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志明运用经方思路探析

学术   2024-09-21 17:00   北京  

有人认为经方是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也有人认为经方是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还有一种说法是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如《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本文中涉及到的经方是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刘志明临床诊病审慎缜密,多用经方,价廉效优,每每叹其神功。笔者初作归纳,体会如下。

经方运用原则

方证对应

方是方剂(药),证是病证。方证对应,就是以八纲为基础理论之方与证,既含方药,亦含相适应的病证,经过长期应用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辨明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表、里等的对应。中医所有的辨证方法和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极致。“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证对应也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重大贡献,医生用什么方,关键是看患者是什么证。这就需要深厚的理论底蕴、高超的辨证水平和大量的方药记忆。

刘志明诊治疾病,详察形候,综合判断,方证对应。跟师期间,他常常跟我们谈一些临证体会,如“这年(2020年)的新冠肺炎,湘潭30余例,有6例重症。我网络连线会诊,是(虽然)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但是看到舌苔厚腻,我认为是属于温病范畴,而且是湿温,都按这个证开了处方,都用了中药,效果都不错”,当年湖南省湘潭市的新冠感染者都获得痊愈,特别是危重患者服用中药后血氧浓度迅速提升,病情迅速好转。再如其治疗痹症之“足膝关节红肿疼痛较甚”者,遵《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对于仅以四肢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痹症,使用《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的甘草附子汤,每获良效。

方随法出

中医诊病必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析,然后根据证型立法,再根据立法选择方药。

刘志明运用经方始终遵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的理论指导。如《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刘志明认为医生临床诊察疾病时,首先要分析疾病的阴阳属性,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概括总结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可对应阴阳再细分为表、里、寒、热、虚、实各种证型,再对应每种证型处以相应的方药。

刘志明诊病,执简驭繁,所用方药都可溯源理法。如其治疗脾胃病,常常用“和”法。他认为,治疗胃病总的思想是护胃阴,保胃阳,使阴阳得和,通降复常,痛则不通。在这个法则的前提下遣方用药,如寒热错杂的多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虚寒胃痛多用理中汤、实热胃痛多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等。这种先确立治疗大法,然后遣方用药的方式,在临床中每每事半功倍、效如桴鼓。

方贵变通

《吕氏春秋·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刘志明熟读伤寒、金匮,观仲景方药,变化诸多,单桂枝汤一方就有各种变方,如加桂、去桂、加芍、去芍,还有加药味的桂枝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更有以桂枝汤为基础的合方(相当于联合用药),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等等,不一而足。刘志明于临床亦是尊古而不泥古,定方而不守方,如其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热错杂的痹症时,会考虑外感风寒湿邪流注肢节郁而化热而寒热并存,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运用,取方中桂枝、知母,一外一内,外散风寒湿邪,内清久郁之热,留附子以助桂枝温经散寒,去芍药、甘草,易生地、忍冬藤养阴通络,减麻黄、防风以防过伤阴血,加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全方寒热并用,共奏清热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活血补虚之效。

再如对于胸阳痹阻、胃气不和的胸痹,刘志明习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联合使用,还会根据其气血痹阻加用丹参、三七或蒲黄,心气亏虚加用黄芪、人参,老年人肾元不足,故刘志明倡导补肾治疗胸痹,常加用巴戟天、桑葚子、菟丝子等。

方药互参

《医述》中讲:“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

刘志明认为,辨证的落脚点在于用方,方是由药物组成的,组方是否合理、配伍是否得当、化裁是否相宜取决于医者是否识药。

其一要洞悉药性,对药物的了解不仅谙熟常用中药的传统功效主治,也要了解其现代药理作用。如针对慢性肾病,刘志明善用猪苓汤。他认为,猪苓汤在立法配伍上甚妙。猪苓善于利水,《长沙药解》谓:“猪苓利水,较之茯苓更捷。”泽泻一味,利而能润,《药品化义》誉之为“利水第一良药”。但是近代研究泽泻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有肾毒性,宜少量使用;猪苓则可以用得较多一些,现代医学研究猪苓还有抗肿瘤作用。

其二要把握量效关系,不同剂量的同种药物发挥的功效不同。如柴胡量大则解表,量轻则疏肝,极小剂量可升发阳气。

其三要注意炮制方法,中药使用时炮制方法不同效果不同。如大黄生用是泻药,炒炭用则止血;薏苡仁生用清热除痹、利湿排脓,炒用健脾止泻。

其四要深研配伍。刘志明认为,药物配伍得法则能够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保证临床用药高效安全。如三七配伍丹参,二者相须为用治疗胸痹心痛,活血不耗血,止血不留瘀,其通脉定痛之力倍添;蝉衣配伍大黄,升降相因、表里双解;柴胡配白芍体用兼顾、刚柔相济,等等。

经方运用习惯

面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刘志明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析,迅速遣方用药,经方信手拈来,这是他80余年临床经验的积累,也是他熟谙疾病发病特点的体现。

治疗肺系疾病,刘志明习惯选用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半夏厚朴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结合兼证,或与他方合用,或临证加减药味,观其所病随证治之。刘志明认为,肺系疾病不外乎外感与内伤,外感责之风寒暑湿燥火,内伤责之脏腑虚实,虚证多因肺脾肾不足,实证多为气机阻滞、风寒外袭、痰湿蕴结、水饮停留、热邪壅滞等。因此其治疗肺系疾病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遣方用药,常常效如桴鼓。

