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3年,智慧物业不再是一个引人向往的憧憬。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均已普遍在物业管理中投入运用。部分具有相当经济实力与科技自我创新潜力的物业服务企业,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物业向智慧物业的转型。
高精度的公共安全监控联动系统,高效率的物业报修与投诉建议平台,快速响应的人员、车辆进出管理设施设备智能联动,开放和具有拓展功能的程序模块与智慧城市系统无缝衔接,这些着实大大地提高了小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防控,跨越式地提高了业主居家、出行等生活上的便利。智慧物业,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中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在先进科技和先进设备完成前期投入后,在一些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内部,却出现了新的问题,普遍存在一种“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具备相应专业能力和资质的人才严重不足。
在理想的智慧物业管理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搭建起的智慧物业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可以裁减相当一部分服务人员,甚至连项目经理都可以取缔,通过平台联动实现小区全方位智能化服务:通过智慧物业平台监视信息,由平台管理人员发出派工指令,交由一个片区小团队完成各项报事报修——这样就能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华丽转升为“高科技服务”企业。
可丰满的理想,经常与骨感的现实撞车。
投入先进的技术,使用先进的设备,势必还需要有先进的专业人才。可人才哪里来?当下许多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对各工作岗位的薪酬支付水平是相对偏低的。一个具备专业知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其他行业相对更高的薪酬招揽下,很容易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基本上不会考虑进入物业服务行业。一个已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更是炙手可热,在人才市场如鱼得水,没有高薪待遇,也不可能考虑物业行业。
不能从外引进人才,就只能考虑自我提高,内部培训。可培训对象又是哪些?高层管理人员日理万机,明白个智慧物业的大概念即可,自然不是细化的培训对象。项目经理是小区各项工作的总负责人,掌握某一项专业技术可以,但分身乏术,不可能掌握支撑智慧物业平台的所有专业技术。看似最容易办到的就是从现有普通员工中选拔人员,进行对口培训。
众所周知,为了获得“廉价”劳动力,相当一部分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的普通员工,普遍文化知识不高,甚至连某些专业的学习门槛都达不到。例如送培一个消防设施操作员,除了相关工作年限要求,还需要至少高中文化才能参培。而很多普通员工,却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
还有就是“廉价”劳动力带来的“老龄化”。在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的员工中,秩序维护员年龄在50-65岁左右的所占比例相当大,保洁员的情况也差不多,项目经理在45-50岁的也是寻常可见。
较低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平均年龄,让中小型企业从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困难重重。
在数字化、智慧化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普及的新时代中,若薪酬、知识、年龄,这三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大浪淘沙,部分中小型物业服务企业必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其实只要解决了薪酬问题,另两个难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在转型智慧服务的过程中,企业对薪酬的管理也要同步调整。首先要明白转型智慧物业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是物业企业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在智慧物业建设中,可精简的部分岗位节约下来的资金,现阶段还不能作为“节流”的收益装进钱包,而应该作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投入。减员、增薪,两条腿走路,让企业对人才,特别是对青年一代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让企业避免人力资源的“青黄不接”,彻底解决智慧物业迫在眉睫的“人荒”。
重视人才,不能成为企业工作会议上的空谈,不能将经营发展冀望于对员工纯粹的励志演讲、精神鼓舞;不能兑现物质上的福利,企业的任何精神食粮对员工都是欺骗。用欺骗的手段,就算暂时招揽到,也留不住人才。没有人才,智慧物业就是无根之木,难以长青;没有人才,智慧物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得不到保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生代接力,物业服务行业将变得越来越“老气横秋”。智慧物业,是时代赋予物业服务行业的机遇,也是病树沉舟的终结。不甘成为时代的弃儿,要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确保智慧物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人才进行战略投资,培养科技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李继东
原文发表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3年7期/总第604期
■ 图 /oi-me.com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