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经验

学术   2024-10-18 17:16   北京  

摘要: 目的:总结梅国强教授以和解枢机、清泄相火为主,治疗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 VMS) 的临证经验。根据相火妄动,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的特点,认为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的发生与女子“七七”阴气自少,枢机易滞,相火偏旺,向上冲击密切相关。相火偏旺,灼伤阴血; 枢机不利,湿( 痰) 热内生,进而加重病情发展。以和解枢机,清泄相火; 调理冲任,凉血和血; 清化湿热、分消走泄为常用治法。使用方药包括小柴胡汤、四物汤、二至丸、温胆汤、石菖蒲、远志、郁金等。

关键词: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更年期潮热;经验探析;梅国强


围绝经期血管舒缩症状(vasomotor symptoms,VMS)又称“围绝经期轰汗症”“围绝经期烘汗症”“更年期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症(menopausalsyndrome,MPS)最为常见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患者常有面部、颈部和胸部皮肤突然强烈发热,随着表皮血管舒张,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出汗,汗后或觉体温下降或无的感受。据统计,有60%~80%的更年期女性会出现此种“潮热”,其中40%的女性会因VMS严重影响到睡眠、情绪及生活质量而寻求治疗。

引起VMS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认为,本病可能是雌激素波动与各种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使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热中性带变窄而产生的结果,并受种族文化理念、婚姻质量、工作状态、体质指数差异的影响。激素替代治疗(HRT)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可缓解烘汗证,但存在着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乳腺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禁忌症,长期服药也易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卒中及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五十余载,旁通温病学说,各家经典,临证善用经方为主化裁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对VMS辨证论治具有独到的见解,临证疗效颇佳,本人有幸侍诊于旁,现将其治疗VMS的经验介绍如下。

1 VMS病机特点

#1.1

枢机不利,相火冲击,变化莫测,无时不有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起初君火、相火是被用来解释五运六气学说。后世医家根据人体脏腑层面,用其来解释人身生理之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心中之阳气为君火。而对于相火的解释,诸家见解不一,目前接受度最高的为元代朱丹溪所提“相火论”:肝肾之中,皆有一阴一阳,肾主藏精,内含天癸,如有水潭;肝为血养,内含精血,如有池泽。则相火寄于肝肾之中,如龙可入水,雷可潜泽。由于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具有脏腑表里关系,故胆、三焦、膀胱、心包络亦有相火寄之。朱丹溪著《格致余论·相火论》曰:“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说明相火妄动所导致的症状具有变化多端,无时不有的特点。梅教授常将VMS描述为“面乍赤,乍热乍汗”,“乍”即突然的意思,认为VMS发作的突然性、频繁性与相火易起、变化莫测的特点一致。

据此,梅教授认为,女子在围绝经期,具有肾气将衰、天癸渐绝、阴阳易趋失衡的生理特点,是女性衰老的自然规律,若自身调节能力可,则不表现出诸多症状或症状并不严重。若自身调节能力减弱,则见诸症,围绝经期女性肝肾精血不足,阴气自少,相火偏旺,且女性在40~50岁年龄段,常面临子女升学、老人赡养、职场晋升等诸多社会环境压力因素,影响情志,易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胆内寄相火,胆中相火不降,郁而循经向上冲击,迫津外泄,发作为VMS。

#1.2

相火偏旺,易灼伤阴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藏血,冲任二脉与血脉、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女子七七冲任虚损,肝血不足,肝气易郁,枢机不利,加重相火偏旺,则阴血更易受其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通过长期观察,梅教授指出VMS所代指的“更年期潮热”,虽带有“潮热”两字,但其临床表现及病机与肝肾阴虚潮热完全不同,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一日之间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短,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昼夜皆可见的特点,而后者发作持续时间长,多达数小时,且多见于午后,夜半可退。除此之外,部分患者乍汗后会见畏寒表现,病机也并非为肾阳虚,此乃相火暂时蛰伏缘故,若真为肾阳虚,乍热乍汗则不会反复频繁发作。故VMS属肾真阴阳不足者少见。

