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期末周甚至期末月为绩点而努力?你是否为了绩点打探水课消息?你是否为绩点排名而内卷纠结?欢迎来到绩点游戏,你我都是玩家!
2020年9月,《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将“卷绩点”这一现象带入公众视野。表面上来看,“绩点游戏”致使大学生自我异化,大学生人际关系异化。实际上则表明了大学生评价体系量化为绩点存在缺陷与改进之处。
绩点游戏——大学生卷绩点的主要表现
当前的绩点游戏玩家主要有以下表现:其一、选课机制目的与效果的双向背离。其二、行为与心理冲突致使的生理性厌恶。其三、“被迫卷入”——学生个体的无力。其四、“鄙视链”“猜疑链”——同辈关系的紧张化。
(一)选课机制目的与效果的双向背离
为了追求高绩点(GPA),部分大学生的选课活动服从于“绩点”。就是说为了更容易地获得更高分数,部分大学生会四处打听水课、高分的老师及其课程要求,对于公共选修、专业选秀的课程乃至公共必修、专业必修的老师进行理性衡量,确保最高的投入——产出比,获得利益最大化。就是说相较于长期的学习效益如技能提升、素养提高、内涵深化等,学生们更注重短期实在效益即是否可以更简单、更轻松、更好地取得高分。高校的学分制本来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扬自由精神、推动思维进步,但却在实际实施中选课制反而沦为大学生“绩点游戏”的附庸致使部分大学生既没有获得切实技能的提升与心理的满足,得到的只有绩点之下的“空虚”与“虚无”。
图为学生选课
(二)行为与心理冲突致使的生理性厌恶
学习本来作为自主性、能动性成长的途径是一种快乐的获得性行为,但是在“卷绩点”过程中学习变成了无奈、被迫的非自愿、非自主的行为致使大学生们在应付期中、期末考试、课程论文、小组作业中逐渐消沉了学习的热情,学习模式也异化为可复制、可粘贴的高效绩点获得方式;学生本身也被绩点所异化为绩点游戏的表演者与游戏者。
图为行为与心理二重冲突的无奈选择
(三)“被迫卷入”——学生个体的无力
一般而言,“学习投入与学习成绩一般是正相关关系”换言之,学习成绩一般与学习投入相一致,但是实际上由于平时分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关系,包括大学考试试卷其自身的信息泄露、严谨性不足等问题致使学习成绩与学习投入并非为正相关关系。但是绩点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大学生素质的唯一官方指标迫使大学生们不断异化为绩点的附属品。换言之,其自身行为与自我意志为背离状态。
图为学生被迫内卷
(四)“鄙视链”“猜疑链”同辈关系的紧张化
大学精神号召学生间形成和谐、信任、友谊、理解、互尊之关系。然而在各种评奖评先的资源有限式竞争之中,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与荣誉,部分竞争者们互相猜忌对方的履历,甚至在嫉妒心理的催动之下,部分大学生会在同辈压力之下诋毁更优秀者以降低减少对方的“竞争优势”。对方的这种表演与霍赫希尔德论述的“情感劳动”中的劳动者根据雇主制定的规则进行情感管理,以“表现或压抑自己的感受”, “从而与他人的心态相适宜”的过程非常相似。
图为“鄙视链”“猜疑链”
绩点游戏——大学生卷绩点的社会根源
“卷绩点”这一社会化现象的生成不仅仅是内卷社会的表现,更具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第一、选拔人才机制的市场化倾向。“匮乏是异化的根源,物质环境中一旦出现匮乏,就会反作用于人群本身,使同伴成为对个体的威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对抗”。其一、“大学生”招生的扩大化致使学历的“泛化”与“低质化”;其二、学历间被三六九等分化为不同层级,存在着学历的“鄙视链”。第二、“绩点游戏”的高阶游戏——高校师生的互动性。在加速社会的“提升逻辑”下致使“不进则退”的思维形成。就是说在其内卷化的社会倾向之下,万事万物皆被量化、物化,“个体成为只会劳作的功绩主体”。就是说学生被物化为绩点的实体,教师被量化为科研的主体。就是说在高校场域中,教师作为绩点游戏的设计者与统计者,通过考核将学习与权力相联结。“自由探究的学习被高利害相关的考试所取代,考试所倡导的标准答案和计量评分的方式,量的多寡再次 消解了质的差异”。当学生为了在“卷绩点”中胜出而怀有目的性地讨好老师时,一方面表明学生自身将其多元因素异化为单一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则表明学生个体顺应绩点游戏之下的“权力构建”。
图为孔乙己的“长衫”
绩点游戏之下大学生及其老师自我意识到自我被异化却难以改变现状,究其根源在于当下大学生评价体制的单一化和固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成人本专科分举办者学生数[EB/OL]. http://www. moe. gov. cn/jyb_sjzl/moe_560/
2020/quanguo/202108/t20210831556341. html/2022-04-11.
【2】刘云杉 . 教育失败者究竟遭遇了什么?[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7-15+26.
【3】[德] 哈特穆特·罗萨 .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 郑作彧,译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4】[德]韩炳哲 . 倦怠社会[M]. 王一力,译 .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14.
【5】刘云杉 . 师生互动中的权力关系[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55-57.
编辑 | 肖蓉
审核 | 郭学金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