刘志明治疗心脑疾病常用的经方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炙甘草汤、四逆汤、肾气丸、五苓散、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等。他认为,心脑疾患的发生多见于老年人,素体阳气不足、肾元亏损是发病的根本,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故在扶助阳气的基础上,辅以活血通络、化痰开窍诸法。

治疗脾胃病证,刘志明常用的经方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吴茱萸汤、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三物汤、葛根芩连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他认为,脾胃属土,为后天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各司其职则人体安健,因此提出了“胃病宜和”的思想,旨在以和为顺,调畅气机,达到脾升胃降的目的。

治疗肾系疾病,刘志明常用的经方有猪苓汤、五苓散、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肾气丸、桂枝龙骨牡蛎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他认为,肾为水脏,主一身水液代谢,司膀胱气化,开窍于二阴,尿液的形成与排泄过程和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小便的变化,首先反映了肾的病变。唐代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进一步指出:“溲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肾系疾病多与肾气不足、精关不固、或肝气郁滞或湿热浸淫等有关。故治疗肾系疾病时虽重点在肾,但必须兼顾心肝脾肺等脏腑的关系。

不仅是肺系、心脑系统、脾胃系统、肾系疾病,刘志明在内外妇儿诸多病症中亦首选经方。如刘志明治疗皮肤瘾疹常用麻杏苡甘汤加减;治疗五官疾病慢性咽炎常常使用射干麻黄汤、厚朴半夏汤等加减;治疗气血津液疾病糖尿病常常使用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理中汤、肾气丸等;治疗神志方面疾病常用柴胡龙骨牡蛎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治疗妇科疾病常用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四逆散等加减。

医案举隅

案一

曹某,女,51岁。2020年11月19日初诊。主诉:心慌、气短3年,再发半月余。活动则感心悸,胸闷痛及背部,口干口苦,阵发寒热,汗出明显,精神欠佳,夜间口干喜饮,梦多,二便调。舌红苔少脉细弱。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室早二联率,偶发房早。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心气亏虚,胸阳不展)。

方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加味:茯苓12g,杏仁9g,甘草6g,枳壳9g,橘皮6g,瓜蒌12g,薤白9g,酸枣仁12g,太子参12g,远志5g。7剂,日1剂,水煎服。

随访:患者服药一周后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夜梦减少。自行原方服用半月余诸症减轻,复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早”。

按 该患者为51岁之女性,心肺亏虚、心阳不展故心慌、气短,活动后心悸发作,精神欠佳;心阳不足,心脉痹阻可见胸部闷痛牵及背部,阳不入阴故易汗出;心神失养则梦多;病久气机阻滞,郁而化热,伤及营阴而口干、口苦、喜饮,舌红苔少;脉细弱乃正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象。根据《金匮要略》“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故刘志明将两方合用以宽胸理气,加瓜蒌、薤白加强行气散结之功,酸枣仁宁心安神,远志豁痰利窍,太子参益气扶正。药味虽简,却配伍严谨,师古而不泥古,用经方的同时不忘四诊合参随证加减。

案二

张某,女,37岁,2020年8月5日初诊。主诉:上眼睑浮肿2月。晨起浮肿明显,余无明显不适,精神饮食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无频急。舌红苔白,脉濡数。6月检查肾功能正常。尿常规示:蛋白(±),尿胆原(±)。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平常易发荨麻疹,近4年未发。近来脸上易生痘。孕2产2,生产后月经量偏少。

辨证:膀胱气化不利,水热互结。

治法:利水清热化湿,兼以养血。

方用猪苓汤合四物汤加减:猪苓12g,茯苓12g,白术9g,石韦24g,黄芪18g,阿胶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5g,生地黄24g。7剂,日1剂,水煎服。嘱复查尿常规。

8月11日反馈:服药1剂即感觉右上眼睑浮肿明显消退,左眼睑仍有浮肿。继续服药一周,浮肿消失,余无异常不适。小便化验正常。

按 刘志明认为,治疗水肿,既要注意到水肿等全身症候的改善,又要重视反映肾脏病变的尿液的变化,在辨证施治中强调掌握清利湿热、调和阴阳、升降脾胃之原则。由于猪苓汤既可清下焦湿热,又可滋少阴之源,切合湿热伤肾的病机特点,故临床治疗肾病以其为基本方。根据证情适当配伍,灵活巧运,确能取得卓效。

本案患者年轻,起病2月,仅表现双眼目窠上浮肿,晨起为甚,余无特殊不适,小便化验微量蛋白。病情尚属轻浅,但患者长期易发荨麻疹,可见素体易因风邪袭表而致病,4年未发荨麻疹,风邪入里化热,湿热蕴结上蒸于面故脸上长痘,水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目窠上水肿。因湿热伤津兼产后血虚而月经量少。舌质红、苔白、脉濡数亦为湿热蕴结热伤阴分之象。故以猪苓汤清利湿热、育阴生津,加用四物汤补血养血。因患者无明显小便不利症状,故去泽泻、滑石,以石韦代替二者行清热利水之功,加黄芪益气固表,并助四物汤养血之效。(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赵玲瑜,湖南省湘乡市中医医院)



推荐阅读


临床疗效不理想?正确把握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才能精准处方、精准用药

论方人辨识与应用要略:从“方-体相应”角度,试论方人辨识及其应用

国医大师禤国维应用紫草治疗皮肤病经验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探析张仲景用芍药之精髓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