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四学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引发学、设计学、探究学、展示学”构建出儿童完整学、高质量学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用“四小学习活动”即“小先生探学”“小先生讲学”“小先生评学”和“小先生跑学”驱动实施。“儿童四学课堂”的提出尊重儿童成长,基于校本特色,响应国家需求。
2024年1月,南京市力学小学成功获批立项市“十四五”规划2023年“金陵好课堂”专项课题,以“儿童研学课堂”为抓手,努力做出“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力学”样本。南京市“金陵好课堂”首批实验学校、南京市“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优秀实践经验特等奖、南京市“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优秀团体,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力学小学努力构建传承与创新、共建与共享、先进与共进、创优与共好的共同成长新格局。
本学期,力学小学教育集团“儿童四学课堂”面向集团校做好持续深化和全面推进,推出行政展示课22节,组长先锋课32节,组内人人课186节,持续深入地推进“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积极践行“儿童四学课堂”的前瞻理念,实施学教同构策略,不断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年级组 | 教师 | 时间 | 课题 |
美术组 | 王汶淇 | 10月30日 第八周周三第1节课 | 自然现象-蓝眼泪 |
顾玮玉 | 11月4日 第九周周一第2节 | 实物的联想 | |
刘珽 | 11月5日 第九周周二第1节 | 黑、白、灰 | |
程曦 | 11月12日 第十一周周二第1节 | 海洋怪兽 | |
吕梦雨 | 11月14日 第十一周周四第1节 | 快来认识我 | |
柴华 | 11月15日 第十一周周五第1节 | 亲昵 | |
王艳 | 11月18日 第十二周周一第2节 | 我做的小房子 | |
许云云 | 11月19日 第十二周二第2节 | 包的世界 | |
力人 美术组 | 徐晓兰 | 第八周 周一第5节 | 达利的盗梦者 |
江嘉利 | 第九周 周四第一节 | 相同图样排排队 | |
姜侠 | 第九周 周五第一节 | 有趣的图形 | |
胡青 | 第十周 周四第一节 | 月亮的故事 |
四年级《我造的小房子》
《我造的小房子》是四上“建筑”单元的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范畴,意在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孩子对房屋结构的理解,并培养设计与制作能力。我采用了“四学课堂”的模型,将“小先生讲学”“小组合作”和“小先生教大家做”等形式融入了课堂,既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也简化了课堂流程,将教学步骤变得清晰明了。我觉得四学课堂的模型如同构建房屋的框架,在每个关键点都有清晰的提示,比如,在知识讲解阶段,我能够让小先生代替我来讲授,让童言童语走进孩子们的心田;在探究学习阶段,孩子们组成学习小组,让小组长带领和检验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在教习具体方法的时候,小先生教大家怎么做,既分担了我的讲授压力,而且他们能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学习难点,用儿童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比我的讲授更有效。因此,四学课堂模型的确来自于教学实践,同时也为日常教学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值得我们深入实践和积极探索。
二年级
《自然现象——蓝眼泪》
本课课题为《自然现象——蓝眼泪》,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蓝眼泪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认识大自然的各种自发形成的状况,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在备课阶段,设计设计学时,考虑到材料(水粉、石英砂)的特殊性,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材料,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解、演示、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现象(蓝眼泪)的原理和特点,蓝眼泪的出现需要在夜晚有礁石、荧光生物、海浪的出现;通过讨论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堆、擦、敲)。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小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课后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六年级《奇思妙想》
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索课,联想的基础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因此作业形式可以非常多样。在正式上课时,我设置了三种作业形式:第一种,对方便收集、适合携带粘贴的小物件进行联想,如树叶、夹子、回形针等;第二种,打印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并剪下来进行联想,满足孩子个人愿望;第三种,有信心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使用纯绘画的方式进行联想。这三种方式,孩子们自己举手选择最喜欢的、最合适的。通过巧设作业,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联想的乐趣,对最后作业的精彩呈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海洋怪兽》
以怪兽哥斯拉原型海鬣蜥为切入,经过人为的艺术想象和动画制作的处理,得到的怪兽哥斯拉形象,探究生物经过人的艺术加工,进行重组,再现为动画形象,让同学们了解到怪兽形象是人通过某一或多种生物的样貌特点,综合艺术想象得到的艺术成果。充分的利用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了解,发挥想象,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和艺术表现力。
四年级《黑白灰》
