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耐力的交叉迁移:范围审查

文摘   健康   2024-10-11 14:30   江苏  
执行主编郝跃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










Cross‑Education of Muscular Endurance:A Scoping Review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 2024, .

IF:9.3

中文摘要后附原文文献


 NO.1    校审者提示

这项范围审查的目的是概述现有的关于肌肉耐力交叉迁移的文献,并讨论其潜在的潜在机制,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目前的文献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就肌肉耐力的交叉迁移是否存在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此外,本文还讨论了一些潜在的机制,包括通过双侧通路和/或交叉激活模型的神经适应和对运动引起的不适的耐受性增加。然而基于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有限,且对潜在机制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NO.2    校审者简介

吴婷


本科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


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分会会员

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会员

曾实习于南京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


 NO.3    译者提示

单侧抗阻训练不仅可以增加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还可以增加对侧未训练肢体的力量,与肌肉力量交叉迁移相比,肌肉耐力交叉迁移人们关注较少,目前文献资料尚不足以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明确地得出肌肉耐力的交叉迁移是否存在的结论,本综述还讨论了一些潜在的潜在机制(即增加强度、双边通路模型、增加耐受);然而,所提出的想法目前缺乏实验证据,需要进一步研究。


(仅代表校审者和译者观点,文责由校审者负责)


 NO.4    译文摘要

背景:众所周知,进行单侧抗阻训练不仅可以增加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还可以增加对侧未训练肢体的力量,这一现象被广泛称为力量的交叉迁移。然而,尽管单侧抗阻训练在运动表现和日常生活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其是否可以诱导肌肉耐力的交叉迁移这一问题,人们关注较少。


目的:本综述的目的是概述现有的关于肌肉耐力交叉迁移的文献,并讨论其潜在的潜在机制,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对单侧抗阻训练对对侧未训练肢体肌肉耐力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范围审查。该范围审查在PubMed、SPORTDiscus和Scopus上进行。


结果:共筛选了2000篇文章,2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在纳入的21项研究中,有8项研究通过绝对(n=6)或相对(n=2)肌肉耐力测试来检验耐力的交叉迁移,而5项研究没有明确指出它们检验的是绝对还是相对肌肉耐力。其余8项研究检验了不同类型肌肉耐力测量(例如,任务失败时间、总工作量和疲劳指数)。


结论:目前的文献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就肌肉耐力的交叉迁移是否存在得出明确的结论。肌肉耐力的交叉迁移(如果存在的话)可能是由神经适应(通过双侧通路和/或交叉激活模型导致力量的交叉迁移)和对运动引起的不适的耐受性增加所驱动的。然而,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数量有限,且对潜在机制缺乏了解,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NO.5    译者简介

曹乐


南京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


爱好:阅读


 NO.6    原文文献




【投稿格式】

  译文翻译+译者提示+个人简介+原文文献


【投稿邮箱】

  792576391@qq.com



 精彩推荐


1.磁共振成像在坐骨神经痛随访评估中的应用


2.脂肪浸润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3.骨质疏松症在中国的流行现状:一项全国性、多中心DXA调查


4.椎间盘钙化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5.补充维生素D和中老年人意外骨折的关系


6.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MRI表现与临床分级的关系


7.美国:骨质疏松症现状(预防和未满足的需求)


8.应力性骨折: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选择


9.25-羟基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10.STAT3/线粒体自噬协调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和炎症性骨丢失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运动云医院科普版


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

运动云医院科普版
运动云医院:倡导科学健身、关注运动防护、专业康复医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