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辨治胃下垂经验

学术   2024-09-30 17:01   北京  

摘要:[目的]总结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辨治胃下垂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随诊,整理并分析王教授治疗胃下垂的医案,总结王教授治疗胃下垂的辨治思路、临床心得、常用方剂及用药特色,并附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胃下垂属内伤杂病,气虚始终为本,病情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一病到多病;病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久病可累及肾。治疗时重视辨别病症之标本缓急,病情单纯、胃下垂为主要病症时,以恢复脏器位置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枳术汤、三仙汤;病情复杂、胃下垂为次要病症时,以调理脏腑气机寒热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益气贯穿全程。所举验案一以胃下垂为主要病症,治以补脾益肾、升阳举陷;一以胃下垂为次要病症,治以平调寒热、疏肝和胃。[结论]王教授治疗胃下垂,辨别标本缓急,虚实异治,时刻顾护胃气,随证加减,精当用药,取得了良好疗效,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胃下垂;脾胃气虚;标本;缓急;虚实异治;益气;调理脏腑;王庆国

胃下垂(gastroptosis,GA)是指由于膈肌悬力不足,支撑胃的韧带松弛,或腹内压降低,腹肌松弛,导致站立时胃大弯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联线以下,临床常常表现为脘腹坠胀或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多见于体型瘦弱的女性。根据已有数据,GA的发病率约为9%。西医对于本病尚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而中医治疗特色鲜明,效果突出。

王庆国教授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四届“国医大师”,业医50余年,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现将王教授治疗GA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中西互参,厘清病证

中医学中并无“GA”一词,现代中医学者根据疾病特点,将其归为“胃缓”“胃下”“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灵枢·本藏》云:“脾应肉,肉䐃坚大者,胃厚;肉䐃幺者,胃薄。肉䐃小而幺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䐃不坚者,胃缓。”表明胃的形态与体质体型有关。GA的典型症状是餐后上腹饱胀不适,饭后活动加剧,或有持续性隐痛,胃体下垂至盆腔,压迫直肠和膀胱,出现便秘(多为顽固性)和尿频症状。若进食过多,由于胃张力低下,胃排空时间延长,出现恶心、嗳气、胃液潴留。然而临床中单纯的GA患者并不多见,多数伴有其他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肝硬化、冠心病等。患者不以“食少则饱,餐后不适,便秘”为主诉,而是出现胃痛、反酸烧心,或伴有心胸憋闷、失眠、体寒怕冷、体重骤降等复杂症状。现代医学对GA的认识有限,GA与伴发疾病的关系尚不清楚,内科一般使用促胃动力药、抗胃炎药、抑胃酸药缓解临床症状。

2 辨病求因,审机立法

王教授认为,GA属内伤杂病,病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病在脾胃,与肝、胆、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GA的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因实致虚”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一脏到多脏,单病到多病。治疗首当辨清标本缓急,虚实异治,虚者治胃体之下陷,实者调肝脾肾三脏之失调,以益气贯穿始终。

2.1 气虚始终为本,益气贯穿全程

王教授认为,GA是先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不足、骨弱肉薄者脾胃偏弱,若调护得当,不至为病;今时之人多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内伤、用药不当损伤脾胃而发病。

脾居中土,主升清。中气既虚,清阳不升,升托胃体无力而下垂;又脾主体合肉,脾胃既虚,生化乏源,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弛缓无力不能固摄,胃体亦下垂。胃主受纳,以降为和,喜润恶燥,阴液易伤;脾主运化,以升为健,喜燥恶湿,阳气易损。脾胃功能正常,则升降有序、纳运相合、燥湿得运。中焦一旦受损,必致气道、水道、谷道失调,清浊异位,寒热错杂,燥湿互见,杂病丛生。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受损则元气衰弱。《脾胃论》云:“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火与元气不两立”中“火”为“阴火”,乃继发于脾胃气虚的邪火,广泛涉及五脏六腑,常表现为郁热、湿热、痰火、热毒等,临床可见燥热烦渴、口舌生疮等症。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GA患者除胃痞纳差、脘腹胀,还可出现其他复杂症状。纵观GA的发展全貌,气虚始终为本,治疗不可不察,早期可重用补气升提之品;病症复杂化后,不宜大力补泻,宜从消和,配伍益气健脾之品顾护胃气。

