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文明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实践要求,是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之需,是持续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措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提供有效案例。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强化大学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入理解和理论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学习实践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彰显出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生动力
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主要渠道。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1.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更好地完成思政课开展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思政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关键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纵观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军大学、陕北公学,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各类高校,虽然其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具体课程设置也有所区别,但是始终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原则却是一以贯之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话语创新。文明的发展是历史不断变迁的复杂过程,依托一定的形态存在和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人类文明演进放置于社会大系统的运行中,对‘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形态如何演进’‘如何评价人类文明形态’等问题作出深刻回答,科学地揭示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脉络、演进动力、演进规律和价值趋向,深刻洞见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逻辑。”马克思、恩格斯预设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美好图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更具时代性、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顺应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见的文明发展趋势前进的,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的伪命题,以理论和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科学性。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由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使命任务所决定的,能够为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新的理论滋养,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好地完成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实践要求。
2.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加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理想,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现进程中并非步调统一、模样相同,也就是说,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不同国家的民族特色和实际情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产物,是在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基础上的中国自主性文明理论创造,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成果的总体把握。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工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青年的理论武装问题,如通过书籍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活动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创新主题教育实践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在众多理论武装头脑的实践方式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最为有效的。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思维进入活跃但不稳定的状态,尚未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解并认同某种理论,需要由外向内的理论灌输。“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针对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维特点和接受程度等,采取教学内容最为合适、教学方法最为得当、教学模式最具针对性的理论灌输方式,是推进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主渠道。
由此,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推进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要实践。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优秀文明成果,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入情入行。
3.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宣传阐释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实际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思政课只有坚持用时代眼光审视教学内容,用新的科学理论充实教学内容,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声音,重点突出时代的思想精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砥砺前行中创造出来的重大文明成就,是当前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在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并存于世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两种文明形态力量的对比逐渐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转变,这也意味着曾经由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的世界格局不再适应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投射和表现出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追求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面协调性,是人与自身、社会和自然等多维关系的整体和谐。进入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辐射到我国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等一系列重大文明成果。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深入学习宣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价值意义和实践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思政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层面上深刻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清晰认识人类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积极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与时俱进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与时俱进,把握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充分释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为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提供方式路径,也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时代活力,体现出时代价值。
1.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为塑造具备世界眼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发展态势中,进入风云变幻的动荡变革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亟待解答。在世界发展局势错综复杂、发展前景扑朔迷离之际,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愈发凸显。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都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任务,反映不同时期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被赋予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伊始就已经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隐而不显地成为世界历史本身,代表世界历史进步的方向。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政治引导是其基本功能。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建设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谋篇布局的深刻展现,能够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报国之志。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具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和世界眼光,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必备本领。在此基础上,大学生面对激荡的世界之变,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实践中不断锤炼品格,逐渐成长为思想水平有高度、政治觉悟更坚定、道德品质更高尚、文化素养更过硬、核心竞争力更强劲的时代新人,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力量。
2.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实践机制为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提供范例
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及时学习、领悟党的意志和党的纲领的基础工作,完善的教学机制能够为确保教学内容的顺畅融入和有效传授提供基本保障。教学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教学体系多方面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者弱化,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完成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任务要求,高校思政课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机制。
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运行过程,涵盖了课前准备、协同教学、反馈评价等不同环节,形成了集体专题备课、多师协同教学、多元反馈评价等有效机制。一是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集体专题备课机制。人类文明新形态涉及思政课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专题,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任课教师集体专题备课机制,有针对性地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要点分别融入该课程的各个章节中;另一方面,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要求等专题,建立不同课程教师集体参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专题备课机制,梳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促使各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期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教学。二是强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师协同教学机制。多师协同教学机制形成的双师同堂、多师分专题教学模式,是老教师与新教师、金牌教师与普通教师、有专题研究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协同组合模式,可以整体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三是建立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元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机制可以发挥行为导向作用,能够及时反映教师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不断提升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另外,还要发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他课程教师深入挖掘、传递本专业学科中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元素,形成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各个环节的有效机制,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的长效机制建设提供了有力范例。
3.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表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其中,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活力之源。
一是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说服力。话语是思想的直接表达。提升思政课话语力不仅要将话语“说得出”,而且要将话语理直气壮地“说得好”。高校思政课的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话语支撑。理论的现实解释力越强、话语表达方式越新,其话语效能就越能彰显出优势魅力。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丰富鲜活的理论话语,对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阐释力和引领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使思政课“说得好”“言得深”,展现出高校思政课强大的话语说服力。
二是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习近平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容丰富,涵涉的学科领域多,辐射能力强,为阐释、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航功能。
三是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扩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传播力和影响力。话语的有效传播是扩大话语覆盖范围、增强话语影响程度的必要条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原创性话语表达,有力地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选择依据和现实成果,鲜明地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传播,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扩大中国文明选择的影响力,促进国际文明交流互鉴。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传播受众覆盖范围广泛、接受程度极高的阵地。要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把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换成亲和力强、吸引力足的通俗性话语,增强大学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的接受度和理解力,激发大学生的文明自觉和文明自信。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理论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其教学任务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具有统一性。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这为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现实可能。
