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磊沉滞脉临床应用浅析

学术   2024-10-17 17:23   北京  

摘要:张磊老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理验俱丰、医术精湛,行医近70年,擅用临证八法治疗内科杂病。作者有幸成为张磊国医大师第一批传承弟子,于跟师侍诊时发现其常于病案中亲自书写“沉滞脉”,临床可见于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痰湿中阻、情志抑郁、浊邪内生、瘀血阻络、经络湮瘀、少阳经气失枢等几种证型,多见于年轻人中亚健康状态或代谢综合征患者,相对轻的病人偏多,但亦可见于年迈体虚,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的老年患者。“沉滞脉”病案涉及病种包括呕吐、胃痛、胃胀、胁痛、口苦、痞证、失眠、心悸、中风、痹证、皮肤病、月经病等多种疾病。在选方上,张磊老师广泛应用临证八法处方用药,灵活选用经方、时方、自拟经验方,脉证结合,组方用药,临床效验。

关键词:张磊;沉滞脉;临床应用

张磊老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理验俱丰、医术精湛。行医近70年中他总结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并擅用临证八法治疗内科杂病,且治病擅见微知著,以脉测证、脉证结合。笔者有幸成为其入室弟子,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老师常于病案中记录“沉滞脉”,并随之从气郁、气滞、痰结、血瘀、湿阻、食滞等方向处方用药,广泛应用临证八法,临床效验。现总结老师根据“沉滞脉”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点滴体会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1

对“沉滞脉”的认识

沉脉首见于《内经》,指出沉脉病位在里,主久病、脏病、石水以及少阴病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到沉脉也可见于平人脉象,“肥人当沉”,且《伤寒杂病论》第148、218条说明了沉脉既主里证也可主表证。王叔和《脉经》指出“举之不足,重按乃得,沉脉主里证”。李时珍《濒湖脉学》指出:沉脉需辨沉而有力无力。沉脉属二十八脉象之一,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指出,沉脉或见于气滞、血瘀、痰饮、食积,或见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之里证。国医大师李士懋也认为:沉脉亦主表证。相对沉脉来说,滞脉却鲜有人提及,但其又客观存在,最早在许公岩老中医之《脉学讲义》里面提出了名不见经传的“滞脉”,称其特征是:“似弦非弦、似滑非滑、或直书弦滑,亦不够确切。……主气郁,为肝郁气滞之不甚者”。麻瑞亭先生在《医林五十年》中亦提到:“滞脉,脉来壅滞不利,见于寸、关,其象似涩者,属阳,为气郁不降之候。……心、肺、胆、胃气机滞而不降,则脉多见滞象,胸痹、痰饮、咳嗽、胆胃气痛等均属之”。

京城名医施今墨先生医案里也有滞脉的描述,如“脉象沉滞”“脉沉滞微弦”“脉象滞涩”等。刘志明《脉论》提到:滞脉是脉势和脉动的有机结合。好象脉搏动波在运行过程中被某种潜在的力量拽着,使之前行困难滞涩,有阻力,但又不象迟脉那样缓慢,也不及涩脉那样艰涩难行。

张磊老师认为:“沉滞脉”是因为气郁、气滞、痰结、血瘀、湿阻、食滞等因素所造成的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的一种脉象。其与涩脉和迟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和弦脉有一定相关性,而无论涩脉、迟脉还是弦脉,都不能完全表达其病机及脉象,因此在临床上凡气滞、气郁等因素所引起的一系列郁滞不畅,气血、经络湮瘀而失其条达的证候就应该用它的专属脉象-“沉滯脉”来表示。

张磊老师病案中“沉滞脉”可见于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痰湿中阻、情志抑郁、浊邪内生、瘀血阻络、经络湮瘀、少阳经气失枢等几种证型,其中最常见于“木土壅郁”之证。具体治法涵盖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达郁法、涤浊法、轻清法、疏利法、运通法等几乎所有方法。

