高校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本文拟在这些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为高校教师队伍在教育家精神指引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既秉承我国传统优秀的教育理念,又符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要求,是新征程上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引。高校教师作为一支教书育人的高水平职业队伍,要获得高质量发展,既要遵循职业生涯发展的一般性要求,又由于教育蕴含复杂性、长期性、个性化,有着更高的职业发展要求,需要从职业信仰、责任、操守、品格、能力、素养等六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规划与培养,并更加注重精神的引领与激励作用。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分析视角,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独特要求,构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是实现高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结合高校教师新时代肩负的特殊使命与教师职业发展要求,本文构建“三重特性+六点指向”解释框架(图1)。本框架遵循理想信念引领性、服务人民根本性、教学育人科学性等三重特性要求,蕴含教师职业信仰、职业责任、职业操守、职业品格、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六点独特指向,可为高校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提供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

(一)理想信念引领性:明确既做经师也做人师的育人标准

职业信仰与职业责任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指向,理想信念引领性作为教育家精神的第一重内在特性深刻反映了这一要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先决条件,对应职业信仰的重要要求,展现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核心引擎,对应职业责任的重要要求,展现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坚定承诺,从更高层面上激励高校教师成长为经师、人师的统一体,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人格魅力的高水平教育工作者。

1.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就坚定的职业信仰

职业信仰是激励高校教师耕耘于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理想信念是高校教师成长成才的“压舱石”,也是形成职业信仰的“定盘星”,还是高校教师发挥理想信念引领性作用的动力源。“大我”是指高校教师要有报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小我”是指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成长发展。习近平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视为教育家精神的首要要求,既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教师承担好教书育人使命担当的殷切希望,也表达了党和国家要求教师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以“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勇于作为,通过教育报国的实际行动”来铸就坚定的职业信仰。

习近平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之一——高校教师应当树立坚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先决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要服务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既明确了高校教师至诚报国的对象,也要求高校教师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寄予高校教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的殷切希望。这需要高校教师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身份与责任担当主动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积极贡献智慧力量。为达到这一目标,党和国家把“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筑基性工程积极推进。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说明我们要顺利完成第二步走战略计划,就要重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教师应以教育服务人民、服务国家为职业信仰,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主动内化于教学和科研全过程。

2.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培育强烈的职业责任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开篇《德行第一》第一句,指出君子言行是传统社会读书人的准则与典范。职业责任作为规范高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重要前提,始终强调立师德的重要性。习近平将其纳入教育家精神,要求高校教师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用良好的道德情操规范自身成长、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教师特有的职业责任感。这也是激励高校教师发挥理想信念引领性作用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之一——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核心引擎。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衡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师德,才能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赢得学生”。高尚师德作为教师道德情操要求的核心话语,也是高校教师职业责任的重要标准。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习近平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习近平通过运用“坚持”“扎根”这种蕴含强大意志力感情色彩的词汇,强调高校教师要具备强烈职业责任的重要性与长期性,也警醒高校教师应长期扎根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成长作为树人的关键,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要培养这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高校教师应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主动内化于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的职业成长历程之中。

(二)服务人民根本性:巩固为民服务意识和奉献社会精神

职业操守与职业品格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性指标,服务人民根本性作为教育家精神的第二重内在特性深刻反映了这一要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良好的职业操守,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持续释放对学生无私的关爱之情;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高尚的职业品格,指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且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行为准则。

1.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塑造良好的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仁爱之心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塑造高校教师职业操守的重要标准,还是鞭策高校教师发扬服务人民根本性要求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将其纳入教育家精神内涵,要求高校教师向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传递爱与尊重、理解和包容等优良品质。这种价值传递使高校教师既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可以以仁爱之心来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其恪守良好职业操守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之一——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根本前提。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高校教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指出学生是高校教师传递仁爱之心的重要对象,高校教师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这种仁爱之心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而且要求高校教师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在仁爱之心的传递中让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高校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的道德操守,也对高校教师继续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出了重要要求。党和国家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交给高校教师,希望教师通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精神感染不断厚植育人情怀,在职业发展中主动塑造职业操守,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育人力量。要塑造这样良好的职业操守,高校教师应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主动内化为自身成长成才与履行育人使命的根本遵循。

