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诊,是通过手指的按压切循,发现指下存在的异常结构(即“应结”),以及患者出现的压痛现象,来判断病变反应的确切部位及性质。方便起见,这里还是把压痛部位也纳入到广义的“应结”中。不得不说,对应结现象的重视和研究不足,是现代针灸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一本入门级小书,无疾这里能做的,只是将个人临证所见做些整理。以下仅将无疾指下所及的应结,据其性状,大体区分为6种:结节、条索、僵硬、柔弱、凹陷和压痛,依次介绍如下。
结节,是最常见的应结形态,尤其多见在四肢内侧。从大小形态上看,结节可以从1mm×1mm左右的细碎小结节,至6cm×1cm左右的条状大结节。从质地上看,结节可以柔软如棉,也可以坚硬似骨。从分布上看,结节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呈片状在大范围内存在。从深浅位置上看,结节可以浅在皮下,也可以深至骨旁。鉴于身体各部出现结节的具体情况,在《取穴》章还会详讲,这里重点介绍结节的形状,以及判断结节属性的方法。
本质上,结节作为有形的异常结构,由气血异常凝聚而成。气血聚集的方式不同,其性质自然也有区别。主要由气滞而成的结,或可称为“气结”,从质地上最是柔软,按之如膨大气球,常见于足太阴经小腿段。“湿结”由湿气聚集而成,质地较气结稍硬,按之如软面团。二者相比,气结近乎无形,湿结有形,但其二者边界都不太清晰。湿结常见的部位是膝关节内侧,以及足太阴经小腿上段,严重时可波及足阳明经小腿段。
“痰结”,质地较湿结硬,按如硅胶,有黏腻感,边界较清晰,常见于足太阴经小腿段。“瘀结”,因气血瘀滞而成,外形多呈球状,质地坚硬,按之如豆,易滑动,常成片存在于上肢内侧,下肢后方(无疾按:各种结中,瘀结的提法较勉强;经历有限,学识有限,姑且如此)。
此外,因寒所致的气血凝集,较之通常的气血津液停聚在程度上更甚,其形成的“寒结”,在所有结节中质地最坚硬。无疾目前遇到的最硬的应结,即是在足太阴经地机穴附近一个六七厘米长,一厘米粗的大寒结,按之坚硬如骨,附着在小腿胫骨上,第一印象是,胫骨在这里向外多长出一块骨头。该患者喜食生冷数十年,冬日亦然。
条索,也是常见的应结形态。细小者如笔芯,粗大者如筷子。常见于两骨之间,如手背四五掌骨之间、足大趾二趾之间,以及关节附近肌肉丰厚处,如手太阴经肘横纹附近、足阳明、足少阳经膝下处。条索同样因气血郁滞而成,本质上可以视为结节的一种特殊形态。
僵硬,是以肌肉呈团块状僵硬为特征的应结形态。僵硬主要见于颈肩腰背部、腹部,以及足阳明经小腿段。其他如足少阳经大腿段,也可出现。僵硬的发生,首先要考虑精神因素的作用。如人在紧张时,肩部会自然耸起。状态一旦持续,整个项背部,尤其是肩井处,很容易出现因肌肉长期收缩引发的僵硬。严重者,可在肩井穴附近触及鸡蛋大小的僵硬肌肉团。《素问·金匮真言论》以肝之俞在颈项,其理或在于此。
其次,需要考虑过劳的因素。现代人的工作环境,多以长期伏案为主,项背部和腰背部的过劳很常见。肌肉一旦长期紧张,气血运行难得顺畅,很容易出现僵硬。再次,体内脏腑病变时,可以引起相应体表部位的肌肉僵硬。如脾胃长期受寒,可以出现上腹部、背部中段,以及足阳明经小腿段的肌肉僵硬。有些严重气滞的患者,甚至可以见到背上因僵硬而隆起的团块。
柔弱,与上面三者不同,并非因气血郁滞而成,而是体内脏腑气血不充的反映。按之柔弱无力,如绒毛棉絮。柔弱,周身均可出现,四肢部多见。从经脉角度,柔弱常见于足太阴、少阴和阳明经的小腿段,以及足太阴经足段太白-公孙附近。
凹陷,有两种形式。一是可见的体表异常凹陷,主要见于足少阴经太溪穴处,表示体内精气不足。另一种是不可见但触之可及的凹陷,常见于足太阴经三阴交穴附近。凹陷和柔弱,按无疾临床观察,远不及结节、僵硬多见。纵见柔弱凹陷处,其间仍可能发现结节条索等异常结构。
压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针灸临床现象。首先,上面提到的各种应结出现时,往往同时伴随压痛。此外,在没有其他应结发生时,压痛也可以单独出现。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种临床现象,无疾对压痛的解释是:身体呼救信号。诊察方式的按压,可以视作一种外敌对局部的试探性入侵行为。如果局部气血充盈,运行顺畅,面对外界风吹草动,镇定坦荡,外敌根本无处落脚,便不会出现异常反应。相反的,如果局部气血本已不通,面对外界虚张声势,貌似大兵压境,顿时慌作一团,紧急求救,出现疼痛。
我们知道,人体上下内外之间,以感应的方式存在相对特定的联系。脏器深在体内,难以触及。但与之相应的体表部位,施行按诊非常方便。所以,体表压痛现象能反映体内相应脏器出现的异常。所谓“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
压痛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且能较好地反映体内脏器的状况,但与其他应结相比,压痛作为诊察方法也存在明显弊端。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和耐受力各有不同。有些人轻轻一碰即呼痛,有些虽有明显应结,按之仍浑然不觉。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让压痛的可靠程度打了不少折扣。所以,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针灸医生的着力点,会更多集中在依赖指下触觉的应结,而不是依赖患者描述的压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