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薛伯寿从“五脏和合”辨治耳鸣临证经验

学术   2024-09-14 17:22   北京  

摘要:耳鸣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认为耳鸣病及五脏,五脏失和为其基本病机,风为主要病理因素,临床表现以虚实夹杂为特点,常兼见脑鸣、不寐等症。因此,治当谨和五脏,以通补兼施为主要治则,重视疏风通窍,应用“因机而用,融会贯通”的合方治疗策略,强调整体辨证论治,治疗耳鸣疗效甚佳。

关键词:耳鸣;合方;五脏和合;名医经验;薛伯寿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颅内感知一种或多种无意义的声音信号,分为客观性和主观性耳鸣,其中主观性耳鸣占耳鸣患者的绝大多数,因无法检查到客观声源,临床诊疗最为困惑。一般认为耳鸣持续5分钟以上,且1周内反复出现可定义为病理性耳鸣,临床常将原因不明的一类耳鸣统称为特发性耳鸣。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耳鸣,特发性耳鸣需要采用综合疗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声治疗等。中医药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特色,治疗特发性耳鸣具有显著疗效。

耳鸣具有临床症状和疾病的双重属性,《黄帝内经》首次论述了其发生机制,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耳病诸候”中第一次将耳鸣作为疾病专列。

薛伯寿教授是杰出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入室弟子,全面继承发扬蒲氏学术特色及崇高医德医风,融会伤寒、温病、瘟疫学说,不仅拓宽外感热病诊治思路,也善治内、妇、儿等内伤杂病。耳鸣的病因病机复杂,薛老认为其病位涉及五脏,非独责之一脏,临证推崇“和合思想”,以“五脏和合”辨治耳鸣,行调补之法,治以通补兼施,重视疏风开窍止鸣,依法选方,不拘于经方、时方,立“因机而用,融会贯通”的合方治疗策略。

1病机特点

1.1 五脏失和

耳鸣的病因病机复杂,薛老认为其病位涉及五脏,非独责之一脏,以一脏为始因,又可累及他脏,以五脏失和为基本病机。五脏六腑皆与耳鸣密切相关,故其病因病机从五脏各有所论。如从肾论者,《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耳能闻五音则。”肾开窍于耳,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充,髓海不足,脑转耳鸣,正则如《灵枢·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决气》亦言:“脑髓消,胫酸,耳数鸣”。从心论者,心寄窍于耳,虚则耳窍失养则致耳鸣,如《古今医统大全·耳病门》曰:“忧思虑则伤心,心血耗伤必愁致耳聋、耳鸣”,实则心火上扰清窍亦可致耳鸣,如《医学正传·耳病》言:“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从肝论者,肝郁阳亢皆可上攻耳目而出现耳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言:“厥阴之胜,耳鸣头眩”,肝主藏血,肝血亏虚,清窍失于濡养则耳鸣目眩。从脾胃论者,虚可致鸣,如《灵枢·口问》曰:“耳者,为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实者痰热耳鸣,如《医学入门·耳》述:“痰火因膏粱胃热上升,两耳蝉鸣”。从肺论者,肺经之结穴在耳中,专主乎听,《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言:“盖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为听”,故肺气虚或不利,可导致耳鸣耳聋。此外,脏腑之间相互为用,病机传变,制约失衡,以一脏为始因,又可累及他脏,如肾水不足或心火亢盛,以致心肾不交而耳鸣,《辨证录·卷三》言:“凡人心肾相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肾不交心,与心不交肾,皆能使耳闻之乱”。因此,五脏亢害承制,和则聪利清窍,失和则耳闻鸣乱。

1.2 风动则鸣

耳为清窍居上,风为阳邪袭上,正如李东垣所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是以外风内侵,或内风上扰,皆可上僭清窍,以致耳中鸣响。外风乘虚而入,上扰侵袭清窍可导致耳鸣,如《诸病源候论》指出“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亦云:“肾气既虚,风邪干之,复以思虑劳心,气脉内结,不得疏通,则耳内浑焞与气相击而鸣”。脏腑之间相互为用,内外和合,上下交通,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脏腑失和,制约失衡,亦可变生内风。实者肝郁化火,热盛生风,风动金鸣;虚者水不涵木,虚风内扰,阴虚风动。“风气通于肝”,肝之疏泻不及,气机失于调达,“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内扰耳窍,即为木郁之发为耳鸣。又或肝肾精亏,髓海失充,清窍失养,且肾水亏虚,水不涵木,阴虚风动,风阳上扰,以致耳鸣如蝉。由此可见,耳鸣病涉五脏,五脏皆可致鸣,非独责之一脏;腑脏失于调和,外风易袭阳位,脏腑病变生风,风动易可致鸣。是耳以鸣以五脏失和为基本病机,风为主要病理因素,临床表现以实虚夹杂为特点,治当调和五脏,重视整体辨证论治。

