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学中药?

健康   健康   2024-07-09 08:35   北京  

提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200年前的中国,没有受过现代科学的影响。你看到一株植物,会如何认识它的治疗作用?


实际上,西学东渐之前,中药药性的研究途径,不外乎三个方面:性状观察、临床观察,以及个人体悟。其中,前两者提供客观线索,后者负责经验总结,乃至理论提升。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一条。


总体来看,形状观察不外乎生长时间(天),生长环境(地),以及花叶根茎种子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质地等(自身),三个方面。天时方面,比如一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讲的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时间段里的药性差别。三月,植物内部蓄积的勃勃生机,趁着春天的气息,发奋向上,所以有显著的升发之性。到了六月,植物已经从当初的少年,长到壮年,渐有衰败之气,曾经升发的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植物的生长环境,内容更要丰富得多。比如长在坡还是坡?是喜水还是喜旱?喜寒还是喜暖?举一对例子,附子和人参。从药物作用来看,附子大辛热,最能散寒;人参大补元气。二者可以合用作参附汤,有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看,不会对两药的性情,产生如何深刻的认识。但加上生长环境的考量,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附子长在四川,喜温喜润喜阴凉;人参长在东北,喜欢冰天雪地的严寒。世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下,附子和人参的性情,简直有天壤之别。


单从环境优劣考虑的话,附子的条件无疑要优渥得多,要水有水,要热有热。这样的环境下,附子的性情会明显燥烈许多。怎样都能活,干嘛不好好做自我?与这种火辣性格相应的,就是会选择偏阴凉的环境,让自己多点机会冷静冷静。相比之下,人参就惨得多了。天寒地冻,恣意妄为,简直就是作死。千百年的生命智慧,一定会选择在短暂的暖和天气,抓紧出来冒个头,开个花,绽放一下。然后天一冷,赶紧藏到地下,养精蓄锐去了。


于是乎,附子大辛大热,仿佛一个赤裸上身的少年,成日不服不忿,见到坏人(寒邪)就冲上去,一路喊打喊杀。人参则是一位百年老寿星,虽然看上去有些干瘪,但体内精气充沛,且深厚绵延,犹胜于少年。那么,人吃下这两种不同的药材,身体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呢?


至于植物自身药性的特点,比如诸花皆散,诸子皆沉,人所共知,且不难理解,不再赘述。无疾在这里想说的是,站在中医立场,回到古人视角,重新审视中药药性,对学习者加深中医观念,启发临床思路,会有帮助


本文选自无疾学社主办“中医爱好者的成长家园”,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 ,了解详情。无疾学社,2024年学习主题:针灸进阶

星球内容精选
1 针刺,在时光中雕刻美
2 中医教你如何高效休息
3 脾胃的日常调养
4 常温的水,到底算不算寒凉
5 过敏,中医怎么看
6 当激素成了药
7 从气血到肾精
8 胃强脾弱,怎么回事
9 珍惜肾精,做好三件事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加入中医爱好者的成长家园

天下无疾
无疾老师专为初学者打造的中医自学平台。精深理论,通俗讲解,学中医的好去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