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马大正经方治疗妇科痰证经验

学术   2024-09-29 17:20   北京  

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是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以致水湿停聚而成。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当痰直接或间接通过脏腑经络气血影响胞宫、胞脉、冲任督带,使其生理功能异常时,就会导致多种妇科疾患。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将“痰饮病”列为专篇论述,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经方中,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蒂散等治痰方在妇科领域应用极广。

马大正主任是第三、五、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省国医名师,从医50余年,善用经方治疗妇科痰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

1治痰经验

1.1 治病求本

“痰之为病,变化百端”。痰的形成除了与风、寒、热、湿、燥、火等外因相关,还与七情、酒积、食积、脾虚、肾虚等内因相关,故医家常言“怪病责之于痰”。马老师认为,由于女性生理病理的特异性,妇女因痰为病多表现为:体型肥胖,病程缠绵;舌苔白腻,脉弦或滑;病变部位闷、胀、痞、困、重、麻;肿块不红不热不痛,根脚漫散;病位广泛,无处不至;流秽浊液体等。常常不具备内科痰病以喘、呕、胸闷、怔忡、眩晕为主的典型表现,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精准辨证。痰浊为津液所化,其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痰饮病的治疗不能停留在化痰逐饮,而要从三脏出发,清肺化饮、健脾化痰、温肾化浊、审证求因。

1.2 治疗兼证

马老师概括妇科痰病有痰气、痰脂、痰瘀、痰湿、风痰等病因,治疗需结合理气、消脂、化瘀、利湿、平肝诸法,方能取效。(1)痰气:女性多思多虑,郁必气滞,运化受阻,停津生痰而致痰气同病,发生乳癖、梅核气等;痰阻气滞,血运不行,可致经迟、经闭等。马老师常在化痰逐饮的基础上,酌加疏肝理气、开郁行瘀之品,调整气机,条畅情志。(2)痰脂:妇女体脂多丰腴,常致痰脂占据胞宫,产生经闭、不孕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多为本型,马老师常用二陈汤、平胃散、苍附导痰丸等治疗。(3)痰瘀:经、产耗血伤血、瘀血内着,经脉闭阻,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则易孳痰为害。痰瘀胶结,而成痰瘀同病,临床可见到崩漏、癥积等;若顽痰瘀积益增,可致痰胎。马老师常用水血互治之当归芍药散、大黄甘遂汤治疗。(4)痰湿:妇女妊娠胎长,气机不畅,或产后多食少动,易聚湿生痰为患,致恶阻、浮肿;痰湿下流,可致带下、阴疮。马老师认为,湿有湿热、寒湿、暑湿等不同,需结合时令节气,分型随证治之。(5)风痰:妇女经、产阴血耗伤,津液不足,易生风化火、熬津成痰,风痰上扰,可致血晕、发痉。马老师常用风引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侯氏黑散等治疗。

1.3 善用“角药”

角药是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仲景经方中的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十枣汤、干姜人参半夏丸、大黄甘遂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猪苓散等,角药即为一个小方,具备“君、臣、佐”三端,有佐有制,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马老师在《妇科证治经方心裁》一书中,介绍了其对208首经方的治验心得,其中就有45首与痰饮相关。马老师强调精准辨证,用药“少、力、专”,用方大多不超过15味。常用的祛湿“角药”有三子(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三仁(杏仁、蔻仁、米仁),三妙(黄柏、苍术、牛膝)等,功效专一,取效迅捷,寥寥数味起沉疴。

2 验案集锦

2.1 痰气

钟某,女,30岁。

初诊:2023年10月10日。因“产后嗳气4个月”就诊。患者产后整日嗳气,晨起开始,从不间断,有恶心感,伴上腹部饱胀,偶有反酸,进食后症状加重。尿频,便秘,数日1行,羊屎状。产后未哺乳,末次月经2023年9月7日,经色正常,经量偏多,无痛经及腰酸。生育史:0-1-1-1(2019年葡萄胎病史;2021年人工流产1次;2023年6月早产1子,体健)。舌淡红,苔薄腻,脉弦。诊断:痞证(痰热中阻,胃气上逆)。治法:清热消痞,通腑降逆。方药:小陷胸汤、旋覆代赭汤合大黄甘草汤加减:黄连4g,瓜蒌皮10g,姜半夏15g,代赭石45g,旋覆花(包)10g,党参12g,炙甘草、制大黄6g,降香(后入)5g,沉香(后入)3g,生姜5片,大枣4枚,4剂。煎服法:上方水煎服,日1剂,每次1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23年10月14日。服药4d后恶心、反酸已除,上腹部饱胀、嗳气缓解。

按语:本案妇女产后嗳气频频,恶心反酸,痞满便秘,为腑气不通,饮停中焦,化为痰热之产后病,《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马老师以经方小陷胸汤宽胸涤痰,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大黄甘草汤通便止呕。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泄热,因势利导,使宿痰从大便而解。后入降香、沉香,降气温中,活血行瘀。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适宜产后多虚多瘀的病因病机。

2.2 痰脂

卢某,女,34岁。

初诊:2009年9月3日。因“闭经伴体质量增加半年”就诊。患者14岁初潮,平素月经周期30d,经期4~5d,末次月经2009年3月2日。近半年体质量增加25kg,诊时身高150cm,体质量80kg,伴皮肤瘙痒,无红疹,无痤疮,毛发增粗,带少,口淡,二便无殊,寐可。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宫体大小45mm×35mm×48mm,子宫内膜厚度10mm。妇科检查:宫颈偏小,宫体平位,正常大小,压痛(+),双侧附件区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诊断:闭经,带下病(痰湿瘀阻证)。治法:化痰行瘀导滞。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礞石滚痰丸加减:半夏10g,茯苓皮30g,生姜5片,制大黄9g,炒黄芩10g,青礞石15g,沉香3g,石菖蒲、远志各10g,荷叶、益母草各30g,14剂。煎服法:上方水煎服,日1剂,每次1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09年9月24日。月经于9月18日来潮,量少,3d净。

