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企业标准化实践中的困局

楼市   社会   2024-12-31 17:07   云南  

在多年的顾问工作中,从央企到民企,从集团公司到中小企业,我发现企业标准化建设都普遍存在着痛点。这些痛点有很多共性的地方,我归纳为“标准制订”和“标准执行”两大层面。本文选取容易被企业忽视的三个痛点进行分析。


标准不适宜,正文内容缺项


有的企业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有些标准不适宜,甚至是错误的,执行起来会有引起顾客不满,产生服务纠纷。

我曾接手某高端别墅项目。原总经理交接工作时特别提醒我说:“客服部员工能力很差,经常被甲方投诉、业主投诉。你看看不行,都换掉重新招一批吧。”安保部、工程部的主管也都对客服员颇多微词。按理说,这些客服人员都是应届大学生,不笨,为什么工作业绩如此差?

我见到她们第一感觉是很拘谨,不自信,躲躲闪闪的。我想找到问题所在。于是,就在前台观察。不久来了一位业主,进门就大声质问前台客服人员,为什么报修的事情没有回复,也没有维修。我一听客服人员的回复,就明白是流程出了问题。

原来地产甲方有个物业服务组,规定物业前台接受业主报修后,将报修单给物业服务组,后续由他们回复业主,并负责组织维修,物业客服脱离了这件事。但甲方的物业服务组经常不回复业主,也没有及时派维修人员去维修,业主等不到回信,见不到人去维修,就认为物业客服在敷衍他们,哪有不发火的道理?不适宜、扭着劲的流程,谁也做不好,错不在物业客服,但黑锅是要物业客服来背。

问题出在岗位,答案藏在流程。比没有标准更可怕的是不适宜的标准。只有改变不适宜的流程,让报修、回复、维修全在客服服务中闭环,才能让业主满意,把客服人员从每日被业主质疑、投诉的煎熬中解放出来。

再如,某大型产业园区物业公司,重新修订标准后,不要说项目,就连集团总部的职能部门都不执行。顾问发现是因为很多关键业务标准的正文内容缺项严重。如装修管理,只有申请办理装修流程,装修管理的很多过程、事项,例如装修巡查、动火、安全等都没有,让项目经理、一线物业服务人员怎么执行呢?

所以,当员工工作能力不够,服务无法让客户满意时,首先应先检讨标准是否与实操一致,是否适宜。


■ 各岗位开展统一礼仪规范培训,推行“首问责任制”。


制度与服务理念、企业文化相互矛盾 


某机场一楼的保洁员接到一位顾客的服务请求,但是他提供不了服务。这位顾客是到长沙开会的,不巧手机没有电了,会议地址、联系人的信息都在手机上。她想让保洁员给她找个工作人员,保洁员说工作人员在二楼,但是他无法离开这里。顾客问为什么?他说公司有规定,离开服务区域会被罚钱的。顾客说:“我实在不敢离开,接机人看不到我,应该会在一楼寻找一会儿的。我走开了就怕错过接机人。”并且她拿着大件行李不方便。保洁员也很纠结,非常想帮助顾客,又不敢走开,急切地用目光寻找着什么人。

物业服务的首问责任制就能够给顾客最好的帮助。首问责任制,就是当顾客首次向物业部门或员工提出服务需求时,无论是否属于本部门、员工的事情,部门或员工都应尽自己所能,给顾客提供最佳和满意的服务,直至问题解决或给予明确答复的责任制度。每一个部门或员工都是首问责任人。他们对待顾客的服务需求必须主动热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搪塞顾客或拖延处理时间。

但是很多企业的服务标准并没有融合文化、理念及首问责任制的服务原则。“没有制度的文化就是口号,没有文化的制度是镣铐。”首问责任制在企业是“孤岛式”的服务原则,没有制度支持。所以,案例中的保洁员无法提供服务。因为帮助了顾客会与公司的标准发生冲突,要被扣罚。

那,怎么办?标准有刚性,但标准的刚性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无法涵盖一些特殊事务、特殊情况。通常,高速发展变数大的公司,标准能覆盖80%的事。变数不大的公司,标准能覆盖95%-98%的事。

