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古诗词|坡子街•毛新华
文摘
文化
2024-09-09 05:00
江苏
某天下午,正在田间除草,听见有人叫门,开门揖客,却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说朋友介绍的,想到农场看看。好不容易有人专程来看农场,我自然欢天喜地的陪着转了一圈,认乎其真地回答女孩的提问。临了,女孩告诉我,自己姓曹,他们是做古诗词研学的,邀请我有时间去看看。说老实话,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培训,我向来是不太看好的,特别是年轻人做这种项目,总觉得他们在学养方面有些勉强,“撑不起门面”。实际上,街上也有些机构会设置国学、经典诵读之类的课程,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充其量就是让孩子背几首几十首唐诗宋词,或者背诵《千字文》《三字经》之类,有心的家长就完全可以做到,故而,大部分机构的此类培训差不多就是“贴标签”而已。改天去老街,想起那家古诗词研学机构就在附近,便顺道看看。迎春东路南、东风路口西侧临街有个小门脸。拐进二楼,也就七八十平方米大小,隔成三四个开放的空间,室内布置是那种简约的风格。尤其是楼梯左手边的一间,不过五六平方米,只容得下一张茶桌及三四张椅子,用作办公兼会客,显得有些逼仄。包括小曹老师在内,这家机构的全部人马就是两女一男三个年轻人。那个下午,我们聊得很放松,也很具体。至少让我相信了,对于门槛较高的古诗词研学,三个人确乎有三个人的搞法:诗童老师负责教研和教学解构,小麓老师负责材料设计、剧本创作和对外销售,小曹老师负责原创视频、家长沟通和校区运营。真正让我高看一眼的是,他们的古诗词研学项目,比如二十四节气主题、丝绸之路主题等等,不仅课程化,而且体系化:一个叫“初夏”的课程,就有杨万里的《初夏睡起》,元稹的《小满四月中》,还有雍陶的《伤靡草》以及翁卷的《乡村四月》;“谷雨”节气课程,则包含了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刘禹锡《赏牡丹》,元稹的《谷雨三月中》。甚至,他们还组织过几场泰州版的“诗词大会”,排过几台古诗词主题的话剧。对于孩子而言,这些形式不是单纯背诵,而是通过实景实境的体验,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故事、来历和背景等知识,加深对古诗词内容、意境的理解和扩散、迁移,会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拓展知识面。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的运营重点是面向市内外的教育培训同行,售卖系统化的课程(现有的学生类似于他们用以打磨课程的“演员”),干的是“出标准”的事,锻造的是从事古诗词培训行业的“第一节链条”。就我的了解,在培训机构中,有底气有实力这样做市场的,当属“独一份”。“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典籍汗牛充栋,名作浩如烟海,更是孩子“开蒙”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搞古诗词研学的“一桶水”,需要大量阅读、归纳整理、创新解构,费力颇巨、劳神更多,此中甘苦,可以想见。特别是在目前培训市场景气不再的背景下,“三个人的古诗词”能够坚守并且坚持下来,不仅有几分寂寞,还带有几分悲壮。
(2024年9月9日《泰州晚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