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大党独有难题的出场意蕴、内涵指向与解决路径
段光鹏 王向明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大党独有难题;真正革命的党;自我革命;长期执政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日科技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作者简介:祝黄河(1955— ),男,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章晴(1990— ),女,河南信阳人,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比较研究中日科技现代化,有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技之维,有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博采众长、互学互鉴,有利于中国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升级。在世界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面对新的境遇挑战,又有着各自的应对理路。中日两国是后发外源型国家的成功典范,从引进吸收的外源型逐渐转为自主创新的内生型,显示了后发国家科技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实施路径和动力机制展示出后发国家科技现代化具体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比较分析中日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与境遇理路、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获得一些启示:我国应着力推进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产、学、研融合发展效应,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健全科技评估体系建设,以科技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中日科技;科技现代化;比较研究;经验启示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算法推荐场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潘莉(1974— ),女,安徽淮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龚迎迎(1996— ),女,安徽宣城人,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由算法推荐技术构建的算法推荐场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地,因此可通过根本立场方向、话语解释权力、信息呈现样态和信息筛选分发模式等路径深刻影响意识形态建设。当前,多样错误价值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置换、技术中立对价值观念内核的隐藏、资本逻辑主导对人本逻辑回归的梗阻和特定信息投送对整体事实面貌的遮蔽共同呈现了算法推荐场域中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样态。针对此,必须协同构建主流价值引领机制、算法素养培育机制、算法技术管理机制和算法法律规制机制,有效防控算法推荐场域内的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算法推荐技术;算法推荐场域;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
经济与管理
货币政策冲击与企业投资: 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
关键词:数字金融;货币政策冲击;企业投资;工具变量识别
经济与管理
金融强监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作者简介:陈明生(1973— )。,男,江西赣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从事数字经济研究;王乾坤(1993— ),男,河北邯郸人,2022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数字经济研究。
摘要:强化金融监管、引导金融资源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路径。基于“资管新规”这一准自然实验,可以研究金融强监管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系。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后,金融化程度较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提升,表明加强金融监管能够抑制企业“脱实向虚”。机制分析表明,对于金融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金融强监管能有效发挥替代效应和融资效应,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强监管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逐利型、资本要素密集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为监管有效观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还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制度驱动因素,对于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强国;金融监管;“资管新规”;数字化转型;影子银行
经济与管理
绿色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机制与成效
荣璟 曾凡银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城乡经济研究所)
作者简介:荣璟(1989— ),男,安徽芜湖人,副教授,金融学博士,从事绿色金融研究;曾凡银(1964— ),男,安徽蚌埠人,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绿色发展研究。
摘要: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工具和重要手段。构建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空间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使用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检验分析绿色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制与成效。研究发现,绿色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影响,金融人才有助于强化该空间溢出影响,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通过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鼓励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和强化绿色金融人才引育力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绿色金融集聚度,进而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中介效应;空间调节效应
法治中国建设
通过合同实现算法行政问责
作者简介:张恩典(1983— ),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数字法学、行政法学研究。
摘要:以机器学习算法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推动算法行政的兴起。伴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浪潮,当前算法行政面临多重问责困境,具体表现为算法黑箱加剧行政决策的不透明性、商业秘密阻碍算法问责、算法行政拒斥行政机构专业判断以及褫夺公民参与决策和获得救济权利。面对算法行政问责困境,合同规制进路因具有回应性、灵活性等优势,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补充性算法治理方案。宜从总体原则、重点内容和组织保障三个维度来建构算法行政问责的合同规制进路:遵循以风险为基础的采购原则,将算法问责作为协商重点内容,建立专业算法系统采购小组,确保政府采购具有透明性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算法系统,从而实现算法问责,重塑算法行政合法性。
关键词:算法行政;问责制;算法透明;合同治理;政府采购
法治中国建设
数据流通风险的识别与全流程治理路径
作者简介:王文娟(1993— ),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法学博士,从事数据法、传播法研究。
摘要:数据的流通是数据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数据流通在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的同时引发了三重风险:一是数据流通前不当获取数据资源风险;二是数据流通中违法传播数据行为风险;三是数据流通后失范利用数据内容风险。在规制数据流通风险时既要实现对数据流通安全的周延保护,又要促进数据有序共享。为此,应采用全流程治理策略:制定数据流通的事前合规计划,有效预防流通风险;提升数据流通的事中监管实效,实现数据安全保护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平衡;构建数据流通的事后惩治机制,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规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由刑事责任进行补位性规制。
关键词:数据流通;事前合规;事中监管;事后惩治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数字文旅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作者简介:喻晓社(1963— ),男,江西高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媒体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游琪(1996— ),女,湖南常德人,2023级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数字媒体与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与数字经济驱动的复合背景下,发展数字文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文旅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数字化。在乡村数字政策、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有力支撑下,乡村文旅产业呈现全新业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释放了乡村人力效能、盘活了数据资源、振兴了文旅产业。与此同时,乡村数字文旅基础设施滞后形成的数字鸿沟、乡村数字传播梗阻、文化认同基础薄弱、乡村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困难成为数字文旅推动乡村振兴的阻碍,需要搭建文旅共享共建平台,推进数字文旅智能交互,有效激发人才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数字空间再造,从而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
关键词:数字文旅;数字传播;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迈向整体智治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逻辑、制约症结与转型策略
汪波 周其鑫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汪波(1975— ),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数字治理研究;周其鑫(1998— ),男,河南固始人,2023级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基层数字治理研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迭代更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轮驱动下,数字乡村治理孕育出理念-工具-主体三位一体的整体智治的治理图景。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治理通过制度设计塑造整体化数字治理理念,以全景式云图促进乡村智慧治理,以数字平台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实践中存在因理念偏差而导致的形式化泥潭、因数字技术崇拜而形成的智慧负担、因情感缺位而形成的有参与而无合力三重制约。数字乡村治理的发展需要从注意力分配、技术创新与复合型信任机制三重维度出发,通过完善制度的整体性建构、智慧性与治理本位的共振以及乡村共同体的数字建构,有序迈向整体智治的数字乡村治理,逐步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整体智治;数字平台;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数字化的主体伦理冲突与调适
作者简介:王海建(1981— ),男,河南邓州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数字治理的伦理问题研究。
摘要: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治理主体运用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进行结构重塑与流程再造的新型治理形态。在社会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只有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地位平等、能力提升、责任明晰、情感融洽的伦理关系,才能把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治理主体的价值理性有机融合并激发出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在现实中,技术的负面效应、主体的不完善和社会适应性的滞后,造成了治理主体之间数据垄断与地位平等、技术依赖与能力提升、机械逻辑与情感融洽、责任模糊与责任明晰的伦理冲突。调适治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冲突需要构建“权力-能力-关系-制度”的四维协同体系,即通过平衡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权力、均衡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能力、重构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关系、完善治理主体之间的数字规范,再造数字治理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理数字化;地位平等;数字权力;责任体系;伦理关系
思政课和课程思政
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阐释与实践要求
钟贞山 吴东纳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钟贞山(1972— ),男,江西上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吴东纳(1990— ),女,辽宁营口人,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重大文明成就和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逻辑。高校思政课是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厘清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生动力、时代价值、现实依据和实践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能够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形成学习和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点一下阅读原文了解整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