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许家松辨治慢性肾病舌诊经验

学术   2024-09-27 17:18   北京  

[摘要]介绍许家松教授运用温病学舌诊理论,结合“辨证论治五步法”辨治慢性肾病的经验。许师从“整体恒动观”的中医学指导思想出发,以温病学辨舌法中三焦脏腑定位、正邪关系等内容为理论基础,以方药中先生“辨证论治五步法”为临床诊疗思路,认为舌象的观察要以整体到局部为顺序,重视舌象在治疗前后的对比,总结舌象动态变化,将舌象作为慢性肾病中医临床上辨证辨病、诊疗效果、判断预后的重要客观证据之一,并重视其在治则治法选择上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舌诊;许家松;慢性肾病;温病学舌诊;辨证论治五步法

许家松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许师是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在西苑医院西学中班讲授“温病学”十余届,临床上多运用温病舌诊经验为辨证依据遣方施药,取得良好效果。安阳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有“贞疾舌”的舌诊记录。至明清,舌诊在温病学派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发展成熟,有“温病察舌,伤寒辨脉”之说。许师的中医开蒙老师吴少怀先生,承温病学派之衣钵,尤重舌诊,许师延其所说,在慢性肾病的临床诊治中,结合方药中先生所创“辨证论治五步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舌诊方法,分述如下。

1 舌诊的观察要点

舌象受到患者自身和外界因素影响,为尽量客观观察,许师常建议患者就诊前至少2h内不进食,不使用刮舌工具,诊前不喝热水,伸舌时自然张口,不嘬舌;同时强调审舌时间不能过久。分析舌象时,许师从中医“整体恒动观”出发,要求辨舌必先观全舌状态,再根据三焦脏腑在舌上分区,分辨舌苔分布、舌底络脉形状等,明晰正邪关系。


1.1 整体观与舌诊

整体观之于人体生理,主要指五脏六腑为一体,在阴阳五行生克的平衡下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空间概念,而是融合了时间要素的动态平衡,主要体现在人体生理应长期在正常区间内波动(这种波动的规律是为顺应四时之变化),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其中也包含了正邪关系的动态变化。许师强调整体观的这种恒动性,舌诊时通过评估患者随诊期间舌象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治则治法。如患者舌象从胖大嫩润转为大而红,多提示气虚(或阳虚)水湿渐缓,病机开始向气阴两虚转变(如脾肾气虚转为肝肾气阴两虚),则用药在补气基础上酌减淡渗之品,加用白芍、麦冬等品。除此之外,许师认为,患者就诊时多已不在病程之始,当下所见不能概括整体病情发展过程,而对整体舌象的分析则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如有舌体大而舌色稍红润者,舌体大提示素体气虚在先,舌色偏红则考虑气(阳)虚日久向阴虚转化的病机改变,用药可在党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基础上加用生地黄、白芍等。反之,同样为胖红舌,但舌红明显,则多考虑阴虚在先,由于阴为阳之基,故阴虚日久,逐渐并发气虚,则见舌体胖大,治疗时应侧重养阴,兼顾气虚。可见,虽然患者就诊时辨证均属气阴两虚,但病机演化过程不同,治疗上差别颇大。这也是许师舌诊结合“整体恒动观”来判断基础病情的临床经验之一。但就慢性肾病患者而言,无论气虚、阴虚孰为先发,最终多转归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陈钢等对IgA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气阴两虚型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腰酸乏力、气虚易感、口干渴、五心烦热、咽红痛等。


1.2 舌苔

苔,原称“胎”,有“以其邪气传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之说。许师认为舌苔多提示身体“水”的病理表现(痰、湿、饮等),且反应敏感。肾主水,随着肾气化功能受损,痰、湿、饮等病理产物停留体内,久之化浊化毒,甚则入血分。许师治疗慢性肾病全程都重视对“湿”的处理,即便是针对蛋白尿,也常用“离经之血”作类比,认为已漏出的蛋白应视为“败精、湿浊”,要及时清除体外,故鲜用芡实、金樱子等收涩之品,并在益肾基础上加强化湿力度,取“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之意。许师十分重视舌苔状态,并以三焦脏腑的舌上分区为依据,判断湿邪的病位、轻重、寒热等情况。慢性肾病病位在下焦,故舌根之苔常呈现增厚、黄腻等表现,如患者存在腰部酸困、下肢水肿、大便黏、小便气味重、尿中泡沫增多、阴囊潮湿等症时,可予川牛膝、车前草、土茯苓令湿从小便去,如腰以下凉则再加巴戟天、小茴香等。如舌苔已增至舌中段,常提示中焦脾胃与下焦合并湿热,若症见纳呆、口苦、脘胀、恶心、呕吐等,常以黄连、竹茹、法半夏清热化湿止呕,加用苍术、厚朴、紫苏梗/叶、砂仁、莱菔子等醒脾消胀,通降胃气。慢性肾病患者鲜有舌苔先行现于舌前部者,但有舌苔满布全舌的情况,许师认为此为湿浊弥漫三焦,应予苦杏仁、豆蔻仁、薏苡仁,取三仁汤之意。如见咳痰,虽舌前无苔,仍需加浙贝母、瓜蒌皮、桔梗、枇杷叶、黄芩等对症治疗,此为鲜有之舍去舌诊而从症的特例。

