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喀什噶尔|lost in kashgar

文摘   2024-06-29 13:36   新疆  

从乌鲁木齐起飞时,明月高悬,云雾浮动飘逸,屹然不动的是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跨越了天山,曾用眉目流转、百种风情使我神魂颠倒的喀什噶尔,似乎已经入睡,不平静的是我渴望的心情。

在喀什市区游逛,甚至不需要地图。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右走可到中西亚大巴扎、高台民居,西边是商业步行街和邮局附近的手工业作坊,北边是艾提尕清真寺和附近的巴扎。处处是让人惊奇的异域风情,让人叹服的民俗风貌。没有人能一眼看透喀什,但在第一眼都会爱上她。没有人能久久凝视她而不为之醉倒。在这里沟通和交流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用眼睛和微笑。

而在短时间内喀什最让人迷醉的,一个是神秘深邃的老城巷道的代表:高台民居。另一个则是城内遍布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巷道。

、高台民居----古西域特色的传统街区

清晨走进吐曼路的老城区,里面漂浮的是细微的尘香,有点皮子和香料的味道。曲折、神秘的巷道,串起一间间土舍、一扇扇木门。如果把它比做一本书,只能是《一千零一夜》了。时间似乎在曲折的巷道里突然迷失,任凭你的猜测和想象力在蜿蜒的小道中冲撞飞舞。脚步恣意游荡在布满小门的巷道,最终就像品尝完了一份独特的视觉大宴,不单单是满足了眼球和好奇心,无形中也似乎成了饱学的圣人。

其实看看地砖就可以从迷宫里出去:新铺的6楞黄面砖是可以通向外面的,而方形的旧砖则是通到各家院内。

恰萨阔孜其亚贝希巷,维语的意思是高崖上的土陶1000多年前,维吾尔人来到这处黄土高崖定居,500年前,一场洪水把高崖冲断,南坡就是现在的恰萨阔孜其亚贝希巷,新名为高台民居,北坡是现在的喀什老城。

传统手工土陶(恰萨阔孜其亚贝希巷531350号)

高崖南坡的土可以制陶。

在祖农阿西木家450年历史的老屋院中,摆放着满院的陶器,依明尼汗大妈的孙子在院子木床上,一会看着旁边羊圈里的小羊,一会往山崖下闹市中的街道和东湖方向看一眼。老太太15岁就嫁给了阿西木,一直在这院里施釉绘彩。她有12个孩子,2个重孙都会打酱油了。在今年喀交会开幕的当天,她的陶艺表演得到了全疆妇女巧手大赛的一等奖。如今她依然自在地给土陶上色,女儿和小孙子一起帮忙。民居中另外一家做实用的器皿的作坊,是吾曼伊力家,在小巷的350号,也是神农阿西木的亲戚,只是他使用的是电动的转盘,显得更加现代了点。

而在距喀什65公里的英吉沙县的芒辛乡艾力家,也可以独自制作土陶,还能自制釉色。如果说南疆土陶的传统家族手艺还在继承的,也没有几家了。

几百年前,饭碗、水桶、烛台都是土陶烧制的。而如今,这些脆弱易碎的普通家什被看作是一件件艺术品。土陶质朴中带着雅致,其中蕴藏的含义不是焦躁不安的现代人赋予得了的。也许仅仅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这门手艺难免浮浅,土陶的脆弱与骄傲,粗糙与细腻,似乎也融进了这个栖居在山崖上的民族的一些特质。 

吐尔逊.祖农细心地把墙上的陶器拿出来,摆放在木架上,而他的儿子则学着父亲空转着木质轴盘。祖阿西木去世后,只有大儿子吐尔逊.祖农继承了烧制土陶的手艺,成了唯一的传人。由于购买使用者的减少,除了一些游客购买留念外,这些土陶几乎没有什么市场了。喀什市政府把他们家的手工陶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来保护和宣传后,这个家产的陶碗至今还摆放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橱柜里的家族的后代,也有了继承这70多年祖业的信心。

手工刺绣、手工织绸(恰萨阔孜其亚贝希巷159151349136138号) 

