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啊?
一位外国博主在中国旅游时和妹妹的对话,由于语调魔性洗脑,吸引了许多网友模仿。在大家的演绎下,这句口语成了城市化、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词。
吐鲁番的葡萄
哈密的瓜
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
新疆的西瓜甜又沙!
新疆水果不仅种类丰富
在甜味上还非常独特
真的很难不City
新疆有16个5A级景区,排名全国第一。要想玩遍全新疆,一年都不够。
那时候车马很慢,风景很美
这几天,我在策划前往新疆,因为这一段时间机票价格比较合适。前一段甚至比去国外都要贵,让我耽搁了行程。
我也拿不定主意带什么走。好几个硬盘里都是装的图片,必须带走。未来的去向有没有拍照的可能,三脚架要不要带?
仔细一看,机票没有免费行李。
我想去禾木。
那一年,克拉玛依开始流行自驾车。阿勒泰地区景区内外,到处都是周末出来旅行的人们。
来往禾木是1000公里,最后的山路行驶很慢。那年夏天,我和朋友一起自驾,去了18次。
每次回来后,我都会写一篇图文发在论坛里,然后就会有下一批想要拼车去的约好车。
组队最快的一次是30分钟。5个人坐在一起的时候,还都互相不认识。
每次都是住在当地图瓦或哈萨克朋友的木屋里,吃的也是当地特色肉和奶,没有一次玩得不痛快。
之前每年的9月23日,我都在禾木拍照,我认为这天总是禾木一年中最美的一天。
2002年9月23日,一路班车、搭车,来到禾木。山路都是大石头和大坑,拉了一车面粉和白酒的东风大卡车,我的头都要撞开驾驶室的顶了。
村里没有一家营业的客栈,有二家杂货铺,就住在其中一家。货物都是以五毛为单位递进,没有二毛一毛的概念:老板蒸的牛肉包子是0.5元一个,《喀纳斯大曲》2.5元一瓶。
那时图瓦人在河谷垒木为室、渔猎放牧,过着自酿奶酒一般单纯而澄明的日子而宁愿与世隔绝。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天的每一刻,拍完所有的kodak e100vs 反转片后,我想用眼睛把所有的景色都刻在脑海里。
2003年9月23日,禾木一场大雪,跑山路的司机要涨价,本来50元一个人的车费要100元。和朋友三人选择走35公里山路出村。
2004年9月23日,禾木东哈拉。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银装素裹中,一番田园冬景的素描。尚暖的地气徐徐升腾,又返回了深秋。
我把禾木的照片给李元老师看,他说可以出版一本画册!
2005年的秋天,进入禾木村有人收门票,大家下来把路障抬走,一个人都不买帐。
2006年禾木流行如今谈的“露营经济”,徒步和露营分外红火,有人组织有人发帖,有人出书整理。
2006年9月23日。也盖买提峰。春季清凉,晨露落满双脚,夏季金黄色的花粉沾满衣衫,但我不怀疑秋天是最美的季节。
2009年9月23日。吉克普林草原,现禾木滑雪场所在地。
那是摄影师疯狂向往禾木的年代
那时候禾木只有秋季是旅游旺季。摩托车、本地居民的越野车、特权车、拖拉机还是被摄影人用来代步。毕竟只要稍微走出这个道场,游客和摄影人就可以接触到不那么虚假和商业化的东西。
一开始去禾木的时候,没有观景平台,也没有人会爬到那里去拍照。
不知道哪年开始,那里成百上千的摄影人排成长线。清晨侧逆光中,桦林前木屋星罗密布,炊烟袅袅,禾木村这一天的每张照片都美轮美奂。
现在的禾木,有了和城里一样布满店铺和餐馆的街道,和急匆匆赶着去观景台“打卡”的上班族。
没有牛、也没有马出街,没有图瓦大婶儿提着木桶走在冒着蒸气的草地上,更没有邻居家的大鹅对着水坑顾影自怜。
牛马会造粪已被牵出,开民宿的老板租了当地大婶儿家的木屋。邻家那几只大鹅,还不够游客塞牙缝呢!