病理性舌苔的形成因素较为复杂,在中医客观化研究方面,有学者观察到,慢性肾病如膜性肾病患者舌苔性状及变化与肾病严重程度、对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预后等相关,这与传统中医舌诊理论相吻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典型舌象,深度学习,建立舌象辅助诊疗系统,将更客观、准确的舌象用于临床辨证诊治中,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是目前多学科合作的热点之一。


1.3 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即舌静脉的外观。正常的舌下络脉是人体气血充足顺畅的直观显现,许师习以其形态与颜色合参判断肾之气血流通是否受损。许师认为,人全身血脉为一体,在慢性肾病中,此处脉络瘀阻或亏虚,多在彼处有同患。故从舌下络脉可以推断肾络的损伤:当舌下络呈现粗青,多提示血瘀;如伴有网状、放射状的青色小络显现,多提示血瘀渐重;如同时出现迂曲,结节样如静脉曲张,呈“葡萄籽样”,则是血瘀日久,痼结难解。在用药上,许师认为当归、赤芍、鸡血藤有养血活血的效果,丹参入心脉,对全身气血皆有推动作用,且药性较柔和,故当肾病尚浅,舌底络脉仅为粗青直上时可用。当舌下络脉已曲张成结,许师常加用红花,专在活血,力量较强,尤以西红花为著,但西红花药性偏凉,使用时需配炮姜;而桃仁能通月水,主血闭癥瘕,更多用于见妇科兼症者。血瘀证在慢性肾病全病程可见,有初发即为肾中血络损伤者,也有随病程迁延,湿毒入血所致者。许师认为慢性肾病初发即呈现湿瘀互结、气阴两虚者,见舌下络脉青粗迂曲甚至成结、网状等形态,往往提示病情难治难愈,预后或不理想;若舌底络脉隐约不显,稍有青色,形态笔直,提示病情尚浅,予正确的辨证施治数个疗程后,临床指标(血肌酐、尿蛋白等)可回落并稳定。现代舌下络脉的研究亦有类似发现,如糖尿病肾病舌下络脉严重程度与其病程进展成正相关,且舌下络脉出现病变状态越早,提示糖尿病肾病病理愈加趋重,与许师舌诊经验相符。

2 结合“辨证论治五步法”

舌诊与症同参

“辨证论治五步法”是方药中先生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设立的临证诊疗思路。步骤为:定病位、定病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许师认为舌象对病机的转变反应敏感,将其与“辨证论治五步法”有机结合可以明显提高慢性肾病病机判断的准确性。


2.1 舌诊与定病位

慢性肾病其病位多在肾,但许师认为“治肾病不能唯肾”。许师根据方药中先生的经验,将慢性肾病病位分为脾系、肾系和脾肾同病3种。在此基础上,许师以舌象为根据对三者进行鉴别。①脾系肾病的舌诊:慢性肾病患者在发病前或初期即已存在舌体胖大、嫩润,或有齿痕、舌裂,舌苔多见厚腻,苔色黄白兼杂等舌象,同时伴有恶心、脘腹胀、便溏,甚至水肿等症,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使存在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肾损伤的阳性指标,对疾病的定位仍应在脾。②肾系肾病的舌诊:当慢性肾病患者舌红、舌体过于瘦小或大、苔剥,或反之舌嫩胖、苔水滑欲滴,症见腰酸无力、耳鸣、头晕、夜尿频,或盗汗,或腰膝畏寒,健忘,男子少精不育,女子天癸早竭等,考虑肾病初发即是气阴/阳亏虚,肾精虚损,或命门火衰,定病位在肾。③脾肾同病,是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最终藏于肾。在慢性肾病病程中,两者会有互损互亏的不良循环,许师认为此时舌象多是舌胖红大,苔黄厚腻,有齿痕、舌裂等复合表现,且腰痛与水肿、纳呆同时出现,应定病位为脾、肾。