按语:本案患者体脂偏高,闭经,皮肤瘙痒,口淡、带少,为痰脂瘀阻,气机郁闭之月经病,妇科检查示子宫与双附件压痛,为痰湿久结,郁而化热。马老师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茯苓、生姜)健脾温中,通利上焦水饮;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攻逐下焦顽痰,兼清里热瘀结。改茯苓为茯苓皮,善清皮里膜外之痰;加石菖蒲、远志宁心开窍涤痰,荷叶消食降脂,益母草活血利水,清热解毒。全方以通为用,重在豁痰消脂、清热导滞,仅大黄、益母草有活血通经功效。治病求本,治痰亦能行瘀,复诊月经顺利来潮。

2.3 痰瘀

陈某,女,21岁。

初诊:2020年7月20日。患者阴道不规则出血半年,时多时少,色鲜,无乏力,无腹痛,偶有腰酸,纳寐可,二便调。平时带多如涕,就诊时出血未净。身高164cm,体质量87.5kg。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诊断:崩漏(脾虚湿滞)。治法:化痰除湿,止血调经。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姜半夏9g,茯苓皮30g,炒紫苏子10g,炒莱菔子9g,白芥子6g,荆芥炭10g,香附炭6g,仙鹤草15g,生姜3片,4剂。煎服法:上方水煎服,日1剂,每次1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20年7月24日。药后经水已净。其后在我科中药减肥治疗,随访半年,崩漏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顽固性崩漏,反复出血半年不愈,中西医药物治疗方法效果均不佳。视其体脂丰腴,多气虚兼有湿滞;湿性重浊、黏滞、趋下,易袭阴位,故带多如涕;患者崩漏半年,经血不畅,时出时止,终成瘀滞,为痰瘀互结之月经病。《诸病源候论》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马老师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水逐饮,三子养亲汤化痰除湿,酌加荆芥炭、香附炭收敛止血,仙鹤草补虚止血。全方重在豁痰利湿,以反治法通因通用,治疗崩漏顽疾,4剂而愈。

2.4 痰湿

薛某,女,36岁。

初诊:2013年7月16日。患者身形壮实,带下量多如涕半年,有异味2个月余,外阴瘙痒,口臭,胃纳正常,小便色黄。末次月经:2013年7月4日。妇科检查:阴道见黄色黏性分泌物;子宫前位,大小正常,有压痛;双侧附件压痛。舌淡红、苔薄腻,脉滑数。诊断:带下病(湿热下注)。治法:攻逐痰湿。方药:十枣汤合三妙丸:甘遂5g,芫花4g,大戟3g,大枣10枚,炒黄柏10g,苍术12g,川牛膝15g,3剂。煎服法:上方水煎服,日1剂,每次1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13年7月19日,带下已少,色微黄,服药时恶心、腹痛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数。中药守上方加陈皮、半夏各10g。3剂。

三诊:2013年7月25日,带下症已除,原方加陈皮、半夏之后,恶心减轻,停药后腹泻缓解。

按语:朱丹溪言:“肥人多痰、瘦人多火”。患者身形壮实,平素多食少动,易聚湿生痰为患,而脾土喜燥恶湿,脾失健运,则不能运化水饮,致带下量多如涕。痰湿日久,挟热下注,见阴痒、带黄,舌苔腻而脉数,为湿热互结之带下病。马老师用十枣汤合三妙丸治疗,二者皆为“角药”。十枣汤由芫花、甘遂、大戟组成,以大枣为丸,既攻逐水饮,又缓和药性;三妙丸由苍术、黄柏、牛膝组成,苍、柏清热燥湿,牛膝引湿热下行,3剂后带少。患者出现恶心、腹泻等症状,《尚书·说命篇上》记载“若药不暝眩,厥疾弗瘳”。此为痰湿攻逐后的暝眩反应,故与患者解释,效不更方,加陈皮、半夏和胃止呕,三诊后带下已除。

2.5 风痰

陈某,女,32岁。

初诊:2021年1月16日。因“头晕3d”就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8d,经期7d,量中,色红,挟少量血块。末次月经2021年1月16日。自觉头晕,视物旋转,泛酸、恶心。大便不成形,每日一解。舌淡红偏胖,苔薄白,脉细。诊断:眩晕(痰浊上泛),治法:利水除饮,燥湿健脾。方药:泽泻汤加味:泽泻20g,白术、半夏、天麻各10g,煅牡蛎30g,僵蚕10g,茯苓12g,陈皮10g,4剂。煎服法:上方水煎服,日1剂,每次1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21年1月20日。泛酸、恶心除。头晕明显减轻。

按语:本案患者就诊时正值月经来潮,营血趋下,髓海亏虚,阴虚而阳亢,伴有泛酸恶心、大便稀溏、舌胖脉细,乃中焦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经行痰浊上泛,蒙蔽清窍,故而头晕作眩。马老师以泽泻汤(泽泻、白术)健脾利水除饮,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化湿涤痰,加天麻、煅牡蛎平肝息风,虫类药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集祛风、化痰、燥湿于一方。4剂后头晕明显减轻,呕恶消失。

来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年第34卷第8期

作者:高楚楚、孙云、胡欣欣、马大正,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国医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GZS2020013)



推荐阅读


国医大师班秀文运用仲景温法辨治妇科疾病经验

山东省名中医常振森用乌梅丸治月经后期验案一则

国医大师方和谦论治失眠“和脏腑,安五神”经验解析

国医大师肖承悰:以和法病证结合治妇科病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