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蛇口邮轮中心
据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深圳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籍人口总计6,000人。2015年,各派出所登记的常住外籍人口总计超过2.6万;临时居住的外籍人口数量达115万;有131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深圳投资,超过一半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市设立分公司;全市涉外单位有一万多家,外籍人士每年到访人次达780万。
深圳是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被国务院授权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城市。2010年,深圳在国家层面被定位为国际化城市。此后,深圳市政府开始直接地介入到国际化社区的建设中来。2014年,深圳市外事办公室推出《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年)》,规划打造8个国际化社区。2015年,该计划开始实施,蛇口区有6个社区被纳入建设规划体系中来。这6个社区中有两个是市级的试点,还有4个是区级的试点,统一命名为“国际化街区”。需要强调的是,它并非是一个个独立的社区个体,而是一个开放式的街区整体。
蛇口最早是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祥地,也是最早有外籍人士居住的一个街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不仅是全深圳最大的、也是整个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化街区。无论从外籍人口的数量上还是从服务标准体系上来看,蛇口都代表着华南地区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领先水平。
测量蛇口社区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外籍人士所占比例。在蛇口的6个社区里,常住外籍人口在本市常住人口中所占比例为5%,是整个深圳最高的。在个别小区里,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8%。
第二,外籍人士的社区参与情况。主管这6个社区的街道办事处——招商街道办已经创立了至少三种机制,来吸引外国人的参与。一是外籍居民自发自治。主要体现在街道办会有条件地允许和支持外籍人士依靠一些自发的社团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如蛇口国际妇女会,家属们可以在这里组织一些俱乐部性质的活动。国际妇女会已经被纳入深圳市妇联的范畴,妇联的很多活动国际妇女会也是可以共同参与的。此外,还有印度社交俱乐部、基督教会等,都是在政府允许的前提下成立的。通过开放这些制度管道,外国人可以正式地参与到深圳的社会建设中来。二是深圳社区的志愿服务机制。在区外事办和区团委的支持下,蛇口发起组织了一个国际志愿者队伍。三是外籍居民的参与机制。他们被允许参与居民议事会、业主议事会。
多年以来,蛇口国际化社区的建设发展主要由企业和政府“两个轮子”驱动。30年里,企业作为龙头,利用中央的许可和授权,大力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政府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1990年之前,政府与蛇口更像是伙伴关系;1991年到2010年,政府开始承接相关工作;2010年以后,政府开始明确定位,规划发展目标;2015年,以前海蛇口自贸区的成立为契机,企业与地方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基层政府成为具体的项目实施者。
对于深圳市的国际化社区建设,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企业和政府之间要产生一种协同效应。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的“两轮驱动”,是国际化街区建设的重要特点。但是这种协同效应在蛇口区还有待改善。作为基层行政机构,区和街道在蛇口国际化街区建设中发挥的力量还不如招商局企业发挥的力量大。第二,在分析人口结构时,可以不只把外籍人口作为衡量要素,也把那些具有国际背景的中国居民吸纳进来。中国人在国外生活、工作过,当他回到中国,居住在社区里面,是否也能提供一些有关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必要信息?第三,在推动国际化街区建设的过程当中,市政府的宏观政策体系目前还很不健全,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目前,在国际化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三非问题”上。在对蛇口的6个社区进行相关调研时发现,调查所统计的数据与派出所、街道办甚至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数据都有差异。这表明外籍人员入境之后,对他们的相关信息的登记可能存在不足。第二,服务标准。是否应该尽快建立起一套统一的国际化社区服务标准?怎样制订标准?第三,参与问题。如何让外国人在中国的社区里也能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以及社区建设?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政界、学界以及社区实务界共同努力。
案例启示
从总体上来说,虽然目前中国城市国际化街区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国际化程度相对不高,但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外国人来华定居越来越频繁,中国各个城市开展国际化社区建设的热情已经开始高涨了。对外籍人员的管理重点,将从过去的出入境管理,延伸至对他们在华基本生活的服务和管理。而国际化社区建设在中国社会舆论界还是一个新的话题。
本文节选自《现代物业》2017年12期《“两轮驱动”的国际化社区建设》
作者:唐娟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