2.2 虚实常有夹杂,辨清标本缓急

《华氏中藏经》言:“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脾胃功能相反相成,病机演变复杂。早期,GA为主要病症,病理改变是胃张力低下,胃动力不足,临床表现为脘腹痞满或胀闷不舒,食后尤甚,久站劳累后加重,而以双手托扶下腹部往上则坠胀减轻,或可触及下垂的肝、脾、肾等脏器,或伴有浅表性胃炎。乏力消瘦,发热自汗,舌苔薄白,脉细弱或濡者,属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胃中振水声,脐下硬满,状如坚索,按之柔软,脉弦或滑者,属水饮内停,宜健脾利水、行气消痞;体重骤降,体冷畏寒,全身虚衰者,属脱力劳伤,宜温阳益肾、补虚强壮。若不及时调护,胃肠负担继续加重,出现胃动力紊乱、胃黏膜屏障受损,进展为食管反流、炎症、溃疡、息肉或肠化生,GA转为次要病症,从早先的胃脘痞胀发展为胃脘痛、反酸烧心,胃镜下见糜烂、溃疡、充血水肿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进而出现焦虑、抑郁、失眠。口干口臭,便溏,苔黄腻,脉弦滑者,属寒热错杂、胃热脾寒,宜平调寒热、开痞散结;胃胀痛、攻窜痛,或憋闷气短,失眠易惊,不可食凉,舌质淡,脉弦滑或细弱者,属肝脾不调、肝郁脾寒,宜调和肝脾、燮理中焦。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虚实夹杂,病症复杂者,首先当辨清标本缓急。GA为主要病症时,以益气升阳举陷为主;为次要病症时,以调理脏腑气机寒热为主。

2.3 脏腑相互影响,肝脾肾同调

GA病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久病可累及肾。《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四圣心源》载:“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主疏泻,助脾胃升降、运化功能正常。或木郁不达,或脾胃亏虚,肝气犯脾,见胃脘痞胀,胀及胸胁,嗳气频频;肝郁化火,胆热犯胃,见胆汁反流,口苦,脘腹部走窜痛,暴躁易怒。肝郁气滞又与中焦痞塞互为因果,终成土壅木郁,气滞血瘀,宜配伍疏肝泻胆、理气活血之品。

脾肾先后天相资相生,胃体下垂日久,肾中精气不得水谷精微充养,发为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则脾阳益损。患者出现手足冰冷,畏风寒,喜热食,完谷不化,大便有食物残渣等症状,宜温阳补肾,滋先天以养后天。

3 善用经方,不薄时方,吸收验方

王教授学宗燕京,博采众长,善用经方但不拘于经方,常用补中益气汤、枳术汤、三仙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等方灵活施治。

3.1 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原治真阳下陷之内伤发热。方用甘温之黄芪为君,辅以人参、甘草补益脾气、健运中州,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少佐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引气上行,陈皮理气散滞,姜枣调和诸药,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医方集解》云:“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后世医家将此方广泛运用于各种“脾气虚证”,如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慢性胃肠炎、癌性发热等。

黄芪自古有“补气圣药”之称,《本草纲目》谓:“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正义》言其:“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王教授常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阳举陷。

3.2 行气消痞之枳术汤

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心下坚”,即胃脘部坚硬,“大如盘”,病变部位如盘子般大,“边如旋盘”,是指病变部位的边界清楚。与现代医学的GA胃潴留颇为类似,系脾虚不运,水饮内停,治以枳实七枚、白术二两,健脾利水、行气消痞。

王教授指出,枳实既能行气消痞,治中焦气滞、食积、水停所致痞满;又能补气升提,治脏器下垂。《神农本草经》云“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即有升举中气之意。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发现,枳实可以提高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与兴奋性,调节胃肠运动,治疗GA。

王教授指出,枳术汤中的术也可能是苍术。仲景以前,白术、苍术统称为“术”,现代学者则普遍认为白术之名始于陶弘景。名医朱良春治疗GA,自拟苍术饮,即以一味炒苍术宣化湿浊,朱老认为苍术长期服用无伤阴化燥之弊,且能助脾散精,是治疗GA的良药。王教授继承此经验,用苍术打粉单服,每日两次,每次6g,常获良效。