从大街进入古巷,早起去城里工作及做生意的人们匆匆而过,除了在清扫着小巷的妇女和安坐的老人,顽皮的孩子,就是照顾生意的这些手工制品之家的艺人。

麦力叶木克尼把地毯铺在门口,一边照顾着捣乱的小弟弟,一边不时晃动着吊窗里的婴儿。她更多的时间是借着顶棚上的光线忙着手中的刺绣活儿。巷内的作坊很少有象她们家这么窄小,要在门口忙碌的。老城区人口增长过快,已经不堪重负,于是,居民见缝插针建房、楼上楼搭建生房一窝蜂似地出现了,象手工编制艾德莱丝绸和地毯的木制大机器,已经不能在家里有一席之地,大多挤在角落难得一用,最多在游客需要参观的时候摆弄一下。销路比较好的是用孔雀羽毛扎的手扇,和用木棒穿一块可以转动的花布来扇风的扇子——一人扇风,大家乘凉。

国内学者称,喀什历史街区是我国目前惟一一处保存下来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他们把喀什老城的小巷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并称为最典型、最具民族文化气息的中国人居环境。但相比之下,这些民居的古朴与明快,和边陲特有的生活气息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维吾尔工艺美术文物展览室  (恰萨阔孜其亚贝希巷99号)

艾尼家的展览室的招牌已经如同他收藏的众多古董一样,显得陈旧和年代久远。走进院落,仿佛到了北京潘家园的旧货市场。在院子的一面墙当中挂着1956年舒附县的手工绘制的地图,木架上摆放着各种维吾尔族往昔岁月的木制、铜制的生活、生产用具。从纺线用的纺车到木头制成的锁具,可谓琳琅满目。唯一点亮这些陈旧家什的,是那些院落中开放着的鲜红的玫瑰。

艾尼在和朋友谈着收购旧货的生意,漂亮的小女儿阿依卡麦尔成了专业的解说。从500多年的古兰经、解放前的契约,到清朝裹脚女人穿的三寸金莲、龙袍、吐鲁番王府的官服、用皮子做的衣服和鞋子,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服装,以及早年织就的花布,织布时用墨水印花的模子、林林总总的古老钱币、600多年的土陶、400多年的手摇缝纫机,藏品共5万余件,是艾尼11岁开始收藏的,到现在已经29年了。

艾尼用棍子敲击那些牛皮水壶让我听声音,100多年历史的和400500多年历史的皮壶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后者显得清脆而响亮。屋子当中还有一个巨大的盘卷的羊角,据说是由于过于庞大而导致公羊不能碰到草而活活饿死的。他的镇店之宝,是一块洁白的羊头化石。艾尼拥有的这些藏品,已经可以较全面、完整的再现出这个昔日的丝绸古道重镇里鲜明伊斯兰风格的生活、文化遗迹。在我随后去的喀什噶尔民俗馆中的藏品数量,远远低于艾尼自己所拥有的。

伊斯兰风格家庭建筑(恰萨阔孜其亚贝希巷198150号)

不是门旁的家庭建筑的招牌,而是卡斯木江家飘香的饭菜让我推开了他家的木门。院子中是伸畅着枝叶的无花果,玫瑰花,以及各色色彩鲜艳的盆花。一边的铁炉咕咚咕咚烧着奶茶。木制的楼梯连接着砖木结构的楼房,左边的长廊下的土炕,铺着地毯,摆着桌子,一家3代在围着吃早饭。儿媳在院子的厨房忙碌,等她坐上来一起吃饭的时候,她说这还不算忙,平时每天来100多人参观这里,人累的连话都不乐意说了。旅游公司作为补偿每年付给这些挂牌的家庭300元辛苦费。这时不断有导游带领游客进来参观这里的建筑,他们看见我盘腿坐着和主人家人一同用餐,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其实这样的家庭也提供餐饮服务,部分还可以组织小型自然风貌的便装歌舞表演。这些不包含在门票价格内的项目,具体价格游客可以协商。

小女儿热孜万古丽刚从喀什师范学院体育系排球专业毕业,在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建筑里往往住的是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清代诗人萧雄诗文《屋宇》中却叫满地铺成锦,相率家人一室栖,正是这样的情形描述。城外楼价的上涨,也是老城内几代同堂、楼房密集的一个原因。

如果仅从门口深长的走廊看150号的阿曼古拉.阿吉家,谁也想不到里面的建筑会有七层之多。整个楼层包括了储藏、卧室、厨房、起居、乘凉、餐厅等功用房。客厅就有民族特色的和现代化了的各一个。这样的大房子一般也都有个与众不同的大门,采光和朝向也都比较好。女主人骄傲的说她们家花了20万装修的费用。而一般的小户人家家是没有那么多钱来装修的,在这些老房子里60%的是政府补贴的低保户,20412岁的小女孩夏米西克麦尔,最大的心愿是去北京读少数民族高中班,她的功课也是班里拔尖的,可是她们家也是低保户之一。

