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四学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以“引发学、设计学、探究学、展示学”构建出儿童完整学、高质量学的课堂教学新样态。用“四小学习活动”即“小先生探学”“小先生讲学”“小先生评学”和“小先生跑学”驱动实施。“儿童四学课堂”的提出尊重儿童成长,基于校本特色,响应国家需求。
2024年1月,南京市力学小学成功获批立项市“十四五”规划2023年“金陵好课堂”专项课题,以“儿童研学课堂”为抓手,努力做出“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力学”样本。南京市“金陵好课堂”首批实验学校、南京市“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优秀实践经验特等奖、南京市“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优秀团体,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力学小学努力构建传承与创新、共建与共享、先进与共进、创优与共好的共同成长新格局。
本学期,力学小学教育集团“儿童四学课堂”面向集团校做好持续深化和全面推进,推出行政展示课22节,组长先锋课32节,组内人人课186节,持续深入地推进“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积极践行“儿童四学课堂”的前瞻理念,实施学教同构策略,不断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
年级组 | 教师 | 时间 | 课题 |
音乐组 | 季洁 | 第八周周四第五节 | 《花巴掌》 |
李禹潼 | 第八周周四第六节 | 《雪橇》 | |
吴娇龙 | 第九周周三第一节 | 《牧童谣》 | |
丁承慧 | 第十周周四第一节 | 《过新年》 | |
达明欣 | 第十一周周一第二节 | 《牧童》 | |
谭懿 | 第十一周周二第二节 | 《牧羊女》 | |
刘慧颖 | 第十一周周五第二节 | 《采莲谣》 | |
朱雯雯 | 第八周周二第一节 | 《郊游》 | |
梁爽 | 第八周周三第二节 | 《杨柳青》 | |
李莎 | 第九周周二第六节 | 《踏雪寻梅》 | |
顾文青 | 第十周周四第四节 | 《亚克西巴郎》 | |
周岷铎 | 第十二周周二第一节 | 《过新年》 | |
张驰 | 第十二周周四第四节 | 《其多列》 | |
洪雨辰 | 第九周周五第四节 | 《牧童之歌》 |
二年级《火车开啦》
本课探究学环节——《火车开啦》旋律学唱,教师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了灵活选择和组合,尝试从不同维度开展音乐体验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出发,唤醒自主学习的动力。
1.图形谱教学:图形谱教学在音乐课堂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直观、简洁、明了,学生容易接受。通过边听歌曲边画“火车轨道”绘制图形谱,将歌曲的旋律以线段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结构(第一、第二乐句相同,第三乐句先上行在下行,第四乐句伏较大)和音高位置,从而更快地掌握歌曲。
2.律动设计:通过观看图形谱学唱旋律之后,再引发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设计相应的律动动作。如模仿火车行驶的动作、车轮转动的动作等。借助律动,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受旋律的起伏,体悟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进而自主、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一年级《牧童》
童谣是流传在儿童中的歌谣,可说可唱,有趣好玩。通过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苏南童谣“摇啊摇”到苏北民歌“牧童”,三个童谣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童谣的趣味性,发现童谣的地区性,体验童谣中的节拍节奏,理解童谣源自于生活。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念童谣”“合作念童谣”“唱小牧童呼唤羊儿的歌”三个学习活动,化繁为简,将枯燥的歌曲学唱环节,转化为深入探究歌曲节奏、旋律、音高、比较乐句,当学生完成自主体验与探究,歌曲演唱水到渠成。
“学习是层进式理解,层进式思维可见。”除了让学生与知识相遇,让学习可见,还应包括让文化浸润,让素养表现等。用若干个小的学习活动串联、搭建自主探究支架,优化学习历程,让研究性学习在低年级音乐课堂生发。
三年级《牧羊女》
本课围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开展设计学。我以《一阵阵歌声》和《牧羊女》两首歌曲为载体,找到作品均为牧场音乐的主题共同点,创设寻找牧场歌声的情境,再以演唱形式知识点为设计主线,将独唱、轮唱、齐唱和领唱等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带领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体验并运用这些演唱形式展示歌曲学习成果。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音乐活动中,感受独唱时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轮唱中此起彼伏、层次分明的动态美,齐唱时众人声音汇聚的统一与配合,以及领唱与齐唱结合时,音乐主次分明、相互呼应的表现效果。将音乐知识置于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和感受不同演唱形式的独特魅力与表现力。通过这次教学实践,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找到教材中的内在联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音乐课堂结构,设计更多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活动。