2

沉滞脉病案举隅

2.1 血瘀气滞之沉滞脉案

姚某,女,28岁,2021-04-14初诊。主诉:胃胀,胃痛,食欲不振6月余。

现病史:近半年来饭后胃胀,痞闷不舒,时有隐痛,刺痛感,近半个月症状明显,食欲差,无烧心,无泛酸,口中和,焦虑烦躁,眠差,多梦易醒,入夜痛甚。大便成形,1~2d一行,小便正常。喜食热饭,厌生冷。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滞。育1子。2020.12因丈夫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精神压力大,白发增多。

处方:自拟丹百汤。丹参30g,檀香(后下)3g,砂仁(后下)3g,生百合30g,乌药10g。颗粒散剂15剂,水冲服。

忧思郁怒,损伤肝脾,肝郁气滞、肝胃不调,升降失司,气滞血瘀,瘀血停留于胃,食后明显,入夜尤甚。方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止痛,百合、乌药滋阴理气止痛,共奏化瘀和胃、理气止痛之法,方精量少效奇,15剂后症状缓解。治法主要采用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疏利法、灵动法。

2.2 少阳经气失枢,气郁痰浊之沉滞脉案

王某,女,41岁,2021-04-13初诊。主诉:发作性定向障碍2年。

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感觉方向事物变化找不到家,记忆力下降(压力大时,情绪不好时易发作)。西医诊断:“发作性定向障碍”,以营养神经为主治疗,效平。每年发作5~6次,每次发作几秒至半小时不等,可自行恢复。平时头懵不痛,情绪易悲观,急躁易怒,眠差易失眠,喜独处、常默默,不欲饮食,易乏力、怕冷。大便溏结不调,小便正常,月经量稍少,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滞,形体较胖,体质量80kg。血糖血压均正常,血脂偏高。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党参10g,陈皮10g,茯苓1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30g,小麦30g,赤小豆30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枣(切开)3个。25剂,日1剂,水煎服。

本证为少阳枢机不利、痰湿阻滞而成之气郁痰浊案,故易出现急躁易怒、默默不欲饮食等证,所谓小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组方为小柴胡合温胆汤加减而成。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机,和解少阳之总方”,而少阳其位在太阳阳明之间,主三焦和胆,能使表里间阳气转输出入,各得其所,枢机一转,内通而外达,则欲内入的不能内入,不能外出的可以外出,断太阳的来路,开阳明的出路。唐容川发挥说:“此方乃疏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可使气郁得达、火郁得清、滞者得散、陷者得升、湿者得化,病情稳定。治法主要采用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疏利法、涤浊法、运通法。

2.3 木土壅郁之沉滞脉

赖某,男,46岁,2021-06-16初诊。主诉:心悸心烦、失眠8年。

现病史:8年前因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常感心悸心烦,怕冷,偶干呕,食多易胃胀,双下肢郁胀,乏力,面色黄,面部油腻,多发小丘疹,口干口苦口臭,眠差,早醒,多梦,焦虑。纳食一般,二便调。形体肥胖,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滞。2021-06-15尿酸525μmoL/L。

处方:川芎10g,炒苍术10g,炒神曲10g,制香附10g,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清半夏10g,蒲公英30g,滑石(包煎)30g。25剂,水煎服,日1剂。

本证属郁证范畴,长期情绪焦虑、烦躁导致木土壅郁(滞),重心在肝脾,肝郁而至脾虚,脾虚而生痰湿,郁久气机阻滞、凝滞经络、脏腑而见此证候。患者形体肥胖,高尿酸,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代谢综合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火郁发之……”,故本证治疗重在“达郁”,以越鞠丸合小柴胡汤达郁通络,使肝脾之郁得解,则邪祛正安、五脏和顺。治法主要采用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达郁法、运通法。

2.4 湿热食滞之沉滞脉案

李某,男,47岁,2021-06-09初诊。主诉:腹胀、矢气频6年余。

现病史:近6年来经常腹胀,矢气频,打嗝不多,未治疗,平素应酬多,饮酒,食肉,平均1周2~3次应酬,纳可,饭后易腹胀,眠差,易醒,口苦,口中异味,小便黄,大便日1~2次,不顺畅,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沉滞略数。中度脂肪肝,肝囊肿,肾囊肿。