高台民居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活的民俗博物馆,一共有40多条小巷,17条能通向外界的活胡同。占地86亩,一共有640户,4000多的住户全是维吾尔族人。巷道今年7月的新铺了地砖,设置了下水道。而人口众多的恰萨巷,则占地面积更为惊人。如果想走遍老城,细究其中神奇,怕是几天也难解其中奥秘。不久在入口处将修建停车场和民俗博物馆,以及手工制作演示区和手工艺品经营区,以方便游客。

旅游小贴士:

从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的吐曼路的主入口进入高台民居,门票30元,包含导游的费用。还有20个保安负责那里的闲杂事务。为了让游客更快的熟悉民居的地形,这里设计了呈字型的2条旅游线路,类似以上挂牌的家庭都可以随便进去参观,电子导向系统也即将启用。高台民居的旅游基本上分为民俗民居、手工制作两部分。比如龙须酥制作,就在每周四、五进行,打馕的作坊每天都工作,以便周日在附近的东巴扎(集市)出售。在象艾德莱丝稠手工和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家庭里,游客还可以请女主人示范操作织绸工艺。

二、手工艺街区----古老作坊,风情荟萃

喀什之所以是新疆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因为喀什有众多的能工巧匠和那些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工艺品。在手工作坊里,既能观赏到他们精湛的手工技艺,也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各种纪念品。距喀什65公里的英吉沙县,则以小刀和土陶制作、达瓦孜高空行走而闻名。当我在这里观看小刀制作时候,也忍不住订下了一把刻我名字的小刀留作纪念。而一般的游客可能就没有这个福分了,好在在喀什也能买到很正宗的英吉沙小刀。

民族特色一条街和金银首饰一条街  

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金银首饰一条街远远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喀什就有专业的金匠,专门制作和加工黄金和白银首饰。维吾尔族姑娘们喜欢戴用黄金做的装饰品,每逢节假日和喜庆日子,她们都要戴上做工精美、金光闪烁的金镯子、金戒指等装饰品,穿上花枝招展的衣裙,尽情炫耀自己艳丽的青春和妖娆的身姿。

大寺附近的艾提尕尔巴扎(维吾尔语集市的意思),旅游纪念品异常丰富。游人把这条大街当作购物的首选地,慕名而来的中外客人大都会在此疯狂购物。而最大的东巴扎,在周日则有成千上万人赶集,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当我最近再次一路沿国道314线赶完沿线的7个巴扎后,再看这里的周日巴扎,也不得不惊叹这里的商贩之多,物品之丰富。

清真寺的对面喀什噶尔民俗馆,有大量图片和实物,从民居建筑、婚丧礼俗、劳动生活、民间工艺、民族歌舞等方面集中展示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塔吉克两个主要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汉语带有浓厚特色的维族导游详细地给我一人介绍图片和藏品。无论在高台民居,还是在这里,就是游客只是一个人,导游也都会非常耐心、详细的带领你参观和解说,让我感觉十分受用。只是喀什的大部分维吾尔族不像北疆的那样能说流利的汉语,而是大部分汉族能说一口流利的维语。

看了馆内民族艺人的制陶、纺织、织毯演示,我发现一群姑娘正在练习麦西来甫”---一种热情奔放、原汁原味的传统维吾尔族歌舞。导游说只要有游客邀请,这些歌舞就随时表演。虽然她一再怂恿,我还是因不习惯一群美女为我一个人表演而作罢。

铜器和乐器一条街 

从邮电局附近走进库木代尔瓦扎路,几百米长的街道两旁,汇集了众多的铜器、乐器作坊和摊点。店面并没有大门,阳光照着门口的成排铜器,然后逐渐传递到室内所有昏暗的角落,中间的柜台也堆满了饰物和小用具,使进来的人仿佛感到自己就是进入了装满财宝山洞的阿里巴巴。