2 治则治法

2.1 通补兼施

耳鸣者,当辨虚实,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言:“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虚者补之,实则泻之,然薛老门诊患者多虚实夹杂,不可单一补泻,治当通补兼施,体现“和合”思想。此外,窍以通为用,病偏于实者,多因耳窍闭塞不通而导致耳鸣,故治疗时应重视开窍,气闭者行气解郁通窍,火闭者清火泻热开窍,痰闭者祛痰化湿醒窍,瘀闭者活血化瘀通窍,风闭者疏风散邪开窍。

2.2 重视疏风通窍

因耳鸣声有似风吹之象,又因清窍在巅,易袭之风,风为耳鸣的主要病理因素,无论外风侵袭,亦或内风妄动,均可引发耳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风行太虚,云物动摇,目转耳鸣”。此外,五脏失和,脏腑病变生风动风,亦可导致耳鸣。因此,薛老治疗耳鸣时常在调和脏腑的基础上,配伍风药,外风乘虚而入者,以蝉衣、防风等疏风散邪而通窍止鸣,内风妄动上扰者,以天麻、僵蚕等息风止鸣。

2.3 辨证论治,合方加减

耳鸣病因病机繁杂,立法处方,应当注重整体,全面兼顾,单方往往难以奏效,因此,薛老提出“因机而用,融会贯通”的合方治疗策略,不拘于经方、时方,常以合方运用治疗耳鸣。合方法源于仲景,后世医家亦多论述,如唐容川《中西汇通》言:“复方即两证并见,则两方合用,数证相杂,则化合数方为一方也”。薛老临证善用合方,处方中或以一方为主,他方从之,或以诸方并重。临床常辨证选方,以经方六味地黄丸、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合时方耳聋左慈丸、孔圣枕中丹、九转黄精丹等合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颇佳。

肾精不足者,以六味地黄丸补肾填精,以滋先天之本,薛老应用六味地黄丸,以望其“神不足”为辨治要点,如《小儿药证直诀》言:“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若肝肾不足、阴虚精亏、肝阳上亢者,则以耳聋左慈丸滋阴潜阳、益精聪耳止鸣,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中言“因肾虚精脱则耳鸣而聋,宜常服耳聋左慈丸或磁朱丸等,以滋阴镇逆”。兼见虚热内扰者,则以熟地黄易生地黄,配伍百合、知母,百合甘寒质润,入心肺经,合知母滋阴清热,取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之意,以清心安神、除烦止鸣。

2.4 兼顾次症,整体论治

薛老临床常见耳鸣合并脑鸣、不寐者,因此,治当注重整体论治,兼顾次症。如精亏而致耳鸣,髓海失养,易合并脑鸣者,薛老常合用九转黄精丹,促进脑功能恢复,蒲老认为其有平补之效,尤其对于脑力劳动者,黄精丹能健脑聪耳,磁石聪耳止鸣,黄精补肾健脑,是薛老常用治疗耳鸣、脑鸣的要药。耳鸣合并不寐者,薛老常以“调补法”治疗不寐,强调以调为补,补而不滞,对于精亏而神失所养所导致的虚烦不寐者,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则以酸枣仁汤以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心肾不足者,则以孔圣枕中丹宁心益智、安神开窍,其中远志、石菖蒲为薛老常用安神对药,两者既通肾窍而上交于心,又能开心窍下交于肾,以致交通心肾、安神定志,制龟板咸寒质重,为镇惊安神之品,亦能滋阴潜阳而重镇息鸣。阴虚而内热扰神者,亦常合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加强益阴清热、除烦助眠之功。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6岁,2021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耳鸣9月余。现病史:患者于2021年1月中旬因长期疲劳后出现右耳搏动性耳鸣,于校医院就诊,服用消炎药无效,改服用中药,然症状渐重,出现双耳似蝉鸣样耳鸣,伴脑鸣,脑中如铃铛声。202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前后服用金嗓散结、红花逍遥、血府逐瘀、辛芩片等治疗后,右耳耳鸣、脑鸣消失,左耳仍有蝉鸣,劳累则加重。2021年8月因情绪不佳、工作压力大,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导致耳鸣加重。刻下症:耳鸣伴有脑鸣,左耳呈高频滋滋声和滴滴声,右耳为波动鸣和风声,脑中铃铛样声音。眠差,入睡困难,睡中因耳鸣声易醒。偶有咳嗽,可,二便调。纳月经正常。舌略红,苔花剥,淡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特发性耳鸣。中医诊断:耳鸣肝肾阴虚、风阳上亢、心神失养证。治法:滋阴潜阳、益肾聪耳、养心安神。处方:耳聋左慈丸、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孔圣枕中丹加减,用药如下:生地黄18g,百合12g,知母10g,黄精12g,茯苓10g,川芎10g,炒枣仁18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8g,丹皮8g,灵磁石15g,珍珠母20g,菖蒲8g,远志6g,柏子仁10g,龟板20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21年11月11日):服药后脑鸣消失,右耳鸣明显缓解,睡眠较前改善。1周前因天气变化咳嗽声重,导致左耳鸣加重,呈滴滴声、滋滋声,声音时大时小。舌尖红苔白,右脉滑,左脉沉细。上方加浙贝母10g。