处方:炒神曲10g,炒山楂15g,炒麦芽15g,炒卜子10g,茯苓10g,清半夏10g,陈皮10g,连翘10g,炒白术10g,白蔻(后下)3g,藿香(后下)3g。20剂,水煎服,日1剂。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人应酬越来越多,大多处于一个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即亚健康状态,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不及时纠正的话,未来慢性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因此干预的时机非常重要,提倡“未病先防”。本证由于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而致脾失健运,痰浊积热内生,复困脾胃,湿浊内蕴、气机不利。本证属食积、食郁的范畴,故用保和丸加芳香化湿之品涤浊毒、化积滞、解热郁、祛病邪,亦所谓“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治法主要采用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运通法、涤浊法。

2.5 经络湮淤之沉滞脉案

常某,男,58岁,2021-08-25初诊。主诉:双下肢活动不利10余年,加重1年。

现病史: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足麻,双下肢沉困,乏力,走路迈不开步,腰痛,未在意,症状渐进性加重,甚则不能行走。2018年于北京某医院行颈椎手术,术后又能走路,1年前症状又加重,在某医院行腰椎手术,仍不能行走,曾服中药2月无效。现:腰以下活动受限。腰部僵硬无力,双下肢凉,麻木,下午肿胀、抽筋明显,全天时有抽筋时腹部紧缩感,手凉麻木,纳眠一般,大便干结,2日一行,小便费力。舌质暗红,有裂纹,苔薄白腻,脉沉滞。

处方:木瓜30g,威灵仙30g,桑寄生30g,制南星10g,橘络3g,淫羊藿10g,鸡血藤30g,干地龙10g,炒白芥子10g,炒卜子15g,炒苏子10g。10剂,日1剂,水煎服。

患者肢体麻、凉、郁、胀、紧缩、抽筋、沉困、无力等,一派水气壅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之经络湮瘀之证。本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津液充郭,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由于久病入络,肢体经络失其营养、濡润,瘀浊、痰湿内阻,水气不利所致,应“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故治以疏利法。上方为张磊老师临床常用于治疗经络湮淤证候的自拟验方,多数属于行气祛痰通经活络之品,加之养血活血之鸡血藤,温阳补肾,强健筋骨之淫羊藿、桑寄生等,使补而不滞、行而不散,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事实证明却有疗效。治法主要采用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疏利法、固元法、涤浊法。

2.6 表证之脉沉滞案

亓某,女,49岁,2021-05-26初诊。主诉:荨麻疹近2年。

现病史:2年前因天热汗出穿衣不适出现身痒,无季节性,发作时痒甚,有划痕征,风团样斑丘疹,无渗出,伴有色素沉着。以西药抗过敏治疗,近两个月服中药效平。纳食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薄黄,脉沉弱。中医诊断:营卫失和,给予桂枝汤加葛根30g,升麻10g,蝉蜕6g,生黄芪15g,炙甘草6g,川芎10g。15剂,日1剂,水煎服。

2021-06-16二诊:服上方效平。现症见:全身痒泛发,抓后风团样皮损,划痕征明显,伴全身多处色素沉着。口中和,平时不易出汗,无乏力,不怕冷。纳眠可,大便干,不畅,小便可,舌淡暗,苔满布薄白,脉沉滞。

处方: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各30g,党参10g,徐长卿15g,大黄(后下)10g。25剂,日1剂,水煎服。

2021-07-07三诊:服上方效平。全身瘙痒以睡前明显,白天偶痒,抓后划痕样风团,平时不痒时无皮损,不汗出不怕冷,情绪可,纳眠可,二便调,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滞细。

