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在卫拉特蒙古语中,禾木的意思是“河水奔涌,好像奔跑的骆驼肩膀上的肌肉”。当地图瓦语中,禾木的意思是“哈熊身上最肥美的膘油”。也有图瓦人认为“禾木”就是一层层的意思:仿佛是河水及肥油,或者山峦的样子。
禾木,从“云深不知处”的向往,到如今“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想象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的河里有鱼,草原上有牛和马,遍地都是绿草,云雾满山腰。禾木满足了这种想象。
16年中,曾在4家不同的禾木人家居住过,在禾木最早开商店的张大爷家,动手能力并不强的我超常发挥,用禄莱相机电池的保险盒修好了他家的彩电,省去了老人抱着沉重硕大的电视去县城的麻烦。在禾木老桥的哈萨克切肯家,经历着工作和摄影之间痛楚的挣扎,却在这里曾留下过最美风景的回忆。在图瓦老医生布力迪家,喝着阿妈醇厚的酸奶,听过大叔风趣又深刻的人生道理。深山中的舒开老人家里,老老少少一起玩耍的日子,依然在继续之中。
曾今波澜不惊的禾木,在这十年变化之剧烈如翻滚的禾木河洪水。当地人每年都会祭祀这里的山林、河流、牧场、草地、自然万物,如今来到禾木经营住宿、餐饮、旅游商品的店铺开了数百家。村子充斥着嘈杂的噪音。旅游开发带来了进步和发展,也带来了特权和铜臭。之前肆意开放的野花没有了,绿意融融的草地没有了,喜爱离群索居的原住民图瓦人,越搬越远。
但是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说流利的汉语,在距离禾木7公里的美丽峰自得其乐地奔跑玩耍,更大的孩子在村里上完小学后,都去了布尔津上初中。布力迪的孙子,16岁的苏力德小时候是大院子里的自行车明星,如今8月在草场像一个小伙子一样打草,9月就去上海的内高班去读书。小时候光着脚在雪地里跑来跑去的妹妹苏恩德尔,也考上了石河子的内高班,假期里早上六点就去禾木平台卖热牛奶。舒开老人的孙女苏布提为了挣学费,每天去村里给游客租马,也将马上去外地读高中。她的妹妹星星,从小在木屋后面追赶山羊,如今她和团队在禾木和布尔津都获得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代表阿勒泰去博乐市参加2017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并且个人获得跳绳获得第五名,定向越野获得第七名的成绩。舒开老人的孙子,二岁时候告别时候就会抱着妈妈腿抹眼泪的哈里木,从小在原始森林里自由自在地成长,如今依然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拍的野孩子。姐姐巴音其其格已经在深圳读了三年书,但是她离开家依然感到孤单,却不会停下旅程往回走。
作为和外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的喀纳斯地区,原始村落禾木的未来必将走向开放。铁路、机场都在想象之中,通往阿勒泰市的公路要不了多久就会通车。十多年来村子面积大了一半,新建的高档旅游度假村还在扩大面积。哈里木的爸爸告诉我,年初村里开会说,以后也许会把他们全部搬离禾木。是想恢复原始村落的原貌?还是为物流和边贸让路?不得而知。
2005年,当我出版第一本禾木画册之后,我在后序中畅想:如果等我老了,坐在木屋前,希望眼前看得到的景色,还如同现在一样。十多年过去了,十多岁的图瓦孩子说,那时候还没有出生,很喜欢那时的禾木村!
我们留给后代的,也许应该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的“禾木”,一种承载着田园梦想的世外桃源。那里的山应该很青,水应该很蓝,小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跑跳,人们还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不会为高昂的住宿、餐饮发愁,可以和当地的原住民交上朋友,可以传达善意,交换梦想,可以在远方找到诗、找到画,而不是用很短的时间将它原貌毁掉,再用很长的时间、很大的代价,去重建一个模仿原貌原生态的“禾木”。
摄影 | 张新民 编辑 | 米杜 新浪图片出品
2002年,禾木还是个不与外界通人烟的小山村,没有通电,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班车,没有一家客栈,只有二个小商店卖生活必须品。通往外界的五十公里山路只能越野车通行,村里很少有外人,每天早晨可以闻到松烟气息,看到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象。
禾木村是中国蒙古族一支——图瓦人的最大聚集地。每逢春暖花开,当地的喇嘛就会选一个最好的日子,祭祀山、河、森林及自然万物。这一天,周边白哈巴、喀纳斯村的图瓦人都会前来聚会。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聚会的内容也大多与赛马有关。
在距离禾木2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居住着当地德高望重的老猎人舒开。老人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十月革命期间,受迫害的俄裔居民到禾木避难,舒开的祖辈也跟随来到了禾木。舒开年轻时候给俄罗斯人养黑蜂,后来一直在禾木以渔猎、放牧为生。
舒开老人的孙子哈里木和孙女巴音其其格。哈里木是舒开老人唯一的男孙,从小非常受宠。在森林和禾木河边长大的他非常顽皮,因为钻到马肚子下被踢了一下,他的额头留下了一块浅浅的印记。
舒开老人有三个儿子。长期以来,他们就住这个隐居在深山里的零星木屋内。因为交通闭塞,禾木的图瓦人与原始森林和草原、河流为伴,已经生存了几百年。