阳光下圆润饱满的超大铜壶,被主人别有用心地摆放在店门口成了招牌。流畅飘逸的线条,精美细致的花纹,于阳光相遇的那一刻,光芒闪烁,而其中的技术和手法,代代相传,属于各个家族,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乐器街上的店铺大多是平房,临街是店面,其后为作坊。桌面上搁置各式的小件工具和用料,通常在乐器上漆绘图案、镶嵌饰物及装弦调音工序在这里完成。有的还有小比例的模型,以及供游客挑选成品的展厅。弹拨乐器热瓦甫、都塔尔、弹拨尔、卡龙琴等整齐的悬挂在四周。而在距喀什15公里的疏附县吾库萨克乡,成排的乐器制作坊和展览室,可以更为详尽的了解到手工制作民族乐器的过程。这里也被称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古代喀什为疏勒国故地,公元前二世纪就已经产生《疏勒乐》并由西域传入了中原。隋大业年间被列为宫廷九部乐之一。一个有着如此众多的会让木头唱歌的人乐器工匠的民族,又怎能不给喀什这个使人爱恋的城市带来独特的节奏、动人的旋律呢?

铁器和木器一条街 

阿热亚路的依力克其巷,飞溅的钢花和焊条里工匠专注的神情,不经意走过的拉着长长木头的毛驴车,蒙面走过的妇女,都仿佛是电影中不断变换的情节,永不重复,重复只是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匠人。

喀赞其亚贝希五巷铁匠铺三兄弟,门口的老三忧郁地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二位兄弟则是正把从火红的炉膛中钳出的铁棒,趁热用力地敲打。随后几年里新拍的照片也被发在网络上进行了比较:不同的是哥仨的服饰,而永远没变的是他们各自的神情,和铁匠铺的外观。甚至火钳放置的位子。三人每天勤劳的在路口干着自己的工作,每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过,但与他们熊熊的炉火无关,于他们敲打成型的铁器无关,与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赖以生存这门手艺无关。

喀什的手工业艺术品,虽然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文化价值,但依靠辈辈相传的延续传统,并不能摆脱市场需求的萎缩和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好在经过专家和学者的抢救,一些工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有些工艺也已经有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实习基地,更多的是有了专门为游客演示制作过程和出售成品的场所。不但能提高艺人们的收入,又能更好的保留发扬、宣传介绍这些手艺,也算一个很好的办法吧。

旅游小贴士:

喀什老城的恰萨巷与工艺街融通为一体,恰萨巷巷子幽深,小道曲折。见游客到来,孩子们会哈罗哈罗地主动招呼,或热情地介绍她的同学和朋友,拿出自己的影集或者给游客写下自己的地址。如果给他们拍了照片,请保留下地址和相关信息,以便回去以后把照片给孩子们寄来。

作家张承志10余年不倦地书写喀什,最后坦言:“……即使我满怀真挚,喀什噶尔也是难以描述的。

在喀什反复逗留,却越来越觉得它的博大和深厚,不是用文字和照片就可以来概括的。也许这里的居民早以知晓这一点,所以才会在他们的歌唱声中、舞蹈中、建筑和手工艺品里窥见这个民族的热情和狂放,细腻及聪慧。

在一天清晨的雨后,我爬上高楼的顶层,看到密密麻麻的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组成的老城,周围已经是高楼林立,一片车水马龙景象。老城内突然传出了高亢悠长的祈祷颂经声,混合着时时起飞的鸽群带起的嘹亮鸽哨,穿透了一切噪音,回荡在那古朴粗犷、层层叠叠的老城上空。骤雨初停,远山正风起云涌、光影流动,似乎在和这声音遥遥呼应。也许正是这丝绸古道一脉相承的灵通和互动,给喀什噶尔输送着营养,赋予了这个神奇的地方旺盛的生命和永久的魅力?

喀什旅行资讯

到达喀什3种途径:

航空:

 从乌鲁木齐飞往喀什的班机每天从早8点到晚23点期间有6-9班,全价1230元。旅游淡季的时候有3-5折的优惠。喀什机场位于喀什市北,距离市中心约10千米处;游客可乘机场班车、2路公交车或出租车往返于机场与市区之间,机场班车10/人。喀什的机场也有接人大巴,5元可至市区任何地方。

火车:

乘坐从乌鲁木齐开往喀什的空调快速火车N94612:50出发,历时23个小时,第二天1151分到达。全程1588公里。硬座191元,硬卧335元。喀什市到的火车N947中午14.07分出发,市区到火车站出租车13元左右。

陆路:

新疆各地有开往喀什的卧铺班车。乌鲁木齐到喀什班车票价200元左右。历时22-24小时。

喀什市内交通信息:

喀什市区出租车起步价5元,超出3公里1.2/公里。公交车也很方便。20路车依次可到人民广场、高台民居、东门巴扎、香妃墓。2路车可达艾提尕尔清真寺。自己准备或者拿上旅馆有写着维语和汉语的地址条,可以更好的沟通。