处方:蝉蜕6g,炒白僵蚕10g,姜黄10g,酒大黄(后下)6g,炙麻黄6g,杏仁10g,薏仁30g,生甘草3g,栀子10g。15剂,日1剂,水煎服。

本案为表证之脉沉滞案。初诊时脉沉弱,结合脉证,考虑风邪袭表、营卫不和,给予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及升阳透疹处理,效平。二诊甚至痒感泛发全身,考虑为营卫不和、三焦气化失调,又调为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治之达表和里、升清降浊,潜阳敛浮,服用25剂,效果依然一般。三诊时,脉沉滞细,前文提到,沉脉主里证,分虚实;细脉多见于虚或湿证,结合脉证,本病日久,湿邪阻滞脉络,阳气郁遏,不能鼓动脉气于外,久之湿滞化热,湿热搏结脉道而成沉滞细脉。临床常有麻杏薏甘汤治疗皮肤病包括荨麻疹验案,此方亦为刘渡舟先生治疗风湿、湿热喘证之效方。本为治肺,而孰不知肺主皮毛,肺失清肃,肺气郁闭于内,湿热搏结于外,三焦气化失司而见诸证。故与麻黄,清宣上焦,宣发肺气而发微汗,此乃治湿之法也,杏仁、薏仁利肺气倒湿浊,加入常用透疹、祛风止痒的虫类药,通经络郁滞的姜黄,清郁热的栀子,活血祛瘀、荡涤积滞的大黄(大黄为张磊老师常用药物,无论大便是否秘结,均可选用)。如此配方实为麻杏薏甘汤合升降散使气机开阖有度、升降相因,阴霾消散,云开见日,十五付后病情向愈。治法主要采用了张磊老师临证八法中的涤浊法、疏利法、固元法、达郁法、燮理法。

3

结语

张磊老师常叹医理之高深,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曰:“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首都医科大附属复兴医院缐湧在见微知著说滞脉篇中提到:滞脉是介于平脉与弦脉或平脉与涩脉之间的一种过渡脉象,是轻度气血瘀滞,介于正常生理与病理状态之间的一种脉象,相当于现代之亚健康状态。范建忠指出:滞脉特指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黏血症等病证常见此脉,所以说滞脉的发现对于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临床实际中,鲜有人提到并用到沉滞脉来辨治疾病,沉滞脉的脉象在指下也不好把握。笔者认为:张老指下的沉滞脉或是这样一种感觉,沉指脉位在下重按始得,偏里证居多,虚实均有,但亦有表证;滞者滞涩感明显、不流利,应指明显但来去有阻滞感,似弦非弦,似涩非涩,病案里也有个别不兼沉的滞脉,也可兼有沉滞而弱、沉滞而数、沉滞而细的脉象。大体虚证、本虚标实之人居多,或素体肥胖,或是形盛体虚之人,或素盛今瘦,脉位多沉;并且由于现代人多吃少动,气血运行不畅,亚健康状态或代谢综合征居多。患病后,气滞、血瘀、痰凝、湿阻、思虑过度等导致气机不畅、气郁化火亦或是阴血亏虚脉道不利,正邪处于一种缓慢斗争的胶着状态,病没有那么重,相对轻的病人偏多;但亦可见于年迈体虚,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张磊老师临证医案中出现“沉滞脉”的情况不在少数,均为其亲自切脉后书写,涉及病证包括呕吐、胃痛、胃胀、胁痛、口苦、痞证、失眠、心悸、中风、痹证、皮肤病、月经病等。张老师在选方上,经方、时方、自拟经验方灵活选用。对于脉沉滞的患者,气郁者用逍遥散、越鞠丸、达郁汤;气滞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少阳经气失枢用小柴胡汤等;痰湿盛选用温胆汤、陈平汤、半夏泻心汤;食滞明显用保和丸等;血瘀选用血府逐瘀汤、丹百汤等;风热拂郁肌肤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肢体经络湮瘀病证类,以通经活血,理气止痛为主。清·林佩琴云:“治病之难,在于识病,而识病之难,在于辨证”,而笔者认为:辨证之难,在于识脉,脉证结合,方为要务,否则,常于“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贻误病机,即为杀人也。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2023年第50卷第7期

作者:赵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甄林强,河南中医药大学东明校区;庞雨,河南中医药大学东明校区;孙宇轩,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邱帆,河南中医药大学东明校区;王伟光,河南中医药大学东明校区;赵逸菲,河南中医药大学东明校区;高达,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宋纯东,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肾科

基金项目:第五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河南省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函[2018]35号);河南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名单(豫中医科教函[2018]63号)



推荐阅读


沉细脉相关病证探赜:沉细脉兼具沉、细二脉的脉象与性质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慢性腹泻经验

国医大师洪广祥从“补虚泻实,肺脾同治”论治支气管扩张症缓解期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辨治胃下垂经验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