#1.3

相火偏旺,易夹湿(痰)热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手少阳三焦为全身津液、气机运行之通道,胆与三焦同属少阳,相火寄居于胆,经三焦宣布。一旦胆腑枢机不利,相火妄动乱窜,势必影响三焦,使其经气不利,气机郁结,则水液输布障碍,内停成湿成痰;气郁化火,火热炼液成痰,与痰湿互结,而成湿热、痰热之势。或女性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乱用补品,脾胃运化不及,脾易生湿,胃易从燥化,亦致体内痰湿、痰(湿)热较重。湿(痰)热挟相火向外蒸腾,迫津外泄,则会加重VMS。

2 VMS治疗经验

#2.1

主要治法

2.1.1 和解枢机、疏泄胆火

临床表现见面乍赤,乍热、乍汗,频繁发作,发无定时者,根据“突出主证,参以病机”,梅教授常辨证为枢机不利、胆腑郁滞、相火冲击,治以小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96条,梅教授遵《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根初遗著、经徐荣斋整理)中俞氏化裁柴胡陷胸汤规律,将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法半夏三味主药保留(常用计量均为10g),以其尚有寒热也,而减去人参、大枣、生姜、甘草之腻补使用。柴胡辛凉,升散发表,主散少阳之邪,“禀春气以生升,转旋枢机”(《本草便读》),黄芩苦寒降泄,“善入肝胆清热”(《医学衷中参西录》),法半夏辛温,降逆消痞,为治湿痰寒痰要药。此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外证得之,能和解少阳、疏泄胆火;内证得之,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从而缓解烘热汗出症状。

2.1.2 调理冲任、凉血和血

依据女子七七阴气自少,相火偏旺,阴血易受其灼害的病机特点,梅教授常在和解枢机、清泻相火的基础上佐以调理冲任、凉血和血,加用四物汤、二至丸治疗。四物汤最早出自于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原治伤科疾病属瘀血者,使用面较窄;但其脱胎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胶艾汤,后者原治冲任虚寒,血虚寒凝之胞阻症;《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一》云:“四物汤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证”,可见本方能养血、活血、凉血,乃肝经调血之专剂而调理冲任,则扩大了本方的使用范围。临床加用此方时,除有烘热汗出的表现外,其舌质必为淡红、鲜红或红绛,舌苔少、剥脱或薄白。若舌苔白厚(腻)、黄厚(腻),提示体内痰湿、湿(痰)热邪气重,则不用此方,因方中当归、川芎温燥,生地、白芍滋腻、酸敛,有加重邪气、闭门留寇之意。常用计量:生地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

二至丸源于《扶寿精方》,由女贞子、旱莲草两味药物组成,因前者在冬至后采收、后者在夏至后采收而得名。女贞子,甘苦性凉,入少阴而益阴退热,“为阴虚有火,不胜腻补之良药”(《药性切用》),能“益肝肾,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须发”(《本草备要》)。旱莲草甘寒,入肝肾经,能“入肾补阴而生长毛发,又能入血,为凉血止血之品”(《本草正义》),二药滋肝肾之阴而不腻,清肾中虚热,凉血止血,不使血受相火灼伤。常用计量:女贞子10g,旱莲草30g。

2.1.3 清化湿热、分消走泄

依据VMS易兼夹痰湿、湿(痰)热的病机特点,梅教授常在和解枢机、清泻相火的基础上佐以清热燥湿化痰、分消走泄,加用温胆汤、石菖蒲、远志、郁金治疗。其舌质常为红绛,舌苔白腻、白厚、或黄腻、黄厚、黄滑。梅教授所用温胆汤基本按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卷十之温胆汤,组成及计量如下:法夏10g,陈皮10g,茯苓30g,枳实20g,竹茹10g。方中法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茯苓健脾利湿,使湿从小便去,枳实破气化痰,《长沙药解》言其“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之效。温病学家叶天士云“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指出此方还具有分消走泄,透邪外出之效,治湿热留恋三焦气分。若湿(痰)热扰心以致睡眠不安,易醒,则法夏常加至15g化痰安神,茯苓加至50g健脾宁心安神。