3.3 温阳补虚之三仙汤

三仙汤是干祖望先生治神疲脱力的自创方,由仙茅、淫羊藿(仙灵脾)、仙鹤草组成,干老谓之“中药激素”。仙鹤草味苦性平而涩,民间称为脱力草,用于“凡人精神不振,四肢无力,疲劳怠惰,或重劳动之后的困乏”,功可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补虚。仙茅、淫羊藿为补肾壮阳之品,淫羊藿味辛性温而甘,补肾助阳;仙茅味辛性热而猛,补火助阳之力强,为温补肾阳之峻剂,兼能暖脾胃、助运化,二药相须,补肾壮阳,功专力宏。三药合用,补虚强壮之功益佳,治疗脱力劳伤、肾阳不足诸症颇效。

3.4 平调寒热之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治柴胡证误下,损伤中阳,寒热错杂,痞塞中焦。方用半夏为君,开痞结、降逆气,干姜温中暖脾,合为辛开法;芩连清胃中燥热,为苦降法;参枣草益脾胃,为甘调法,共奏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效,名曰“泻心”,实则“泻胃”。王教授认为,本方乃“脾胃病证通用方”,只要抓住“心下痞满”的关键,便可放心使用。

3.5 调和肝脾之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言:“治心腹卒中痛者。”太阳表邪未解,营卫郁滞,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邪犯少阳,见微呕、心下支结;木郁乘土,见腹中卒痛,故取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半组成合方,外解太阳,内和少阳。

王教授认为,小柴胡汤疏泻肝胆、燮理中焦,桂枝汤化气和阴阳,配人参有温养脾胃之意,此方可以和枢机、调阴阳、和气血、和营卫、调畅肝胆三焦脾胃。病机要点在于脾胃虚弱,脾阳受损,肝气郁滞而无明显热象,临床遇GA伴心悸、胸闷的患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更有“心胃同治”之意。

4 尤重剂量,随症加减

王教授用药精当,尤重剂量。恢复脏器位置,黄芪、枳实、仙鹤草剂量要大,补气为主,常重用黄芪,可达60~90g,甚至120g,枳实用40g,仙鹤草用30~50g。升麻、柴胡剂量要少,升提为辅,量大则伤正,常用5g,升提清气,引人参、黄芪上行。

若饮食不化,加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积;若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若脾虚湿困,加藿香、厚朴、茯苓化湿行气;湿热者,加连翘、茵陈、蒲公英清热化湿;若痰气上逆,合用旋覆代赭汤;若中气亏虚,阴火上乘,酌加黄芩、黄连清泻阴火;胃脘痛,合百合汤甘润止痛,加煅龙骨、浙贝母、三棱制酸止痛;脾阳虚,肚脐冷痛者,加益智仁、煅牡蛎散结止痛;心悸失眠,合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口苦舌黄,合小柴胡汤清泻肝胆;心悸失眠,合用桂枝龙骨牡蛎汤镇惊安神;气滞血瘀,合用血府逐瘀汤行气活血,痛甚者,加元胡;肾阳虚衰,加制附子、葫芦巴、肉苁蓉补肾温阳;阴阳两虚,再加当归、山茱萸,阴阳双补。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一

娄某,女,47岁,2020年9月3日初诊。胃下垂病史2年。

刻诊:胃脘部不适,饭后自觉下坠至足,腹痛时作,不可进食,伴头晕,气短,乏力,面色苍白,体力不佳,身体消瘦,大便每日1~2次,干湿不调,舌质淡暗,紫滞,苔黄腻,脉细弱。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GA。

西医诊断:GA;中医诊断:胃缓,中气下陷证。治以补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三仙汤、生脉饮合方加减。

处方:生黄芪120g,当归15g,酒萸肉20g,麸炒山药30g,人参15g,柴胡5g,升麻5g,麦冬20g,醋五味子5g,仙鹤草30g,仙茅5g,制附片10g,葛根20g,羌活6g,桂枝10g,白芍10g,炙淫羊藿10g。共7剂,水煎服。

2020年9月10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力增加。原方既效,稍作调整,上方制附片加至20g,另加焦神曲10g、焦麦芽10g、焦山楂10g、益智仁10g。共7剂,水煎服。