物业服务是动态的,顾客总会有一些突发的事项、临时的服务需求。但这部分是标准无法涵盖的。物业人员不提供服务会影响顾客的服务体验。类似情况积累起来,就会影响物业企业的口碑。这个影响是隐性的,老板、管理者一般不会觉察。因此,就要求管理者应有双轨制思维——制度能覆盖的事,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维护程序的正义。制度涵盖不了的部分,要有“口袋条款”(即弹性条款)。要充分考虑到个别人、事的情况,灵活处理,避免机械地照章办事。大家熟悉的岗位职责最后一条就是弹性条款: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所以,笔者认为,服务品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标准,按照标准流程提供服务;二是对一些特殊情况灵活处理。管理者应赋予一线员工现场灵活提供服务的权利,临场发挥员工最大。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物业服务品质输在哪里?输在员工有理念而没有制度支撑;输在我们没有给一线员工临场发挥的权利,输在没有酌情处理标准刚性之外的1%-2%的特殊情况。


重标准制订,轻标准管理


许多中小企业重视制订标准,忽视管理标准。本质是公司的管理没有系统化,不规范,不专业。首先,管理体系建立起来后,对标准的发布、实施、作废回收是有程序的。发布新版本,旧的版本就要回收作废,否则新旧版本同时运行,不知道哪个是有效版本。其次,标准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标准的发布、实施、管理,严格按照程序做到位。而实操中很多企业没有做到以上两点。

笔者从大量的顾问案例发现,公司同一个业务标准,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制订了不同的标准,并且同时在公司内部运行。各部门、各项目不知道要执行哪个,导致标准无法落地。而高层以为是标准不完善,又要求有关部门再继续修订补充,或者外请咨询公司来做。由于缺乏对标准的管理,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是新旧版本标准无法识别,也无法执行。

工作联络单是公司内部各单位、部门进行业务协调的工具,使用频率极高。我们辅导一家地产集团商业综合体的物业管理部门,需要与其地产甲方协调工作。问行政经理要工作联络单。他想了想说:没有。这么大的地产集团公司怎么可能没有工作联络单呢?没多久,行政经理说在电脑里找到了。那就用吧。结果他又找到了一个,而且不一样。不一会又找到第三个,又是不一样的。我问:哪个是现行正在使用的表单?他说不知道,都是地产集团统一发布的,我存在电脑里。据这位行政经理说,他们日常都不使用工作联络单,与地产集团协调工作以口头沟通,或者自己写个东西。这样的后果就是他们与地产集团各部门工作协调总是不顺畅,并且没有书面的证据,每次出现问题都是失败方。

从物业部门工作联络单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出地产集团标准管理也是不严格有漏洞的。否则,物业部没有使用工作联络单协调工作,地产有关部门就会拒绝并要求他们使用工作联络单进行协调。

工作联络单能规范双方工作协调,预控风险,降低不必要的纠缠不清。实践中,物业公司与甲方销售部门的一些工作协助是临时的、随机的,很容易出现说不清的现象。这时甲方就会指责物业公司不配合,而物业公司说没有接到通知。最后往往是物业项目人员打碎牙往肚里咽。预控的方法就是工作联络单,解决所有的扯皮现象。

这一点上国际“五大行”做得就很谨慎、细致、到位。比如给甲方顾问前,会发一个工作函,告知对方前往的时间、工作任务、人员、请求对方协助的事项等。过程中,召开会议、培训都会有专门的记录;结束后,会有报告提交给甲方。每月/每季度会有工作任务完成的确认单给到甲方。物业公司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甲方根据物业公司提交的内容付费。不会出现双方都不认账这样浪费精力、破坏合作关系的事情。

内部各部门或员工之间工作联络单就是邮件。如果临时性或任务紧急时间来不及,也必定是先口头告知,事后补发邮件。这是书面记录,明确了双方都知情,避免因工作遗漏引起的不愉快。可能有人觉得麻烦,其实不然,良好的工作习惯就像流水一样很自然地去做,并不麻烦。真正的麻烦是双方之间的纠缠不清。清晰的工作关系记录,对大家都有利,同时也提高执行力。


结语


标准化建设的痛点是老板、高管需要做好的治理难题。标准化是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标准化也是组成企业的护城河的一部分。因为标准能恒定模式,提高客户满意;标准有利于降低共识成本,保证有效执行;标准能够实现组织效能复制,打造高效团队;标准能助力员工系统成长;标准也是客户、员工的保护系统。所以,物业企业需要做好标准化工作,以守护行业价值的存在。

本文作者:范芸

原文发表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2年11期/总第581期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
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的全景记录,坚持以报道真相和探索真理的态度,把物业建设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改善和社区文明作为自己的目标,源源不断地为业内人士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丰富资讯和独特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