三年级《花巴掌》
在“小先生开讲”环节,当小先生在全班介绍并教授湖北钟祥方言时,立刻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小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钟祥市及其独特的方言特点,强调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方言融合多种特色形成的独特风格。随后,小先生以标准的钟祥方言念了一遍童谣,清晰而富有韵律的声音瞬间抓住了大家的耳朵。接下来,他一句一句带领全班同学跟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模仿。为了增加趣味性,小先生还为童谣配上了简单易学的动作,鼓励学生们边做动作边念童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通过“小先生”的引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歌曲念白部分,并且对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将方言融入音乐教学之中,为歌曲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传递情感、表达文化的桥梁,学唱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和意义,当大家一起用钟祥方言演唱《花巴掌》时,那份源自心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年级《雪橇》
在探究学中,我通过“小先生开讲”,“儿童学习成长小组”合作等形式,多种方法及多维度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雪橇》。学生通过聆听,了解乐曲的结构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感受冬日里乘着雪橇带来的快乐心情,激发学生对冬季的热爱。学生通过自主“设计”,主动地探究学,尝试用纱巾设计出长音且更好的表达音乐,从而熟悉主题一的主旋律,并能用饱满的声音哼唱。通过运用打击乐器、身体律动、图谱法等方式,体会B段所模仿的音乐形象;最后在小组合作中自信展现,完成作品《雪橇》的情景表演。课中,学生不仅了解俄罗斯五声调式的起源与发展特点,也激发了对本民族描绘冬季音乐作品的热爱。
通过反思,我认为《雪橇》这一课还有不足之处:在最后的学生“展示学”环节,可以尝试在情景表演中再多一些创新的环节,比如加入律动、歌词创编以及打击乐器的使用。
五年级《采莲谣》
《采莲谣》这首歌曲充满了诗情画意,描绘了孩子们采莲晚归的活泼场景。由于歌曲音域较高、篇幅较长,又多用大跳音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唱难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丝巾传递、声势律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歌曲。
一、丝巾传递,建立对歌曲的整体感知
在备课时,我发现本课在优美中又具有三拍子的韵律感,而丝巾在强拍处的抛起既符合音乐的韵律感,又能表现荷花池中优美的意境。因此,在课堂上,我先用黄自先生的《采莲谣》引发学,让孩子们在音乐中进入情境,掌握丝巾的律动方法。而在接下来第一次整体感知本歌曲时,请孩子们将刚才所学迁移至体验环节,找到歌曲三拍子的韵律感。之后,我更是通过邀请同学与我合作的方式,在歌曲活泼跳跃处加入了抽丝巾的动作,在丝巾的抛接与抽拉中感受音乐的断与连。
二、声势律动,小先生开讲总结要点
对于歌曲第二段中“采”与“划”两个动作的设计,我没有直接将我的设计呈现给孩子们模仿,而是请了两位小先生,她们通过请同学们观看采莲视频和跟音乐设计动作的方向、力度的方式,与同学们一起总结出设计动作的两个要点:一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而是要符合音乐特点。在小先生的带领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也完成了有效的动作设计。
一年级《牧童谣》
展示学的设计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上《牧童谣》这一课时,我让引导学生两两为一组,用拍腿、扬手及互动拍手的动作对歌曲进行编创展示。学生们对于展示活动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但在实际上台展示时,出现了动作模糊不清及跟不上音乐的节奏等问题,而且在做出动作时还需要演唱,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展示的难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动作的设计稍显复杂,可以将歌曲中的动作进行简化。此外,我还观察到,台上两位同学在展示时,底下坐着的小朋友参与度并不高,今后在进行展示学环节时,可以扩大活动的范围,让台下的小朋友参与进来。
一年级《郊游》