2.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培养崇高的职业品格

“为人师,立师道,应至于弘道,止于弘道,终身弘道不辍。”职业品格是高校教师应达到的职业境界要求。习近平将弘道追求视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对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培养职业品格的具体要求,也是鞭策高校教师发扬服务人民根本性要求的必要条件。要实现高校教师的弘道追求,应回答好三个问题,即“为谁弘道”“所弘何道”“弘道者谁”。“为谁弘道”回答的是高等教育服务于谁的终极问题。高校教师应终身立志于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发展服务。“所弘何道”回答的是弘道内容的问题。弘道要以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落脚于中国人自古以来胸怀天下的追求。“天下”不局限于简单的空间指向,而是一种大局观和全球视野,是对民族发展的孜孜追求,是对全人类幸福的不懈努力。“所谓胸怀天下,不只是关怀之广,更重要的是要关心道义之正”,要求高校教师在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意识。“弘道者谁”回答的是弘道主体是谁的问题,要求高校教师既拥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专业素养,又拥有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如何成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养成崇高的职业品格。

习近平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之一——高校教师应当成为宣传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因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高校教师要具备“家国”“传道”“仁爱”的情怀,这便回答了“弘道者谁”和“如何弘道”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习近平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党和国家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化人才队伍。胸怀天下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开拓教育国际化视野,积极向世界传播先进文化,教育和引导学生既热爱学习、追求真理,又尊重他人、热爱和平。要培养这样崇高的职业品格,高校教师应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活动。

(三)教学育人科学性:提升教育本领,增强研究创新能力

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学育人科学性作为教育家精神的第三重内在特性深刻反映了这一要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传统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智慧,也适应新时代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特点,这是高水平职业能力的体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反映了教师高度重视学习思考与研究创新的专业化职业素养。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两种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特性作为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获得长足发展,而且能激励高校教师成长为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

1.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锤炼卓越的职业能力

教育是一种智慧点燃另一种智慧的伟大育人事业,卓越的职业能力是高校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的“登云梯”。高校教师是传递知识与爱的育人主力军,高校教师拥有育人智慧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也是督促其坚守教学育人科学性的核心要求。在我国,高校教师身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需要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不断锻炼育人能力。启智要求高校教师“基于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洞察和把握”不断主动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润心要求高校教师满足学生成长中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因材施教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不断锤炼自身的职业能力。

习近平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之一——高校教师应当增强培养人才的能力,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基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高校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四个相统一”来锤炼高校教师的育人职业能力,躬亲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高校应“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育人智慧要求高校教师既给学生教知识,又让学生立大德;既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尊重学生成长的不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身优势、激发潜能,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兼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习近平强调高校教师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是否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人才是检验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指标。要锤炼卓越的职业能力,高校教师应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主动纳入完成育人使命的全过程。

2.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提升专业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体现高校教师对自身教育工作发展要求的理解与把握。是否具备躬耕态度是检验其职业素养的关键性指标,也是督促高校教师坚守教学育人科学性要求的重要标准。躬耕态度要求高校教师具备钻研与示范的精神。结合教育家精神的特定内涵来看,勤学笃行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坚持学习的恒心与信心,在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传扬勤奋好学的精神,高质量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求是创新要求高校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重视破解科研难题,主动创新教学模式,在助力学生成长为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的职业素养。

习近平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之一——高校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思维和钻研精神,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必然要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主要聚焦躬耕态度与创新品质,要求高校教师努力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大胆创新,主动抓住重大理论、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提供高质量教学内容供给,从政理、学理、事理解析等三个方面讲清讲透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质量育人目的。求是创新揭示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求高校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中主动研究新现象、努力解决新问题、不断得出新结论、争取获得新成果,站在时代潮流前列持续推进科技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为党和国家发展贡献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力量。高校教师要提升专业的职业素养,就要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融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三维认知坐标

认知是理论的升华与行动的先导。从理论、历史、现实等三个维度准确理解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机理,可以为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理论认知坐标为科学理性认识教育家精神在引领高校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历史认知坐标为从大历史观视域下正确认识教育家精神在引领高校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历史依据;现实认知坐标为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需要认识教育家精神在引领高校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事实根据。三者具有科学性、政治性、实践性等特征。

(一)理论认知坐标: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践行教育理念

理论认知坐标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在帮助人类改造世界中发挥作用的科学认识,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了认识工具,体现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科学性特质。习近平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驱动力,不仅是对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实践发展的价值凝练,而且是对推动人类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经验总结。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独有的精神特质,反映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是教育的人格化表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人类改造世界所特有的实践活动。通过教育传递知识、学习技能、习得经验,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劳动实践本领,增强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使教育成为改造世界的创造性精神实践活动,也使教育成为一种解放与建构世界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坚持实践能够确立人的物质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强调社会实践是人类自身获得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先决条件,从而在理念层面上确立了教育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建设性功能。历史唯物主义把教育视为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认为教育存在于人类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发展过程之中,发挥了改造世界与建设世界的能动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教育的使命在于传递、引导与改造。要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实现人的独立性,就需要以教育来唤醒人的主体自我意识,通过教育“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力量,通过教师的教化来增强人们思考与认知的能力,也通过感召的力量来塑造人的立场和态度,既满足人们知识学习的需要,也满足人们人格成长的需要,实现“‘尽善尽美性’的冲动”。教育家精神驱使教师自觉地承担起传递知识与改造世界的职业使命,引导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由自在向自觉与自为阶段迈进,强化和激发人们成长的自我意识与发展的自主性,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前进发展提供了根本方法和行动保障。

