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眩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学术   2024-10-09 16:47   北京  

为推动中医药行业标准修订工作,按照《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的要求,现对《中医内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眩晕(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开征求意见,详情请见附件。

如有意见,请填写《公开征求意见反馈表》并发送至邮箱,截止日期为2024年11月8日。

联系人:陈沛沛
电 话:010-59957635

邮 箱:satcms@163.com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修订了ZY/T 001.1—94《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眩晕,与ZY/T 001.1—9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范围(见第1章);

b)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c)更改了眩晕的定义(见第3章);

d)增加了中医疾病名(代码)(见第4章);

e)将“诊断依据”更改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细化了疾病诊断、与西医疾病的关系及鉴别诊断要点(见第5章);

f)将“证候分类”更改为“证候分类及诊断”,细化了主症和次症内容(见第6章);

g)将“疗效评定”更改为“疗效评价”,细化了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疗效评价要求(见第7章)。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引言

ZY/T 001.1—94《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眩晕,自应用以来对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科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临床研究、新药临床试验、诊疗指南制订、临床路径等工作实施均需要共识度高、可操作性强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由于前期制定过程中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共识,存在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部分缺乏相关数据和有效的方法学研究支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标准的应用,影响了该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本文件基于文献研究、德尔菲法、专家共识等方法,集中行业内最新研究进展和广泛专家共识,完善了眩晕的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价方法体系,为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医疗行为、提高科研水平和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提供了指导。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眩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眩晕的中医疾病名(代码)、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候分类及诊断、疗效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眩晕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评价,可用于临床、科研、教学、出版及学术交流等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GB/T 15657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GB/T 16751.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

GB/T 16751.2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

GB/T 20001.5  标准编写规则  第5部分:规范标准

GB/T 20348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ZY/T 10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眩晕 dizziness

由于气血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动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4.中医疾病名(代码)

眩晕(A17.07)。

5.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5.1 疾病诊断

5.1.1  头晕目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视物旋转,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或耳鸣耳聋,或汗出,或面色苍白等。

5.1.2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5.2 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5.2.1 可进行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检测,必要时可增加动态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经颅多普勒、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明确西医诊断。

5.2.2 因高血压、低血压、贫血、耳源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脑动脉硬化、低血糖等西医疾病导致的眩晕,其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可参照本文件。

5.3 鉴别诊断

5.3.1 与中风(A07.01.01)鉴别

5.3.1.1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骞涩为主症,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特征。

5.3.1.2 眩晕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不伴有神昏和半身不遂等症状。

5.3.1.3 部分中风患者以眩晕为起始症状或主要症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合病史及其他症状与单纯的眩晕进行鉴别。

5.3.2 与痫病(A04.01.17)鉴别

5.3.2.1 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

5.3.2.2 眩晕不伴有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等症状。

5.3.2.3 部分痫病患者神情恍惚不发生昏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合病史及其他症状与单纯的眩晕进行鉴别。

6.证候分类及诊断

6.1 风阳上扰证(B02.02.10.03)

6.1.1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

6.1.2 次症: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或弦数。

000016.2 痰浊上蒙证(B02.09.04.02.02.01)

6.2.1 主症:头重如裹,视物旋转。

6.2.2 次症: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6.3 瘀阻脑络证(B02.10.01.04.04)

6.3.1 主症:眩晕,头刺痛。

6.3.2 次症:面色黧黑,面唇紫暗,健忘失眠。舌暗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增粗或迂曲,脉弦涩或细涩。

6.4 气血亏虚证(B03.01.04.01)

6.4.1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6.4.2 次症:面白或萎黄少华,神倦乏力,倦怠懒言,心悸,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5 肝肾亏虚证(B04.06.02.05.03.02)

6.5.1 主症:眩晕,腰膝酸软。

6.5.2 次症:偏阴虚者,五心烦热,两目干涩,耳鸣,少寐。舌红,苔薄、少或无,脉弦细或细数;偏阳虚者,畏寒肢冷,夜尿频数,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双尺脉弱。

7.疗效评价

7.1 主要指标

7.1.1 包括眩晕患者自觉头晕程度和全身症状改善情况。

7.1.2 患者自觉头晕程度可参照眩晕症状量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欧洲眩晕评价量表等进行评价(参见资料性附录C)。

7.2 次要指标

7.2.1 与证候相关的指标

7.2.1.1 包括眩晕症状、体征和证候疗效。

7.2.1.2  症状、体征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价,证候疗效可参照尼莫地平法进行评价。

7.2.2 理化检查指标

7.2.2.1 因西医疾病出现眩晕的症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

7.2.2.2 检查包括但不限于血压,空腹血糖,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清炎症因子,经颅多普勒,计算机断层扫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听力等。

7.2.3 其他指标

眩晕患者生活质量可参照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参见资料性附录C)。

【识别二维码下载以下附件】
附件:
1.中医内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眩晕(征求意见稿)
2.《中医内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眩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3.公开征求意见反馈表



推荐阅读


郁证的理论溯源及国医大师徐经世治郁思路

国医大师夏桂成月经周期阴阳学说八大特点

首都名中医赵进喜运用小柴胡汤经验

国医大师南征基于“玄府-毒邪-肾络”理论治疗消渴肾病临证经验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