石菖蒲辛香走窜、苦燥温通,归心、胃经,具有化湿醒脾,豁痰开窍,益智醒神之功,“力能通心利窍,开郁豁痰”(《药性切用》);远志苦辛温燥,归心、肾、肺经,能交通心肾,祛痰开窍益智,消肿,所谓“能通肾气上达于心,使肾中之水,上交于离,成即济之象”(《本草便读》)。二者均为苦辛温燥之品,相须为用,可增燥湿祛痰、开窍益智之力。郁金性辛行散、苦寒降泄,归肝、胆、心经,能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本草汇言》)。梅教授认为,痰湿或湿(痰)热停留气分,日久易深入血分,导致血瘀血热诸证,郁金与前二药相伍,寒温反佐,气血兼顾,能化痰湿,清血热,行气血滞,使气、血、津液通畅;三药又同归心经,能豁痰开窍清心,助心主神明之功。三药常用计量均为10g。 

#2.2

随症加减

2.2.1 心烦易怒

相火、湿热随经上扰心胸,胸膈郁热,发为心烦,常伍栀子豉汤宣发郁热,清心除烦。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方中栀子苦寒,善清心火,利三焦湿热,使湿热从小便去;淡豆豉辛凉,归肺胃经,善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常用计量:炒栀子10g,淡豆豉10g。

2.2.2 头昏头晕

头昏是指头脑昏沉、不清晰感,无自身异常运动感觉;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身体在行立坐卧或视物时易摇晃不稳,有随时跌倒的感觉。相火挟痰(湿)热上攻头面清窍,则出现头昏头晕脑鸣等症,常伍天麻、钩藤对症治疗。天麻甘平,归肝经,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头昏头晕,《本经逢原》记载“诸风掉眩,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治”。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能息风定惊,清热平肝,“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本草纲目》)。常用计量:天麻10g,钩藤30g。

2.2.3 汗出过多

轰热汗出过多,汗后浑身不畅,常伍清络饮中轻清宣透之淡竹叶、荷叶、丝瓜络,以化湿通络,助前言清热燥湿化痰药使湿热离络脉去,无力向肌表蒸腾,体现了中医象思维。伍麻黄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收敛固摄。一泄一敛,使汗止。常用计量:淡竹叶10g,荷叶10g,丝瓜络10g,麻黄根10g,浮小麦30~5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

2.2.4 失眠

围绝经期女性亦常见睡眠障碍问题,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醒。若为痰热、湿热扰胆腑,使胆失清净,影响决断及藏魂功能,见善惊恐、睡眠不安,则按前言温胆汤治疗。并伍炒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夜交藤、合欢花养血、解郁安神。常用计量:炒枣仁30~50g,柏子仁10~20g,夜交藤20g,合欢花15g。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48岁,初诊:2019年5月24日。因“烘热汗出3月余”前来就诊,刻下症:烘热汗出,每次持续10s~1min不等,一日频繁发作,汗后无畏寒。白天易疲劳、心烦,夜间睡眠不安,偶发心慌、头痛头晕,纳可,二便正常。末次月经(Lmp):2019年1月30日。舌质绛,舌苔白略厚,脉缓偶见结代。诊断:经断前后诸证(烘汗证)。

治法:和解枢机、清热化痰。方药: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5g,陈皮10g,茯苓50g,枳实20g,竹茹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当归10g,川芎10g,土鳖10g,苏木10g,旱莲草30g,女贞子10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炒枣仁50g,苦参25g,元胡15g。14剂,水煎,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2019年6月14日。烘热汗出发作次数减少,汗后觉皮肤黏腻,其余诸症明显缓解,纳可,二便正常。舌质绛,苔白略厚。按5月24日方加煅龙牡各30g,泽泻10g。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9年7月3日。烘热汗出好转,心慌、睡眠不安好转,头痛未发,纳可,二便正常。舌质绛,苔白略厚,脉数。按6月14日方加仙鹤草20g,浮小麦50g,淡竹叶10g。14剂,煎服法同前。

