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团队:从老年体弱R/R DLBCL诊疗案例,解析CD20/CD3双抗临床应用

文摘   2024-12-03 20:25   吉林  


导读

每一个未知世界的开启,都有先驱者勇敢预见;每一段暗夜潜行的征程,都有点灯者无畏引路。“弥题新光——点亮R/R DLBCL诊疗新版图”系列报道重磅开启,剖析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淋巴瘤(R/R DLBCL)的诊疗痛点,深挖当前临床仍未满足的需求;结合临床研究、真实世界治疗经验等,共同绘就属于R/R DLBCL的诊治蓝图。


近年来,靶向药物等诸多新药的不断涌现和临床实践的日益积累,显著改善了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格菲妥单抗自去年上市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积累大量相关诊疗经验。今年,“弥题新光”将深度聚焦真实世界格菲妥单抗的临床应用经验,从而助力R/R DLBCL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


本期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任雨虹医生分享一例CD20/CD3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老年体弱R/R DLBCL患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探讨和点评。





真实世界病例,弥题何解



患者,女,73岁。2024-05-07因“DLBCL二线治疗后复发”入院。



合并症:

  • 心功能II-III级(NYHA分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具有心脏起搏器,心脏射频消融术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结肠息肉,心房颤动。



诊断:

  • DLBCL复发



治疗经过:


  • 一线治疗:


2022-09初始诊断为DLBCL(non-GCB型,Ann Arbor IV/A期,IPI评分3分)。


分别于2022-10-01、2022-10-29、2022-11-28予患者第1-3周期ZR2方案治疗,具体为:利妥昔单抗(600mg/d1,d8,d15,d22),泽布替尼(160mg bid),来那度胺(25mg/d1-7,d15-22),辅以保肝、护胃、抗过敏、预防血栓等对症支持。2023-01-13患者出现3级肺炎AE,支持治疗后好转。2023-02-08完善中期PET-CT:回盲部病灶较前明显缩小、糖代谢减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2023-02-09、2023-03-10起行第4-5周期ZR2方案治疗,具体为:利妥昔单抗(600mg/d1,d8,d15,d22),泽布替尼160mg bid(2月起患者自行减量为160mg qd),来那度胺胶囊(25mg/d1-7,d15-22),辅以保肝、护胃、抗过敏、预防血栓等对症支持。一线ZR2方案5周期治疗后,2024-04-07复查PET-CT,疗效评估为疾病进展(PD)


  • 二线治疗:


2023-04-12、2023-05-03、2023-05-24行第1-3周期R-miniCHOP方案治疗,具体为:利妥昔单抗(600mg/d0),环磷酰胺(0.6g/d1),多柔比星(38mg/d1),长春新碱(3mg/d1),泼尼松(60mg/d1-5),辅以预防输液反应、护胃等支持治疗。


2023-06-14复查PET-CT:与2023-4-7本院PET-CT图像比较:1.原回盲部病灶较前缩小、糖代谢减低,提示治疗有效;2.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糖代谢较前减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于2023-06-15、2023-07-17、2023-08-07起行第4-6周期R-miniCHOP方案治疗后患者疾病复发。两次肠镜活检均为息肉,但PET-CT提示:1.原回盲部病灶较前增大、糖代谢增高,新增乙状结肠局灶性糖代谢增高灶;2.原左肺上叶尖后段及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结节、纵隔腔静脉气管间淋巴结均较前增大,糖代谢增高;3.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糖代谢较前减低;原右肾结石消失;4.新增左侧第3前肋骨折可能;余与前相仿。2023-09-22行肠镜检查,(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免疫组化示:AHNAK2(-),CDX2(+),Her-2(部分+),Ki-67(部分+),MSH2(+),MSH6(+),PMS2(+),SATB2(+)。


  • 三线治疗:


分别于2024-05-07、2024-06-05、2024-07-02、2024-07-23、2024-08-13、2024-09-04、2024-09-25、2024-10-18、2024-11-11行9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C1d1,奥妥珠单抗1g;C1d8,格菲妥单抗2.5mg;C1d15,格菲妥单抗10mg;C2起,格菲妥单抗30mg;Q3W)单药治疗。

图1患者治疗经过



疗效评估:



  • 2024-07-02行CT检查,示腹部图像示胃壁生理性显像剂分布,胃壁光整、未见明显的局部增厚或形态异常;肠道内见显像剂生理性分布,肠壁走行自然,未见明显占位和和管腔狭窄;肝脏表面光整,各叶比例匀称,实质内囊性低密度灶较前相仿。2周期后CT检查,疗效评估为CR。


  • 2024-08-14行PET-CT,与2024-03-28PET-CT比较:1.回盲部肠壁增厚不明显,糖代谢较前明显减低,提示病情较前明显好转。请结合临床;2.乙状结肠息肉可能,糖代谢较前增高;3.原左肺上叶结节较前稍增大。4周期后PET-CT检查,疗效评估为CR,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良好,仅发生1-2级CRS