情况从2005年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一年,禾木通往外界的50公里山路铺了柏油,手机信号也正式开通。到2006年旅游公司正式进驻禾木,开始收取门票和区间车票,禾木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
2008年,广东游客在舒开老人家拍婚纱照,哈里木特别兴奋。在哈里木成长的过程中,原来极少外人造访的禾木村,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还没上学的哈里木,通过看电视和动画影碟学会了汉语,最喜欢和前来探访的人们玩耍。
2008年,姐姐巴音其其格(右二)和哈里木趴在游客腿上看画册。在禾木,当地孩子很少外出。当时,姐姐巴音赛斯克在禾木村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巴音赛斯克去了去几百公里外的石河子市上初中。
短短数年间,家庭旅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夜晚到处是小型发电机的轰鸣声。2011年,禾木一家客栈正在装饰室外餐厅。对于没有开客栈的当地家庭,管委会会给每人每年一万元的旅游补贴,村委会也会征询村民,是否同意按照每年6万的租金把居民多余的院子租出经营。
旅游业的兴旺吸引了越来越多附近的村民来禾木租房开客栈里,包括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各个民族。曾经以图瓦人为主的禾木村,变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2011年,一家回族人开的家庭旅馆,旅馆的小伙子和第一次来到新疆旅行的北京游客认识后结婚,生的儿子叫“禾禾”。
2011年,舒开的大儿子用马拉来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牧民购买电器可以享受一定幅度的补贴,但是他家至今都还没有通电,所以电器需要大功率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才能使用。
2011年,哈里木上学的地方学校离他家有3公里远,平时父母骑着摩托载他去上学。在禾木,摩托车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而马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游客乘骑的工具出租,只有在那些不通道路的地方和牧业点,才会用到马。
2011年,姐姐巴音其其格(左一)趁暑假休息回到禾木。每年放假回来,她都在家帮忙挤牛奶、做家务、做野果酱,每次离开家的时候她都会很难过,她说自己还是喜欢在禾木的生活。
2013年9月,禾木的喇嘛庙修茸一新,当地又举行起庆祝活动。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聚会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聚会上,哈里木头一次接触到平板电脑,和妹妹们聚精会神地玩了起来。
到了前两年,禾木的旅游开发速度大大升级。2014年,国家投资修筑了禾木公路,单行道变为双向车道,大批游客蜂拥而至。这条50公里的进村路曾经要走2个多小时,如今仅需要不到1个小时。
2015年,禾木卫生院旁正在建造停车坪,旅游区间车随后大批进入村庄。这几年,打着各种旗号的生意人来到禾木淘金,经营住宿、餐饮、旅游商品的店铺开了数百家。
2015年,游客给舒开老人拍照。因德高望重,舒开老人被当地政府当作图瓦文化的代言人,经常参加各种旅游推介活动。老人只会说图瓦语和哈萨克语,还会几句俄语。对于普通游人,他没有话说,基本上是躲避的。不过对外人,老人也并不排斥。
2017年,哈里木和巴音其其格以及妈妈一起,看游客用无人机拍摄自己家周围的风景。如今,哈里木已经上五年级,他想去石河子市上内初班(新疆少数民族的孩子可以去内地上学,叫内初或内高班),但是父母舍不得让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而姐姐巴音赛斯克只身一人远赴深圳读内高班,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2017年,禾木等待坐区间车的游客。如今禾木桥头已经形成巨大的民宿、游乐、购物商业圈。据最新统计数据,在9月最旺季,禾木每天都有上万人来旅游。去年最高峰9月12日,来了3万多游客,去年大概有150万游客进入禾木。今年8月,喀纳斯景区连续12天单日游客突破3万人,与去年相比,上涨幅度达40%。
由旅游公司经营的高档旅游宾馆——禾木山庄投入使用。旅游开发之前,当地图瓦人收入来自草场补助和出售牛马的收入。旅游开发之后,把房子租给商家或者乡里,以及给游客租马成了当地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7年,整个喀纳斯景区预期目标是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2017年,就在舒开家附近的森林里,正在钻探温泉的施工队。据说前期勘探结果显示,地下400米有温泉,而温泉的发现,又将给舒开家带来更为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舒开家在自家开的图瓦博物馆里合影留念。之前的十几年里,哈里木都哭着嚷着不愿意穿民族服装照相,而这一次,他居然规规矩矩地穿上民族服装照合影。而巴音其其格过几天即将返回深圳上学,明年她就将参加高考,平日里她就靠微信和父母联系,而按照父母的设想,希望她走出大山,不要再回来。
更多阅读:
作者简介
张新民, 新疆出生。2004-2006年:连续获得《中国摄影》年度反转片十杰提名。2005年---2009年:出版《西北有禾木》等图书四册。2014年---2018年:为腾讯、新浪栏目提供图片专题。2017年办理离岗歇业成自由摄影师,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旅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