2.2 舌诊与定病性

慢性肾病的病性为正虚邪实,病情迁延多变,四诊内容复杂,可见相反的病情叙述,有时难以明确正邪的真假病性,此时可以借助舌诊加以厘清。慢性肾病的舌诊与病情常有“相合”“相逆”两种情况。

“相合”即舌苔、舌质的表现与患者叙述症状相符合。比如患者有口苦口干、躁烦、脘胀、便秘等症,见舌象质红(绛),可见红点散布,苔黄,或有厚腻,苔上少津,为湿热与内热实证的同性相合,在治疗上以苦寒清热燥湿为要,务必令邪去正安。再根据舌诊脏腑分区法辨证用药:当舌边尖红点隐现,苔黄或腻,为心肺、肝胆有实热湿热或新感风温之热,用药以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炒栀子、牡丹皮、淡竹叶、黄芩等为主;舌中苔黄厚腻,用药以黄连、竹茹、法半夏、厚朴、大黄等为主,清理胃肠湿热;舌根苔黄厚腻,为肾、膀胱湿热蓄积,用药以川牛膝、车前草、土茯苓、石韦为主。反之,当苔白,甚至水滑,舌质淡红,患者畏寒乏力、便溏,则可确定病性为脾肾气虚,水湿内盛,无论苔位于舌面何处,均可在主方中加入苍术、白术、茯苓、桂枝、泽泻、泽兰等益气化湿温阳之品。

“相逆”即舌诊提示的病机与患者叙述或体征相悖,如“真寒假热”等皆属于此范畴,若病机不明,治疗会背向而驰。许师认为舌诊可以说明病机本质,举例而言,若慢性肾病患者见畏寒、体乏等全身症状,舌诊为色淡红、体胖大有齿痕、苔黄白津润,自可考虑为脾肾阳虚,治以温补即可;但如舌大色红、舌干少津、苔黄厚或腻,似与畏寒乏力症不符,此时需从舌诊所示,考虑为肾阴精不足,气阳无以生发,水湿不得运化而蓄积生热的病机。此时如简单温阳,或可暂时得暖,但代价是肾精持续消耗,最终令病情迁延恶化。对此,许师多以参芪麦味地黄汤去山药加苍术、白术,合黄连、竹茹、川牛膝、车前草等,益气养阴兼清热化湿,令肾精得补,邪有去处,最终阳气生发有源,脏腑各安其乡,畏寒、乏力等症不治而自缓。

许师常言,慢性肾病虽谓之肾虚损,但不能一味堆砌补益填精之品,不能见症治症。慢性肾病邪实成分复杂,目前多认为湿邪、瘀邪必然存在,可兼有风、火、燥、寒等邪。当病情进展至终末期,五脏皆损,湿瘀毒邪弥漫,肾脏无力排毒,最终进入透析。故补肾要先清除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为脏腑代谢减压,待舌诊实证表现退却,再于随后疗程中补益、清泄交替,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稳定病情、延缓病程、个别治愈的效果。


2.3 舌诊与“必先五胜”

治病求本

慢性肾病病程漫长,易反复,易受兼邪兼病,因此不同时期病机不同。“必先五胜”的含义就是寻找当下主导病情发展的病机。与定病位、定病性不同点在于,“必先五胜”暴露的是当下主要矛盾,而前两者体现的是患者常存基本矛盾。许师认为,人与天地一体,天气和地候变化随时影响疾病的病机变化,此多为病情加重的节点。许师常通过舌象的动态变化及时修正处方。

如患者舌尖红赤,散发红点,为肺气阴虚,逢冬春易感风温,可于季节前使用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清其内热,避免同气相求之忧。同理,夏月舌苔转为厚腻,伴脘胀、纳呆、口气,加紫苏梗、苍术、枳壳、黄连、竹茹等行气化湿清热。秋季气燥,常有舌质红或干,苔黄白兼燥,在上焦者,兼用桑叶、苦杏仁、沙参、麦冬等;至燥邪传下焦入肾时,肾为水脏,最恶水竭,水不涵木,又往往肝肾同病,许师以生地黄、麦冬、白芍、龟甲等仿复脉汤法治之。这些通过舌象来处理“五胜”之偏的治疗,看似与肾病无关,但往往能起到控血肌酐、降尿蛋白的效果。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以IgA肾病为代表的常见慢性肾病,其发病多与黏膜免疫密切相关,其中以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最多发,另外,“肠-肾轴”概念的提出亦可从病理学、免疫学角度证明中医调脾胃法改善肾功能的科学性。


2.4 舌诊与治未病

许师认为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通过舌象变化分析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可达到防病减病的目的。