四诊:2019年7月19日。烘热汗出发作甚少,乳腺时有作胀,心慌好转,时有头昏。纳可,二便正常,舌质绛,苔白略厚,脉缓。按7月3日方加橘核10g。14剂,煎服法同前。

五诊:2019年8月21日。Lmp:2019年7月23日,经期伴小腹胀痛,乳房胀痛,睡眠不安好转,烘热汗出基本未发。纳可,二便调。舌质绛,舌苔白略厚,脉缓,偶见结代。7月19日方加炒川楝10g,片姜黄10g。14剂,煎服法同前。4个月后打电话随诊,烘热汗出未复发,诸证消失。

按:患者48岁,停经近4月,以烘热汗出为主症,伴心烦、睡眠障碍等不适,故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症(以血管舒缩症状为主)。烘热汗出、心烦,偶发心慌、头痛头晕,乃枢机不利,相火循经上扰所致;湿热挟胆火扰心、胆腑,心受邪扰,胆失清净,则见心烦,睡眠不安;舌质绛,舌苔白略厚,亦为湿热内蕴之佐证。治以和解枢机、清泄相火、燥湿化痰,用柴胡温胆汤加减化裁。已停经近4月,故加当归、川芎、土鳖、苏木等和血化瘀、破血通经之品以促使月经的到来。药理学研究证实,苦参苦参碱对包括乌头碱、氯化钡、冠脉结扎在内的各种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均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左旋延胡索乙素有着良好的抗持续性钝痛作用,其镇痛程度能达到典型镇痛药吗啡的40%,故另加苦参、元胡分别“打靶”控制心慌、止头痛。

二诊、三诊诸症减轻,但烘热汗出症状仍存,汗后觉皮肤有黏腻之感,湿邪黏滞,此为湿热之邪向外蒸腾而致,故分别加淡竹叶、泽泻清热利湿;加煅龙骨、煅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佐浮小麦以收敛固摄止汗;加仙鹤草补虚敛汗。

四诊、五诊烘热汗出发作甚少,几乎消失,乳腺时胀,月经期小腹痛,舌质绛、舌苔白仍略厚,说明体内相火、湿热之邪仍在,效亦守方,故在前方基础上加橘核以理气散结止乳腺胀痛;炒川楝子归肝经,能疏肝泄热,“为治疝要药”(《本草思辨录》),片姜黄辛温,能行气破血止痛、通经,二药一寒一温,行气血分滞,以止经期小腹痛。

4 小结

国外将VMS“潮热”的症状,描述为“hotflashes”,突出了“潮热”发无定时、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定数的特点。中国古代医籍对VMS尚无专篇记载,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及“汗证”范畴。《中医名词词典》《女科宝鉴·绝经前后诸证》记载,其病机多属肾阴虚阳气浮越。除此之外,王晓旭,修丽梅等提出病程日久阴损及阳,阳虚不能固摄汗液,则成肾阴阳两虚证。孟东红考虑年老肾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行致肾虚血瘀,遂从瘀论治,并结合针刺放血疗法。而梅教授据临床经验认为,女子七七阴气自少,相火偏旺,相火冲击则引发烘汗证,以和解枢机,清泄相火为主要治法。由于现代中年女性面临工作、家庭诸多压力,美食补品也较从前繁多,易致枢机不利,相火偏旺,即灼伤阴血,又使湿(痰)热内生,从而加重病情发展,故兼以调理冲任,凉血和血;清热燥湿化痰,分消走泄,临证疗效颇佳。除药物治疗外,梅教授亦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嘱其保持心态平和,转移注意力。

来源:《时珍国医国药》2023年第34卷第7期

作者:黄蓓,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胡雅君,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曾祥法,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周健华,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CFB043)



推荐阅读


全视频丨《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五期《益母春晖》:关注女性健康,呵护“花朵”盛放

妇科经典课程——龙江韩氏妇科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韩延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何嘉琳膏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举隅

山东省名中医常振森用乌梅丸治月经后期验案一则

理法方药
传播有价值的中医药资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