本周执教了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秋日去郊游》中的一课时。这一课有两个主要学习任务构成:情境表演《郊游》和聆听与欣赏《小苹果》。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全面考虑了儿童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经验,结合单元大情境和大主题,最终决定在这节课上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秋日采摘体验。
整节课围绕踏秋——采秋——庆丰收的脉络串联,引导同学们在游戏律动中,通过交互性的动作和声势体验结伴郊游、扮演景中人、展示果实、采摘苹果等方式感受秋日的丰收喜悦。在一系列情景化音乐活动中,儿童不仅学会了音乐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音乐素养。
四年级《杨柳青》
在本节课中,我尝试将扬州清曲这一地方曲艺引入课堂,通过聆听扬州清曲,让学生初步了解瓦碟这件伴奏乐器并感知扬州方言的魅力。这一环节的设计初衷是希望通过方言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用方言演唱歌曲。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方言的理解和接受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此类方言,导致难以快速融入情境。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方言小故事讲述、方言歌曲演唱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年级《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教学实践,竖笛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师生合作呈现雪中美景,笛琴歌交织,氛围浓厚。在探究学环节,通过听音填空小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了音乐感知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竖笛演奏不熟练,跨学科讲解可更深入。今后要加强个别指导,优化跨学科教学,不断改进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音乐世界中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在雪的意境中茁壮成长。
二年级《亚克西巴郎》
在探究学中,我通过小先生开讲以及让学生们自己上台感受新疆的音乐旋律,来进一步深刻体验柯尔克孜族的音乐特点,又以句子接龙的方式让同学们快速记住歌词,在跟着琴声学唱旋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唱,更是加入了适合每个乐句的动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但不足的地方是在创编环节中还需要再进行一些创新。
二年级《过新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小先生开讲介绍《年的故事》,引发出本堂课的主题,用听故事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介绍传统乐器的时候,利用用听声辩乐器的方式,结合歌曲里的歌词,加上乐器合奏。小组合唱,男女分唱,全班齐唱,配合打击乐器等多元化演唱形式,既培养团队协作,释放音乐潜能,又对中国传统乐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二年级《其多列》
研学课堂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首先,教师制作哈尼族小朋友的形象,给孩子们一个具象化的少数民族的印象;再通过模拟两个山头呼应的方式将音高唱好、唱准。另外还邀请了班级小朋友作为小先生开讲,开讲的孩子准备的很充分,其余学生们坐在座位上听的也十分认真;在“展示学”的部分,教师设计的儿童研究项目学习单也能紧扣歌曲,尝试提高学生的编创和表演能力。
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儿童项目学习单的时间留有更长的时间,让孩子们可以充分的进行小组合作展示,将舞台更多、更有效的留给每一个孩子。最后,能够有唱、有动、有奏,相信这节课的呈现将是更加丰富多彩的!
三年级《牧童之歌》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通过提问同学们认识的少数民族引出本节课需要认识的新民族—哈萨克族,同学们在视频介绍中了解到哈萨克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而引出小牧童。通过小先生开讲为大家介绍了骑马的姿势,接着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哈萨克族的大草原,邀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骑马放牧。学生在一遍遍骑马放牧过程当中熟悉了本首歌曲。在节奏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了小附点,了解了小附点的准确读法。在歌曲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师生接龙、生生接龙的方式,加上四人小组合作创编舞蹈动作,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释放了音乐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表演能力。
组稿:贾晶晶 李莎
审核:姜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