落实审美双基,坚持文化感知为先导。这就是我为何以吴冠中先生的《播》来导入《黑白灰》这课的原因。美术的语言“点”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呈现。美术的点的形式可以展开无穷的想象。而点所构成的扩张与收缩也是无穷变化的。学生任务一所要求的:用点表现一种灰调子的面。点能聚散,它的大小形状不同,所产生的灰调子层次也各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笔墨传承”。笔墨也要随着时代而创新。用吴冠中的《播》这幅画来播撒下美术的种子,期待学生们亲近中国传统的笔墨艺术。
五年级《包的世界》
许云云老师执教的《包的世界》,教学环节清晰有序,从引发学中的兴趣激发、探索新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废旧材料创意改造,旧物新生。再到展示学中的小先生点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有序,有助于他们逐步掌握方法。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同桌交流、小先生开讲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交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年级《快来认识我》
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阶段,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堪称重中之重。置身当下社会环境,学习自驱力的养成尤为关键,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驱力,是我长期思索的课题。
在本次《快来认识我》美术课教学实践中,我摒弃了传统直接讲授装饰方法的模式,转而选择退居辅助地位。在教学进程的关键节点,适时展示哥哥姐姐们的优秀作品以供参考。此举旨在引导孩子们自主研习作品,探索装饰技巧,进而自行摸索出制作姓名卡片的方法。如此一来,既化解了他们初涉新知识领域的畏难心理,又切实锻炼了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习自驱力奠定了基础。
三年级《亲昵》
引导学生关注轮廓结构,发展图形思维,是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好方法。本节课教师提供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动作特点,设计了在图片上描画的阶段性练习环节,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动作变化带来的结构变化,不失为提升画面思维的好方法。
四年级《达利的盗梦者》
在教学中,我首先示范间接创作《记忆的永恒》中的时钟,启发学生思考,然后鼓励学生从达利纷繁多样的作品中挑选出最触动心灵的那一个事物,进行间接创作。这个过程是一场思维与创意的碰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从众多元素中捕捉到最能引发共鸣的一两个点,然后进行创新性的表达。我适时进行引导、提醒和启发,学生更加自觉思考,深入思考。探究学激发了学生更懂得动脑,也点燃起学生内心的热情,让他们勇敢并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年级《相同图样排排队》
领悟“艺术来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来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也是本节美术课贯穿始末的一条隐形纽带。本课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欣赏与感悟,体会艺术的意义与生命所在。在引导学生感知图样排排队的秩序美时,我从视觉领域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培养他们“看”的能力,超越视觉的恒常惯性,把平常浅意识的“看”提升到以审美为目的的“赏”,进一步渗入到内在知觉的“感”,从中梳理、发现“美”的规律。同时,在艺术审美的时空里,用理性的思维领悟艺术源于自然景观的启示、源于人类生活的感受,并了解“图样排队”最早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
在创作环节,鼓励学生运用吹塑纸版和瓶盖印章,结合之前学习的排列规律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图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图案排列成富有节奏感的队形,通过改变图案的大小、颜色、方向等元素,形成视觉上的动态美感。使学生既能明晰图样排队的概念与形式美法则,又能在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佳境中设计别具一格的“排队”图样,成就图案设计与生活美学的交响。
一年级《有趣的图形》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图形认知与创新表现的探究活动。活动中,学生积极寻找教室、校园及生活中的各种形状,通过小视频动画增加趣味性,提升形状识别能力。学生小组观察和讨论形状特性,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方形的安定感,理解形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展示有趣的形状艺术作品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物品联系及其传达的情感特性。在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画法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对形状进行添画,将简单的形状变成有趣的物品。通过实践探索和教师示范,学生掌握了形状的联想技巧和绘画方法,创作出独特的图形创意画。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一年级《月亮的故事》
引入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直接回顾和欣赏,这样更加直观明了,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不拘泥于传统形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月亮故事。可以安排更多技法练习,如色彩搭配、线条运用和构图设计等,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通过不断尝试来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共鸣和触动。将传统文化绘本作为课后作业或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月亮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成效和成果。
组稿:吉冬清
审核:王苏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