①已病防传。肾为水脏,许师继承方药中先生诊治肾病经验,认为“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如慢性肾病病位在肾者,常被心火侮之,尤其春夏之际心火可借天气之势更加强势。舌象多先见舌边红,逐渐变为舌尖红,甚有红点隐现。虽患者可能无心烦失眠等表现,但许师用药仍考虑加用竹叶石膏汤,或金银花、牡丹皮、栀子、黄连、竹茹等甘寒、苦寒药物预防“心侮”。

②利用五行生克,调未病治已病。如慢性肾病定病位在脾者,脾土生于火,被木所克,若舌象为胖大淡嫩,舌边齿痕,舌苔润滑,提示土虚水寒,当慎用苦寒,而常用黄芪、党参、苍术、巴戟天、炒小茴香等补气暖火、生土化湿,虽未见肝病,也要加香附、陈皮等疏肝气,平“肝乘土”之虞。

3 舌诊辨证与专病专药

除上述通过舌象与余三诊合参辨证治疗慢性肾病外,许师也会结合西医关键指标、体征和诊断,加用专病专药治疗。

①见舌根苔黄腻厚,口气较重,存在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考虑湿热内蕴,注在下焦。常用土茯苓、威灵仙、豨莶草、绵萆薢等应对。

②见舌大,或兼红胖,苔黄白厚,查咽部扁桃体增生、充血,其人易感冒,反复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发作者,考虑外感时邪或有伏邪。缓解期以生黄芪、苍术、白术、防风、蝉蜕益气化湿固表;发作期时舌象多转为舌前、边红,苔增厚变腻,此时要结合问诊重复“必先五胜”步骤,或更方如银翘散、加减正气散等,或加用辛夷花、细辛、苍耳子、连翘,并用川芎引诸药上行对症治疗。

③失眠与焦虑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16分,见舌边尖红,散发红点,苔在舌前、中段为黄白,厚或不厚,提示上焦有热。如入睡困难,以炒栀子、牡丹皮、淡竹叶清浮阳以入阴;如眠浅早醒,睡眠时长不足,则加酸枣仁、生龙骨、首乌藤等潜阳养血安神;若患者焦虑性失眠,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4分,则多于石菖蒲、郁金、远志、合欢皮/花中择二三药合用。

④尿蛋白阳性患者,无论舌象如何,许师均习加入石韦30g,以小叶石韦为佳。现代研究发现,石韦可用于肾炎、水肿、蛋白尿、泌尿系感染等的治疗;国医大师余瀛鳌亦有用石韦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但笔者以“石韦、肾炎、尿蛋白”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未发现有关于石韦改善蛋白尿的中药药理学文献支持,提示缺乏石韦的免疫药理研究内容,此或可成为新的讨论方向。

⑤慢性肾病常见高磷血症导致皮肤瘙痒者。中医无高磷血症病名,许师认为,此症应从“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认识,又因其痒在腠理,故定位在心、肺,波及肝木,临床多见舌红、舌体瘦薄、舌底络脉青瘀等象,提示整体病性为“血虚风燥”,常以牡丹皮、丹参、白芍、生地黄、荆芥、防风、当归、首乌藤、鸡血藤、地肤子等加味。舌偏红赤者再加炒栀子;舌偏淡红、胖大者为兼有气虚,可予补中益气汤、蝉蜕等托邪外出,或临时改为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薏苡仁等,辛温解表化湿。若瘙痒严重,可临时加生龙骨、生牡蛎等镇潜,但这违背了中医“因势利导”的治则,属于“对抗性”治疗,不可常用久用,应中病即止。

⑥肾性高血压。慢性肾病患者血压升高,舌象方面可常见舌红,舌颤舌抖,舌底络脉常有青瘀,甚至迂曲。此为肾水不能涵木,肝阳生风上扰头目,许师以方药中先生所创之麻菊散养血柔肝息风。兼有舌苔黄厚腻者,加法半夏、炒苍术、炒白术等兼顾肝风夹痰的病机。

4 结束语

许家松教授治疗慢性肾病时必审舌象变化,强调从整体到局部,以舌体、舌态→舌质→舌苔→舌底脉络的顺序进行审察,结合温病学三焦脏腑辨证以辨舌象,并注意病程内舌象的动态变化。这种空间与时间结合的方法,可通过舌象更加全面地收集临床辨证证据,令治疗方案始终契合病机变化,十分适用于慢性疾病的诊疗思路建立,对中医防治慢性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第43卷第9期

作者:杨丛旭、王耀巍、王新慧,指导:许家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960852)



推荐阅读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撷菁

国医大师林天东谈治肺十法

国医大师邹燕勤辨治原发性膜性肾病经验

邱明义经方化裁辨治呕吐经验举隅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