病例小结:

  • 老年体弱女性,回盲肠病灶,心脏合并症为主,经ZR2、R-miniCHOP二线治疗后均短暂缓解后复发, 呈难治性疾病,三线格菲妥单抗,40取得CR。

医脉通友指南读者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参与经验分享

分享“抗癌心路”,帮您发表在公众号上,抒发心情自我排解、影响并帮助更多患友;也可以随时向我们提供选题建议,或转发、点评我们的科普文章。

👉参与科普活动

群主会不定期做各种科普小活动,并有礼品赠送

👉加入疾病群

添加小助手,拉您进病种群,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可直接在疾病群向医生、营养师提问。

长按二维码

进入癌友指南俱乐部



瞻弥题觅新光,专家诊疗体会,病例全面解析









困境之弈


DLBCL多见于老年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66岁,1/3的患者诊断时年龄>75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1。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协会公布的《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2022》,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5%,预计2057年65岁以上人口达4.25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比例32.9%~37.6%2。鉴于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上海这类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显著的城市为例,年龄处于高龄阶段的患者数量正日益增多。据此估计,我国老年DLBCL患者未来占比将会逐渐增加,亟需重点关注。且老年DLBCL患者多Ann Arbor分期晚,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病理亚型多为非生发中心(non-GCB)亚型,此外“双表达”、“双打击”、“三打击”、CD5阳性和EBV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年轻患者,所以老年DLBCL患者预后较差1


大部分DLBCL患者采用R-CHOP方案可以达到完全缓解,但老年患者通常伴随着治疗有效率下降、药物不良反应增加、预后不良基因表达等不良因素,故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不可耐受标准化疗方案,且疗效较差,治疗难度较高。尤其是老年复发难治患者,预后更差,中位总生存期(mOS)约为6个月。因此,对于老年DLBCL,如何结合患者疾病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为临床的一大难点3,4。本例患者年龄>70岁,且伴随多种基础疾病,体质较弱,不符合移植的候选条件时,其治疗选择相对较为局限。同时该例患者前两线接受无化疗和免疫化疗方案后,仅获得短暂缓解,在一线治疗中甚至出现了3级肺炎不良事件,治疗较为棘手,亟需寻找新的疗效更优、安全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破局之路


近年来,以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疗法为代表的T细胞疗法在DLBCL的二线及以后治疗中越来越广泛,且有众多真实世界和临床研究成果呈现。T细胞相关免疫疗法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潜力,逐渐成为DLBCL治疗的未来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格菲妥单抗等双抗作为一种新型T细胞疗法,逐渐引起了临床的关注。


随着抗体类药物、小分子化合物等在血液肿瘤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无化疗方案成为老年体弱患者治疗探索的方向。格菲妥单抗此前已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性治疗的R/R DLBCL成人患者。一项Ⅰ/Ⅱ期剂量递增研究评估奥妥珠单抗预处理联合格菲妥单抗治疗R/R DLBCL成人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入组154例患者,其中≥65岁患者占54.5%,59.7%的患者接受过二线以上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患者CR率为39.0%,中位随访12.6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1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率分别为37.0%和50.0%;亚组分析显示,≥65岁患者获益与总体相当5


随着对DLBCL发病机制的研究深入,以及免疫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不断增加,部分患者有生存获益。尽管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层出不穷,但多数靶向药物的靶点同时广泛表达在正常体细胞上,如何使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希望随着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更有效且经济的药物将会使DLBCL患者的生存情况不断获得改善6








刘澎 教授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

  •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 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








任雨虹 医生

  • 医学博士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 主治医师
  •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骨髓瘤学组委员兼秘书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
  • 上海市健康科普专家库血液组专家
  • 主持基金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推广奖1项
  • 作为Key SubI参与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血液肿瘤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吕黎阳,李燕.浅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进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3(1):170-173.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45(4):322-329.

3.翁婉轩,高陆,任明强.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21):1119-1123.

4.Crump M, Neelapu SS, Farooq U, et al. Outcomes in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1 study. Blood. 2017 Oct 19;130(16):1800-1808.

5.DickinsonMJ, Carlo-StellaC, MorschhauserF, et al. Glofitamab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 N Engl J Med, 2022, 387(24):2220-2231.

6.吴家金, 平凌燕, 朱军, 等.  靶向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J] . 白血病·淋巴瘤, 2023, 32(3) : 143-146.


编辑:Nunu
审校:Evelyn
排版:Earth
执行:Cherry










遇到健康问题,
点这里,0元问医生!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提供专业诊疗意见,具体诊疗,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医脉通血液病患友指南
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诊治与康复护理科普,分享病友经验、探讨新药进展、提供专家指导,帮助患友少走弯路,以期延长生存、降低复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