(二)历史认知坐标: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履行教育使命

历史认知坐标将教育家精神的源起置于以教育助力党和国家历史使命完成的长河之中,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自觉传承育人理念、担当历史使命提供了可视化参照路径,体现了教师群体的责任担当精神,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政治性特质。教育功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功能,教师群体的终极教育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发展服务终身。教育家精神是在党的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高校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重要精神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有限、革命意识淡薄。为了完成革命任务,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革命宣传和教育活动,以激发人民的革命意识。在各革命根据地,教师积极响应毛泽东“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号召,主动投身于革命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本领,开展夜校、扫盲班、冬学运动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教育活动。教师采用讲课、表演、组织学习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革命热情,如革命歌曲《瞎子开目见光明》所咏唱的歌词“红军来了大翻身,穷人当家做主人;学习文化入夜校,瞎子开目见光明”,以教育唤醒民众、赢得民心,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为了巩固新政权,按照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是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方向。现在是人民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以增强人民投身于国家建设的本领。人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承担的教育任务也更加繁重。在党的领导下,教师自觉地以“两为”方针开展工作,开展扫盲运动、推广简化字,为变革社会风气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党还特别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定“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的方针,要求高校教师在培养人才时“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49—1965年,高校数量从205所增至434所,各级各类高校在校学生从11.7万名增至55.6万名。各级各类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教育改变了国家在科技、医疗、工业、国防等领域的落后面貌,也让新生政权落地扎根。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需求大幅增加。高校教师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三个面向”为要求、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加紧开展高校教育工作。邓小平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在这一时期,我国不仅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树立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风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教育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江泽民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强调“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竞争加剧,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需要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激发高校教师的教育使命担当。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我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201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要求打造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纵观这一时期,在教育家精神的激励下,高校教师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教师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习近平指出,广大教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高校教师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四个服务”“八个统一”为目标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2023年底,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超过2.5亿,16—59岁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现实认知坐标: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实现成长成才

现实认知坐标是以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新征程中对高校教师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实现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与行动指南,呈现出实践性特质。高校是新征程中为党和国家培养多元人才队伍的重镇,高校教师肩负着科研创新和培育人才的双重职责。有学者预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教师的需求量将从2025年的235万名增至2035年的325万名;与此同时,根据近几年博士学位授予的数量进行测算,到2025年、2035年高校将面临较大的师资缺口。这些数据表明,加快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加速教师成长成才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具备高超的学术能力与人格魅力并拥有科学的育人能力,既源自外界对高校教师拥有深厚学术功底和良好师德师风的期待要求,也是高校教师通过主动学习达到职业发展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然选择。这里的育人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健全人格,应具备的共同性教育能力,核心是培育并引导学生学以成人。然而,即使有明确的标准要求,高校教师在面对职业发展压力时也可能存在职业责任不明确、职业操守不坚定、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高校教师应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激励作用,通过增强学术能力、人格魅力、育人能力,成长为专业化和创新型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层面上来讲,高校教师应以理想信念引领性为要求,激励自己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对标自身的职业信仰与职业责任,主动了解时代需要、了解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将其作为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职业能力目标,努力将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从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层面上来讲,高校教师应以服务人民根本性为要求,锤炼自身的职业品格与职业操守,鞭策自己积极深入社会生产生活一线,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主动了解人民所思所盼,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行科研教学攻关,积极培养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实现高校教师社会价值的层面上来讲,高校教师应以教学育人科学性为要求,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在教学中重视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教学吸引力;在科研中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攻克党和国家发展亟须破解的“卡脖子”难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行动路径

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作为重要任务,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还是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需要。为此,需要遵循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与三维认知坐标,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对标“三重特性+六点指向”要求,从个体、组织、载体、社会等四个维度发力,通过创新教育实践、优化组织管理、搭建成长平台、提供社会支持来共同培育教育家型教师队伍。