如今的禾木,流行的是网红打卡、喂自古以来从来不会讨食的老鹰。上千块一天的民宿让普通人住不起了。
昨天晚上,看到喀纳斯景区酒店和民宿标准间基准价格,看到铜宿标准间要450元一天,最高的白金2080元,说实话有点吓住我了。
另一方面,赚不赚钱,和禾木原住人没太大关系;新疆本地人也游不起新疆了。
“以前没有钱的日子也过来了,村子里到处都是草;冬天除了照顾牲畜,大家都相互串门聊天,度过长达半年的冬季。但现在道路上尘土飞扬,连去上学的路上有时都要带口罩;一切都要谈钱,连自己家叔叔的儿子帮着干活也需要钱。以往图瓦人在春节的时候都会相互串门,现在只有老师或者熟悉的亲友互相转转”。
十年前,一位图瓦老师就这么说。
那时候我穿越了时光隧道,和古人用歌交流
春日绿草萌发,夏日森林中茅草细密茂盛,郊野蔓草露珠晶莹。去禾木的路上不断邂逅美景,令人一见倾心。
20多年前行走在禾木,有时会感受到有种节奏和韵律,在和我内心呼应。
从开始的欣喜,热烈地与朋友分享,到现在眼睁睁地看着禾木在开发中沉沦。
就像看着一个孩子逐渐长大,从童真变得市侩。
已不是动不动就会痛心的年龄,内心早就渐渐地麻木。毕竟从早先的一见倾心,到今天的无言以对,中间是整整22年。
最近疫情的三年里,我只在2022年夏天去了一次禾木。到处充斥着嘈杂和喧闹。十多天里,连只言片语都没写。
禾木,熟悉又陌生。直到某天早上,莫名其妙地早醒。
穿过舒开老人家的院落爬上后山,平静昏暗的森林和河谷,被一抹朝霞唤醒,渐渐云雾从河谷中呈现,缓缓地开始漂浮流动。后山映照了晨光时,眼前的河谷已经风起云涌。太阳越过高山,光芒好比音乐家的指挥棒,万物随韵奏响一曲激扬的旋律。
本想秋天一定去禾木。禾木的图瓦客栈的老板蒙克,是为数不多自己开山庄的禾木小伙子,他说可以去住他家的阁楼上,免费。
但是还未出行,全疆的公共交通都停运了,没了班车,也没了火车。
现在还想去禾木
一位语言家说,每个词都曾经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比喻或者一个象征。
“hom”这个词在不同部落、不同语言、不同人们的解释里,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似乎都包含着一个朴素的愿望:一路艰辛跋涉的图瓦部落,也许早已厌倦了不停息的征战和奔波。当到了这个肥沃而美丽的河谷,自然会用最诚意的膜拜,来祈求慷慨的山神、水神、树神,保佑他们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
没有游人的禾木并不孤单。在哈萨克语里,美丽峰叫“苏鲁乔克”,一侧是树木、一侧是青草的样子,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小姑娘。漫山遍野白桦树的眼睛,还会静静地望着美丽峰。
他们在漫长冬季里的沉默,在春夏雨雪中承受润泽,肆意奔放的绚丽,又在深秋的寒风和霜露中,走向下一个轮回。
“当你找到她,别让她再离开你”。
此前,我希望多年以后,可以坐在木屋前,安静地看着眼前的风景。
可惜,禾木,早已放不下一张能静静坐看风景的椅子。
图瓦人几乎都已经离开了禾木原先的木屋。要么去了城里,要么去了更偏远僻静的夏牧场。禾木已经很难安放渴望寂静的灵魂。
一位新疆网友真诚建议,新疆最好夏天来至少能省住宿费,原话是:“如果你是1万预算,我建议你夏天来,因为起码可以在公园长椅凑合几晚。”
比起贵,更糟心的是有钱花不出去。新疆自驾游很多,“说走就走”的玩法,在新疆可能寸步难行。在新疆的旺季,临时停留是订不上房的。自驾游攻略中最省心省钱的住宿方式有三个:带睡袋、扎帐篷、睡车上。
紧接着,竟然后院起火,很多新疆IP的本地人都开始吐槽新疆物价贵,还晒出了饭店和酒店的物价,以及天价停车费的截图,甚至让新疆文旅一度关闭了评论区。
“住加勒比酒店,吃索马里拌面”
“缅北停车位,一天一百不算贵”
刚看到公众号“水之谷雨花石”上的一段话:
”这是第二次来禾木,上一次来已经是十六年前。当年拖着徒步30公里后的残腿,勉强登上观景台,虽然没有看到云雾缭绕于村落上空,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的景象也是美不胜收。
今天的禾木村,阳光已铺洒到四周的雪峰上,云雾在额尔齐斯河下游像上班打卡一样升起,但态度慵懒,没有一缕飘到禾木上方便四散开来。炊烟则和云雾类似,几乎看不到了。禾木村已经不是图瓦族自己居住之地,而是精致设计的旅游场所。
和来自河北的民宿老板聊天,得知这边的木屋很多是像他们一样租下地皮,自己建造。差不多每个房间的租金一年3万多。“算下来你们每个房间很赚钱啊”,“别提了,我们是2020年建的木屋,疫情刚来,我们熬了几年,要是2022年那年冬天还不开放,我们真熬不住了,那时候很多老板弃屋而走”。
禾木现在旅游季节很长,夏秋冬游客都很多。尤其是冬季的开发推广都很好。阿勒泰地区文旅推广做得很成功,也很负责。去年禾木暴雪封路,旅客后来的住宿费都是阿勒泰政府负责。民宿的老板也很满意,经营也放心。“不过,他们管得也很严,卫生、价格、安防,经常访查评估,直接在村里各大屏幕上红黑板公布”。
游客的典型人群,据不完全观察,是50岁左右的东北人,55岁左右的上海人,60岁左右的广东人。而且,基本是女性朋友居多,总体上男女比例1:4吧。女儿给我她的观察总结:通常是四个女士在摆姿势,一位男士在给她们拍照。
但是,今天的禾木早已不是原来的禾木,肯定,也不会是未来的禾木!“
新疆没有做好准备
没有一个旅行爱好者可以拒绝新疆。从烤羊肉串到水果的各种标签,让新疆旅游全网通杀、男女老少通吃。
但到了新疆之后,他们用亲身经历证明,这一路上,实在有太多波折正在等待着尚未出发的旅人们。
快速承担过量的游客需求,本就要在成为网红景点前就做好准备。
也许,新疆地域如此广大,景点那么多且分散,当然面临的问题和难度更大。
也许是新疆还没有准备好,就给city了?
后记
本是为了记录惊喜,现在更像是怀旧的日记、逝去风景的纪念...
张新民, 在新疆出生,在新疆拍摄20余年。2004-2006年:连续获得《中国摄影》年度反转片十杰提名。2005年---2009年:出版新疆图书四册。2014年---2018年:为腾讯、新浪栏目提供图片专题。2017年办理离岗歇业成自由摄影师,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旅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