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时代出场、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
杨敏 沈泉鑫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与心理学院)
作者简介:杨敏(1955— ),女,河北清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担当、理论创新和实践要求
党的建设
政治安全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
党的建设
作者简介:栗智宽(1995— ),男,北京人,特岗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
俞良早(1951— ),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摘要: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为党的自我革命具体展开提供法理依托和实践保障的刚性依据,在涵育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品格、汇聚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合力、规范党的自我革命实践进程、确保党的自我革命持久推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能优势。在实践中,释放彰显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效能优势,既是创设这一制度规范体系的内在追求,也是实现政党治理制度化的必然要求,还是锻造强大政党能力的关键诉求。在新征程上,进一步释放彰显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效能优势,亟待构建内容完善机制、要件耦合机制、动态调适机制、执行推动机制,用以提升构件质量、构建整体格局、确保适时有效、促进贯彻落实。
哲学
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作者简介:高晓红(1964— ),女,浙江新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单鑫(1993— ),男,河南新乡人,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劳动思想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自由时间指不被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占去,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在其中自主活动,并能够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其价值旨向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深受工作日延长与劳动强度增加的双重挤压,不仅无法在劳动中享受自由,而且在资本的规训中丧失生命活动原有的丰富性。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之间对立的扬弃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有充裕的自由时间,并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然而,由于工作与生活边界的模糊化,消费主义下的空虚与不安,加上不稳定的生活状态,自由时间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都面临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坚持数字经济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保障自由时间量的增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以实现自由时间质的丰盈,引导人民群众在体面劳动中提升精神境界,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时间;劳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哲学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解学芳(1979— ),女,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数字文化产业研究;
陈思函(1999— ),女,河南许昌人,2023级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AI文化科技伦理研究。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人工智能直接参与数字文化的生产环节,既成为新质生产力,也增加了文化科技伦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上导致的“幻觉”叠加深度合成在内容传播过程中的虚假效应,进一步扩展了人工智能在数字文化领域的潜在风险;即在核心内容生产层面涉及新型文化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文化内容安全风险、文化版权安全风险,在外围传播层面涉及文化数据安全风险和新型文化信息安全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文化科技伦理风险根源于智能时代文化资本的数字化、人机关系倒置化和认知方式的变化。文化科技伦理风险的善治机制亟须在全球治理体系框架下,整合核心技术研发、预见性制度规范与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形成政府、企业、公共三方的“组合拳”效应,以人机协同、善治向上的治理机制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文化新质生产力变革。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伦理风险;善治机制
经济与管理
对外直接投资、中间品转换与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作者简介:祝树金(1974— ),男,湖南隆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从事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王梓瑄(1992— ),女,河北唐山人,2018级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全球价值链与跨国投资研究。
摘要: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匹配数据,采用时变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可以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显著降低当期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中间品转换效应降低当期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进口中间品相对比例增加是对外直接投资降低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中介渠道;对地理距离较远和进口中间品关税较高国家的投资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更显著。此外,中间品转换效应的内在动因是进口高质量中间品而非低价格中间品;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将显著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中间品转换;双重差分
法治中国建设
作者简介:史志磊(1986— ),男,河南清丰人,副教授,法学博士,南昌大学(江西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民商法研究。
摘要:与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程序法理解和实体法理解相应,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起算客观时点的确定方法有权利被侵害与请求权可行使之别,但在各自的理论脉络下两种确定方法的实质均为权利可行使。权利被侵害的确定方法无法适用于合同履行请求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条、第六百九十四条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一分句采纳了请求权可行使的确定方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二分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相悖,属于司法解释的败笔。具有行为请求权性质的履行请求权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起算,但代偿请求权具有不当得利的性质,应适用不当得利债权的起算规则。继续履行请求权属于履行请求权的延续,不存在独立的诉讼时效期间。作为次请求权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受履行请求权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制,存在自己独立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时点。我国民事立法关于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时点的规定呈现出二元结构,体系化不足。
关键词: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时点;履行请求权
法治中国建设
平台经营者管理权的滥用与规范进路
作者简介:冷传莉(1969— ),女,山东蓬莱人,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王宗峰(1997— ),男,山西长治人,2022级民商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摘要:数字时代平台经营者的角色定位已然由市场工具人向组织化的管理者转变,具有自律管理的法定职能。然而,平台经营者营利主体与管理主体的身份复合造成其在缔约与履约的过程中暗藏难以被有效识别且规制有限的权利滥用。主要原因在于:平台经营者的私主体面相与行为公共性的冲突、管理规则的私法自治与缔约商谈环境缺失的冲突和管理行为受原则性规范引导与包容审慎监管。为维护良善的平台商业生态,平台经营者应肩负起角色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九、二十条的规定,细化企业社会责任。在程序层面上,构造平台服务的选择渠道,强化平台用户话语权。在实体层面上,管理行为需要接受司法审查,行权措施应当符合禁止权利滥用规范。
关键词:平台经营者;管理权;营利性;社会责任;禁止权利滥用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市民诉求驱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以浙江省湖州市“共富班车”实践为例
余敏江 方熠威
(同济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作者简介:余敏江(1977— ),男,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从事城市政治、环境政治研究;
方熠威(1996— ),男,江西上饶人,2021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政治与治理研究。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依循城乡居民共有诉求、通往城乡共富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力举措。近年来,“信息-权利-文化”层面的不确定性日渐增长,将城乡融合发展拖曳到要素脱域、组织脱嵌、行动脱耦等多重挑战共存的深层风险之中。城乡之间具有异质性与流变性,而传统的任务驱动型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秉持均质化社会的思维想象,延展了治理资源有限性与公共事务复杂性之间的张力。浙江省湖州市“共富班车”实践以市民诉求为驱动,反身性地借用“信息-权利-文化”的内在特质,靶向攻克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融合、社会融合的策略性困境,体现出以政民互动为逻辑起点,以信息共享、利益共容、文化共生等为改革着力点,再回归到“共同富裕”价值终点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不确定性风险;诉求驱动;“共富班车”
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
数字技术与治理共同体的互构模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翁俊芳(1993— ),女,福建厦门人,讲师,法学博士,从事中国政治与基层治理研究。
摘要: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和实践价值。社会有机论、共同体理论、政治系统论为构建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厘清大规模本土化的数字治理创新经验的基础上,把复杂的实践经验抽象成可研究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践经验融合理论演绎,建构数字技术与治理共同体互构的复合系统模型,进一步解构数字技术与治理共同体互构的内在机理,展现数字技术作为输入变量在建构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复杂过程。此模型是理论建构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为中国数字治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字治理;数字技术;治理共同体;政治系统论;互构模型
教育学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认知坐标与行动路径
杜晓燕 刘蓓蓓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杜晓燕(1979— ),女,河南南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刘蓓蓓(1995— ),女,陕西安塞人,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史党建研究。
摘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一支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高水平职业队伍,需要用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作指导,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构建教育家精神“三重特性+六点指向”解释框架,即:遵循理想信念引领性要求,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要求指向教师的职业信仰和职业责任;遵循服务人民根本性要求,将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指向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品格;遵循教学育人科学性要求,将因材施教和求是创新指向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理论、历史、现实等三个认知坐标出发,揭示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内在机制机理。依据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与蕴含的机制机理,从个体、组织、载体、社会等四个维度发力,通过创新教育实践、优化组织管理、搭建成长平台、提供社会支持来共同培养教育家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型教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路径
编辑:胡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信号|ncdxxbskb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点一下阅读原文,了解整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