(一)创新教育实践: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育人本领

高校教师是否拥有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衡量能否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根本标准。教育家精神是引领和激励高校教师主动成长的重要精神动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发挥内生驱动力,以教学育人科学性为要求,主动丰富创新教育实践,注重提升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为关键的职业能力,增强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为标准的职业素养,努力实现职业发展。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加强教育理念现代性转化。将蕴含着教育家精神的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现代化转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应主动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现代性转化,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成长的差异化特点,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其二,努力提升教学素养与能力。高校应自觉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科研反哺教学体制机制,鼓励优秀教师以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以“一种连续发展的统一体”理念构建教学与科研双促的成长共同体。坚持开展研究型教学,努力把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专题设计,不断提升教育创新能力。以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指引秉承师带徒的传统,通过带领年轻教师积极钻研教育教学方法,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努力培育国家级精品课程、尝试创建教学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打造教育家型教学团队。其三,不断创新教学育人模式。高校教师应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打造“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提升专业的职业素养。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高校教师应以具备求是创新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主动创新教学实践环节和方法,有效利用教室小课堂、企业实践大课堂、社会服务锻炼大平台将学校知识学习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育人新模式。

(二)优化组织管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高校教师成长成才制度保障

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是确保高校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当前,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组织管理工作,必须以增强理想信念引领性为要求,将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内核的职业信仰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遵循的职业责任落实到细节处、平常中。高校需要从以下三方面优化教师的组织管理工作。其一,优化人才选聘制度。一方面,高校组织管理部门应将是否能够弘扬教育家精神、具备坚定的职业信仰作为人才招聘与选拔的重要条件,制定相应的选聘标准和实施细则;另一方面,高校组织管理部门应多渠道开展选聘宣传工作,广泛宣传用人标准与理念、人才引进政策等,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广纳心怀教育报国信仰的优秀人才。其二,优化人才培养制度。高校组织管理部门应依据教育家精神解释框架,对标“三重特性+六点指向”要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资培养全过程,加强对人才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管理。根据教师的不同教龄、专业发展需求等,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机会,不断提升其科研教学专业技能与立德树人的具体本领。其三,优化考评与激励制度。人事、教学、科研等管理部门应将是否弘扬教育家精神设定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结合教师的学科差异化特点,制定针对性、梯度化的考核与晋升指标体系,从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依据考核结果,除了给予教师群体薪酬、奖金等物质激励,还要形成荣誉激励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关怀,助力高校教师健康成长。

(三)搭建成长平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筑高校教师谋事干事大舞台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要以服务人民根本性为要求,强化高校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通过搭建谋事干事大舞台来为高校教师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党和国家要为高校教师成长搭建以下三个平台。其一,搭建教书育人平台。强化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通过制度设计,将甘于奉献的教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课堂上,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帮助高校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打造师生互动生动课堂,更好地实现“三进”目标,增强教师教学自信。其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遵循至诚报国和甘于奉献的职业要求,不断强化高校教师崇高的职业信仰和职业操守。高校可通过提供挂职锻炼、项目合作、学习考察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参与平台,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发展为导向,帮助教师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推进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其三,搭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国际化视野与能力。党和国家“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给高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对外学习交流机会。在开展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观摩、云上展示、英语慕课、教学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还要利用线上线下多元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共享学术资源等方式积极追踪学术研究前沿发展,破解科研难题,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吸引力与科技竞争力。

(四)提供社会支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

习近平指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要加快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充分的内在成长驱动力,而且需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社会环境建设,“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营造尊师重教的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要营造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应从以下两方面发力。其一,推优树典,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优秀教师既是宝贵的社会财富,也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要加强推优树典工作,依托多元媒体平台和多样化叙事,向社会广泛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成功经验、育人成果,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提升教育家精神的社会感染力,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形成尊师爱师的社会风尚。其二,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打造崇学尚学的学习型社会。努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型社会,通过顶层制度设计,以教师、基层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枢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线上线下全民学习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声誉,形成崇学尚学的社会文化氛围。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全民风尚、一种社会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尊师重教,才能激励高校教师服务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千万个教育家型教师来夯实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根基。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既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成长提供了目标导向,也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从共时性来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从历时性来看,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蕴含在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历程中,是精神引领与教育成长有机结合的重要成果,也是教育家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引领性、服务人民根本性、教学育人科学性要求的集中体现。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情感认同,有其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机理,未来应结合高校教师个案加以深化研究,也应构建更加具体的量化指标,进一步增强精神引领的实操性。

END

为微信推送方便,本文参考文献省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载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原文编辑:胡海金
微信编辑:胡婷
校对审核:肖教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信号ncdxxbskb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由南昌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63年创刊,以“中国气派、国际视野、专精特新、服务大局”为办刊理念,坚持繁荣学术研究、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