2020年9月18日三诊。胃痛不再发作,其余诸证均减轻,继续前方巩固。半年后电话随访,食可,大便调,体力恢复。

按:患者以“胃脘部不适”为主诉,GA病史两年,病症单一,病情简单,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脏器失举之证。合用补中益气汤、三仙汤补脾益肾,升下陷之中气,重用黄芪120g、仙鹤草30g,加强补气升阳之功;酒萸肉、麸炒山药以补肾益精、补虚强壮。配用生脉饮,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阴阳。诸药合用,浊降清升,脾气健运,脏器得提。方药对证,7剂后诸症缓解,体力增加。附子加量,又加益智仁增强温阳补虚之功,加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除中焦陈积,以促运化。方药对证,调治三周,效果甚佳。

5.2 验案二

李某,女,2019年4月25日初诊。

刻诊:胃痛反酸4~5年,体重下降15kg,食欲尚可,食后不适。幼时有胃病,精神刺激后多发,腹中响,大便一日一次,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弱滑。胃镜提示食管乳头状瘤、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GA、食管反流。

西医诊断:食管乳头状瘤,反流性食管炎,胃下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失和、寒热不调证。治以平调寒热、疏肝和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合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20g,川连10g,炒黄芩12g,干姜10g,党参15g,柴胡15g,炙甘草20g,大枣20g,苍术20g,陈皮15g,厚朴10g,木香10g,焦神曲10g,鸡矢藤10g。共14剂,水煎服。

2019年5月30日二诊。诸症不减,前方去木香、厚朴、苍术、鸡矢藤,加连翘20g、焦山楂10g、煅牡蛎15g、麦冬20g、黄芪20g、三棱6g。共14剂,水煎服。

2019年7月11日三诊。近十天胃痛始减轻,大便尚可,食后胀满,多食即发,焦虑,眠可,舌质淡红,舌见半夏线。前方去牡蛎、麦冬、大枣、三棱,加丁香6g、木香8g、藿香10g、川朴8g、砂仁3g。共14剂,水煎服。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可,胃痛反酸、食后胃胀未明显发作。

按:患者以“胃痛反酸4~5年”为主诉,肠道多种病理改变,病情复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故食后不适;因虚致实,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故反酸胃痛;土虚而木乘,故情志刺激后胃痛多发;肝郁化火,胆热犯胃,故胆汁反流入胃和食管。虚实互见,肝胃不和,故以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为主方,调寒热、疏肝胆、理中焦,并加苍术、厚朴、陈皮、木香化湿行气,焦神曲、鸡矢藤消食和胃。14剂后诸症不减,系胃病日久,恢复非一日之功。去芳香苦燥之木香、苍术、厚朴、鸡矢藤,加黄芪、麦冬益气养阴,三棱、煅牡蛎制酸止痛,山楂消食,连翘清热,煅牡蛎、焦山楂、连翘又有软坚散结之功。14剂后胃痛减,脾气仍虚,故食后胀满,脾湿仍在,舌有半夏线,故去麦冬、牡蛎、大枣、三棱,复加木香等化湿运脾以健脾理胃。分清主次,辨治有方,调治四月余,收效甚佳。

6 结语

随着影像学的进步,GA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但胃的位置并不决定疾病状态,胃的位置低下而胃动力正常者属无力型胃(瘦长型胃)。临床数据显示,约有10%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为GA的患者无临床症状。单纯GA常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因出现并发症才前往就医,因此临床多见复杂病症。GA本症与其并发症难以区分,因果关系难以界定,只专注于“下垂”恐难有成效。王教授学宗燕京,勤求博采,从临床实际出发,认为复杂病症中GA不一定是主病主因,当分清主次。王教授指出,GA的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可由单一病症发展为复杂病症,治疗时首辨标本缓急,虚实异治,升举下陷之脏器,调理脏腑之寒热,时刻顾护胃气,用药精当,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值得学习借鉴。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年10月第47卷第10期

作者:罗再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成思潼,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基金项目: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239号)



推荐阅读


胃下垂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对策

全国名中医刘启泉“一降、二调、三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从“气化”浅述国医大师葛琳仪运用风药治疗脾胃病之学术思想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