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文友五人小记|坡子街•王慧骐

文摘   文化   2024-09-14 05:00   江苏  


早些年工作去靖江,靖江日报总编辑叶晓庆兄几次都请潘浩泉先生来陪我。我有一篇写靖江诸友的文章里写到过他,席间他总是微笑着,温文尔雅,就如同他笔下的文字,总是那么干净、纯粹,不染半点官气和迂腐。他的笑是亲切的,甚至有几分隽永。我们之间没有更多的交往,但每每想起他,记忆里总是一些美好。“坡子街”不止一次发过浩泉先生的文章,每篇我都喜欢。


靖江是个好地方,作家庞余亮笔下的蟹黄汤包叫人馋涎欲滴,想入非非。很幸运,我也曾几次品尝过,果然名不虚传。

自然,美好的人和事,在靖江远不止这一项。靖江日报社有位好编辑唤作仲一晴,写得一手好文章。早几年她曾送我一本散文集,书名便妙不可言,叫作《谁说的妙不可言》,我得书后和她开玩笑:我说的妙不可言。

她的文笔奇谲、老辣,一度曾写过不少篇“新写聊斋故事”。她说试图改变一下聊斋的定义,把恐怖片变成青春偶像剧,构想非常大胆和奇妙。那些故事在一个公众号上连载时我读过,的确令人惊叹。


靖江人中认识祁智的时间最长,有四十多年了。那时他还是个青春美少年呢,高中一毕业就考进扬师院来了,他79级,低我两级。当时在校他就很出名,出名的原因,一是爱踢足球,打中锋、守门,全都有模有样;二是爱写诗,因了这一条我们才得以有了跨年级的交流与走动。毕业后他分来南京一所中学做老师,后来离开校园去报社做记者。好像还做过电视台的主持人,他出镜的形象特好,人一看,说靖江那地儿出俊男哩。再后来他又调出版社干了不少年,编过许多得大奖的书;当然他自己也写书,也得过大奖。虽同在南京,但真正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他见着我总客气,还像当年做学生那会儿的模样,改不了口地叫我王老师。我跟他说过几次,你现在是省作协副主席兼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大人物了,可不能这么叫了,电话里他总是笑笑,发微信给我还这么称呼。

今年三月初,他这个儿委会主任策划了一个主题征稿活动,让一批作家写春分(3月20日)这一天早晨自己看到的景色和经历的事儿,打算集中起来出一本书。为征稿他打过一个电话给我,我借此向他推荐了一位我特别看重的泰州作家赵光琦先生,后来我们都写了征文。祁智挺认真,对稿子分别提出了修改意见。今年七月我们都拿到了书,书名叫《江苏的早晨》,收入133位各地作家写春分日经历的文章,开首和压轴是两位极有分量的学者:丁帆、王振羽。可谓极有创意的一本好书,我想,这个点子应当是祁智的贡献,他弄出版不少年了。


结识叶晓庆是在2008年,彼时他从靖江市政协秘书长调任靖江日报总编辑的时间不久。其后的几年里,我由宁至靖拜访过他几次,与他有过较深入的秉烛长谈。他到靖江日报时正好四十五岁,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那几年里他带领报社同仁把事业干得红红火火。我在2013年6月,也就是他干总编辑的第六个年头,曾经就他全方位的工作写过一篇文章,由时任《传媒观察》杂志主编沈志强兄推荐给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予以发表。

晓庆在任时搞过不少有影响的活动,诸如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将新年音乐会的概念第一次引入靖江;与中国作协《诗刊》社联手,面向全国征集咏赞“新靖江八景”的诗歌作品;与央视合作,组织“欢乐中国行·魅力靖江”大型演唱会等等,这些活动在当时的背景下充分表现出晓庆强烈的事业心和突出的活动组织能力,报刊界同行无不为之称道。印象中,他还主抓过两本很有特色的书,一本叫《靖江印象》,汇集数十位名作家写靖江的美文,他请了设计名家速泰熙操刀,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之殊荣;另一本叫《百花芬芳事》,是报社记者为当地巾帼英豪所撰传记,出版上我帮他联系了中国妇女出版社,书也印得非常漂亮。我与晓庆的友谊在工作中建立,我尤其钦佩他身上那股敢想敢做的魄力与胆识。


我认识崔益稳的时候,他才二十几岁,要比我小近十岁,但他的文字比他的年纪显然要老扎许多。他跳跃的思维和他提出的一些见解,我不仅欣赏,甚至有几分崇拜。我们大约是1988年我在《风流一代》杂志做编辑时,先有书信往来——他给杂志投稿,他写作的路子很开阔,甚至有点野,绝不循规蹈矩,读他的文章时有眼前突闪一片光亮的感觉。记忆不是很清楚了,那几年,他给我写过(即发过)充满青春血性的散文诗,也写过对当时生猪市场的一些内幕进行披露的纪实性报道。后来彼此间有了走动,我去过他当时的工作单位:苏中肉联厂,还记得有一年我为杂志社的同志办年货,是益稳帮的忙。

早两年他发过一张老照片给我,照片上是三个人在吃喝,益稳坐在中间,我坐在他左手边,右边是那些年在诗坛十分活跃的青年诗人曹剑。吃饭的地点是他单位食堂还是泰州的某一个饭店,已记不太清了。三个人当时都年轻,正是意气风发抖擞诗才的年纪。他也来过我彼时在南京租住的大光路空军干休所的宿舍,和我当时也才三四岁的女儿有过游戏的互动。因为对他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和认同,所以在1989年9月北方文艺出版社为我出版第一本散文诗集时,我请了崔益稳给我作序。当然这篇序他写得客气,基本说的好话,但能说明问题的是,这个其时还只是毛头小伙子的才华四溢的青年在我心中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不少年,各自都因了生活而在工作或曰事业的路上奔走。直到21世纪开始后,我已到了新华报业集团的图书出版中心工作,有机会去靖江,才在报社办公室里见到了这个稍许有点发福的当年为我写序的老朋友。

我们又在一块喝了酒,他还是当年一样的豪情,那掩不住的睿智和幽默会在他冷不丁的几句话里抖搂出来。他的文章自然是越写越好了,写靖江美食的系列,写透出父辈气息的“八仙桌”等等,都读出他文字里不同凡响的骨格和气韵来。从年轻到现在,我以为他一直都很挺拔。他的微信名唤作“崔牛”,还真有一股牛气在,威风凛凛的一双大脚牢牢站立在他于诗文之末常常落款的“长江之滨”。


(2024年9月14日《泰州晚报》6版)

作者简介


王慧骐 生于扬州,现在南京生活。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个人著作二十余部。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编辑部:李明官 严勇 孙剑 顾静  
运营部:陈大志 仲金城 王燕 刘玲

美文需要多分享

酒香也怕巷子深

亲们点个

↓↓↓

坡子街笔会
泰州人的诗和远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