喀什市住宿信息:

色满路上可选择其尼瓦克宾馆(电话:2827588)、色满宾馆(电话:2552129)、塔西南帮臣酒店。(电话:2582777)温州大厦(电话:2808888)离手工艺一条街比较近,也是比较好的选择。普通标间120-150/人。按旅游大淡旺不等。

其尼瓦克宾馆静园、色满宾馆都有一对汉族兄妹开的约翰咖啡,汇聚了许多游客在此休息、用餐、交流拼车信息。喀什晚上在克孜勒都维路上有夜市,还有自助游背包客喜欢聚会的昆仑驿站咖啡屋,在喀什市帕合塔巴扎南路51号。

治安状况:

喀什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人口中维族占95%,汉族在这里是绝对的少数民族。在旅游中应该了解一些他们的风俗习惯,最好能学会几句打招呼的维语,可以在交流和沟通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最好是邀请当地的或者新疆的朋友一同游玩走访。

喀什的4个传统景点:

艾提噶尕尔清真寺(市中心广场)中国最大的、新疆最有代表性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源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有走到喀什,何必再去麦加的说法,讲的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地位,老城区以艾提尕清真寺为中心向外放射式延伸。

香妃墓(城东北5公里浩罕村  市郊的香妃墓可乘20路公交车,也可乘出租车,车资大约10元)香妃墓又名阿帕霍加墓相传墓中有个名叫希帕尔罕的女子,曾被纳为乾隆皇帝的妃子,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颇受乾隆皇帝的宠爱,死后葬于故里此墓中……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  疏勒县乌帕尔乡)维吾尔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喀什市体育路十二小学院内)维吾尔族诗人《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这两个陵墓都是伊斯兰建筑的典范。

喀什风味小吃及特产

喀什的旅游季节因放在瓜果成熟后的910月,避开黄金周的时间段里,能有个周日最好,可以赶上东巴扎的盛况。喀什水果特产丰富,无花果、沙棘、阿月浑子、伽师瓜、巴旦木、梨、杏、葡萄、蟠桃、桑椹、石榴、核桃。8月到10月气候温和,瓜果成熟,一定会让你胃口大开的。民族特色食品有烤全羊、烤羊肉串、清炖羊肉、馕坑烤肉、烤包子、抓饭、拉面、油塔子、馕、馓子、曲曲、烤鱼、烩菜、灌面肺和灌米肠。对于不习惯民族饮食的游客,或正好赶上伊斯兰教教徒封斋期间的游客,可以选择在市区的汉族餐厅吃川菜、湘菜等。

喀什旅游购物特色  

地毯、花帽、土陶、首饰、英吉沙小刀、艾德莱斯绸、木模彩色印花布及各种民族乐器。

后记

第一次给杂志供稿,是在2006年。和上海的《旅行者》的编辑聊得投机,写得也放松,之后这个每期都是国外游专题的杂志,用20页的篇幅刊登了图文《禾木探幽》,后来又被评为好稿,让我很开心。

之后,编辑让我想想还有什么好地方值得写?那肯定就是喀什了!虽然很快就完成了写作和选片,但是相对于上篇,总觉得还需要更多的细节补充。

其实这种态度不一定会让文笔生花。对于旅行文字来说,越是放松反而写得会有趣耐读。

总之,在初稿完成之后,为追求完美,我前后又去了喀什4次。之前去南疆,都是和朋友自驾车,这四次为了赶时间,都是坐飞机去的。不过又一次回程没有坐飞机,只剩2天就要上班, 赶到库车一路找车,最后搭车从天山公路赶回来了。

最终的稿件和之前的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读起来并不精彩,但至少是更详尽了。特别是高台民居,那几次算是把角角落落也走了个遍。

标题是“ 漫游喀什噶尔”,但是现在想想,“lost”更能体现出我当时在古城里的状态。

但是这毕竟是2006年时的经历,如果您按照文中所提线索去游走,也许会真正滴体会到“lost”。

张新民, 新疆出2004-2006年:连续获得《中国摄影》年度反片十杰提名。2005年---2009年:出版《西北有禾木》等图书四册。2014年---2018年:为腾讯、新浪栏目提供图片专题。2017年办理离岗歇业成自由摄影师,在亚洲和非洲地区旅行拍摄。

六斤江湖
自由摄影师张新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