1.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统一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战斗力,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为谁培养青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深刻认同并牢固掌握代表自身阶级利益的先进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形成阶级自觉的重要思想保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放眼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其他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高度重视理论武装、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把青年培养成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时代新人,是我们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宝贵经验,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永不变色的根本所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铸就了大学生铁一般的信仰信念。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来看,思政课包括“思想”和“政治”两大方面的教学任务,需要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高校思政课通过自身鲜明政治性的教学向大学生灌输和传授党的创新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解决现实问题,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主要渠道,思政课教学任务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同向而行,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明确自身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措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内容,并且通过“两个结合”创造和创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世界社会主义文明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高度,形成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新形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和宪法,组织学习好、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是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措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概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高校思政课具有完善的教学设计和课程体系,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使大学生在思政课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中充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理论观点,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真理伟力。理论学习的深度决定了政治敏感的程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措施,使大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
3.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七十多年的开拓奋进,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国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高校担负着加强学科建设、推进科研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培养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的时代新人的使命责任。“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的关键。”高校思政课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内在驱动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明确教学目标的思想性,强化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增强教学形式的亲和力,提升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使思政课教学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出彩、打出实效。
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一是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思政课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形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具有浓厚的学理性。有学者指出,“无论是讲理论、讲故事,还是讲历史、讲当代,都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二是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思政课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内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和平、友爱、公平、正义等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要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价值观培育和塑造。三是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体现思政课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超越资本主义资本至上、片面发展、文明优越论的文明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旗帜鲜明、彻底的剖析和批判,并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必将使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要求
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提高融入的深度、广度和实效,更好地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理论与实践,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理论武装。
1.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守正创新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书本教材历来是传道授业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材中融入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内容和价值观至关重要,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工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需要找准融入内容与原有教材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两者的内在联结点使融入内容和融入位置与原有内容自然契合、不显突兀,彰显逻辑性和系统性。
以本科现阶段开设课程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将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等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可以使大学生在深入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理论自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发展体系、文明实践体系等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可以使大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经验的同时,更加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道德优势、价值优势等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自觉和法治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包括自鸦片战争时起,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而英勇奋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逻辑、道路选择和政党建设等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可以使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增强历史自信;“形势与政策”课程介绍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应对策略等问题,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现代化特色、人类共同价值和发展理念等方面超越西方文明的历程和国际比较融入“形势与政策”教材,可以引导大学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正确判断国际局势、认清强国建设方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向大学生讲述新时代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的重要课程,把课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专题讲深、讲透,可以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进路,增强文化自信和实践自觉,“使其在了解和掌握民族和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2.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立体多元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一是要制定连贯合理的教学目标。高校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具有差异性,因此要分别制定适用于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对于专科生、本科生而言,应使其掌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知识,在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了解和认同中逐渐树立成熟、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言,要在衔接本科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保持连贯、递进的目标态势,使学生在掌握更加专业、系统基础理论的同时,深入掌握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发展的思维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应具备一定的纵深探究能力。
二是要选择科学严谨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设置,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教学内容,是确保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效衔接,尽量避免交叉重复,同质性内容应在梯度接续的基础上螺旋上升,使大学生形成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系统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相较于专科生、本科生而言,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更有理论厚度和视野广度,使其能够运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回应。
三是要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设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问题,学生采取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进入深度思考,充分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对于专科生、本科生而言,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对学生关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逻辑、内涵意蕴和现实影响等予以分析解读。对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更多地采取探究式、专题式教学,强化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研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与思维方法,用新的理论指导学生新的实践。思政课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及时性等,技术赋能教学实践,打造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教学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数字资源建设智慧课堂,打造线上教学资源库,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载体,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思政课拓展立体多元的教学方法。
3.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体系,实现知识体系转化价值体系有形有效
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不应单纯停留于课堂教学层面,还需要以实践教学作为延展和补充,让大学生把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政课真正走进时代、走向社会、深入生活。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应“推进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和实践路径创新”。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统筹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策划、调研考察,加强过程指导,强化研修感悟、实践报告撰写等成果的应用推广,确保实践教学有序运行。在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教学中,要确立每次实践教学的要求和任务,围绕实践教学要求和任务安排周详的教学计划和专门的指导教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教学能有力提升其融入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要利用好校园实践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教学。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大学生宣讲团、读书报告会和节假日实践研修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提高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三是要善用“大思政课”,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提升融入的多样性。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馆等,深入考察乡村振兴示范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巩固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认同,深度感受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有魅力,进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和共产主义信仰,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五、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必须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具有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充分可行性。大力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实现思政课与新时代发展同步同向、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频同行的重要实践,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融入思政课的规律性特征,形成可复制的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方法路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信号|ncdxxbskb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