三诊(2021年11月25日):脑鸣未再复发,5耳鸣声量减低0%,现左耳沙沙声,滴滴声变慢,右耳风声或搏动感。咳嗽较前好转,夜间声重,偶有淡黄色痰。夜间偶有烦躁,耳鸣声重,易醒。舌红,脉滑数。上方去黄精、川芎,加薄荷(后下)10g,桔梗10g,生甘草10g,蝉衣6g。

四诊(2021年12月9日):耳鸣减轻70%。现左耳滋滋声,右耳搏动声。咳嗽亦较前好转,仍阵发性咳嗽,夜间加重,少量痰,右侧前胸部咳痛,咽痒。舌略红,脉滑。上方加紫菀10g,枇杷叶10g。

五诊(2021年12月23日):耳鸣明显缓解,咳嗽亦较前好转,近期劳累,仍偶有干咳,咽痒无痰。舌略红。处方:生地黄18g,百合15g,知母10g,浙贝母10g,连翘12g,荆芥穗8g,防风8g,桔梗10g,杏仁9g,前胡10g,紫菀10g,枇杷叶10g,蝉衣6g,乌梅8g,黄精12g,当归10g。加减治疗1月后已基本不咳嗽,耳已鸣缓解。随访半年,诸症皆平,嘱以改善生活方式调养,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运动。

按语:此患者以耳中鸣响为主症,其自觉耳中鸣响,但周围环境无相应声源,且检查未能发现耳鸣原因,因此,当以耳鸣病论治。耳开窍于肾,此患者过劳内伤于肾,气血不足,宗脉亏虚,耳窍失养,又外受百病之长,风邪内入耳脉,其性善动,与气相击,以致耳鸣复发。心寄窍于耳,精亏不足,心神失养,清窍不利,则耳鸣脑鸣加重,又内扰心神,神不安则不寐,以致患者病苦眠差易醒。阴精亏虚,水不制火,虚热内扰,复伤营阴,故兼见舌质红苔花剥、脉细等阴虚内热之象。此患者耳鸣为主症,伴脑鸣、眠差,证属肝肾阴虚、风阳上亢、心神失养证。治法:滋阴潜阳、益肾聪耳、养心安神。用耳聋左慈丸、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孔圣枕中丹合方加减治疗。此患者虽为年轻女性,但因长期烦劳多思,苦于耳鸣不寐,初诊时精神不济,故以耳聋左慈丸补益肝肾、滋阴潜阳,方中合六味地黄丸滋补肾精,灵磁石重镇潜阳、益肾聪耳,配伍菖蒲加强安神之效。复因阴精不足,兼见虚热之象,薛老常将熟地黄易生地黄,配伍百合、知母,取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之意,加强养阴清热之功。兼顾脑鸣,以黄精健脑聪耳止鸣,虚烦不寐之次症,以酸枣仁汤合孔圣枕中丹,共奏养心安神、除烦助眠之效。

二诊时髓海渐充、肾精得滋,故脑鸣消失,耳鸣缓解,心肾相交、心神安宁则睡眠改善,因受风肺窍不利,风痰与虚热内扰,导致咳嗽声重、耳鸣加重,故守方加浙贝母既能清热化痰止咳,又助菖蒲、远志祛痰开窍息鸣。

三诊脑鸣未再复发,脑髓充而营血和,故去黄精、川芎,又因耳鸣之声如风象,且患者仍有咳嗽、咽部不舒,故加强祛风之力,加薄荷、蝉衣辛凉清轻,疏风散热,桔梗与生甘草同用,以桔梗汤宣肺利咽。四诊时耳鸣缓解,仍诉阵发性咳嗽,故守方加紫菀、枇杷叶合浙贝母以化痰散结止咳。

五诊时患者整体精神较前改善,现肺肾阴亏而困扰于干咳,故治以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养阴润肺止咳;风邪乘虚而入,与气相击耳窍则鸣,稽留咽喉则痒咳,“无风不作痒”,故以荆芥、防风、蝉衣等既能疏风宣肺止咳,又能祛风止鸣;浙贝母、连翘不仅清热化痰止咳,又能清心除烦助眠,以防不寐;黄精丹滋阴养血、补肾健脑,防止脑鸣复发。

4 结语

耳鸣病因病机复杂,常兼杂脑鸣、不寐等症,其病及五脏,以脏腑失和为基本病机,风为主要病理因素,临床表现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故治当谨和五脏,以通补兼施为主要治则,重视疏风通窍止鸣。薛老以“因机而用,融会贯通”的合方治疗策略,临床抓主症、兼顾次症,不拘于经方、时方,提倡整体辨证论治,合方加减治疗。此外,薛老亦常强调“和合”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但绝非“借平和以藏拙”,而是以“合其不和”的治疗方法,达到“五脏和合”的治疗目的。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2023年第34卷第9期

作者:张海宇、薛燕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I2022 E046XB)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0906)



推荐阅读


国医大师洪广祥“治肺不远温”思想在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

国医大师周岱翰治疗肺癌经验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失眠的方药规律分析

国医大师韩明向基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论治慢性咳嗽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