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刀鱼之味——被蒋介石和大学先后解聘的人

文摘   2024-10-08 22:30   北京  
贺捷新
无疾而终恋爱 

抗战胜利,仁宇随郑洞国将军赴宁沪接受日军部队黄在夜总会认识了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将军的女儿漂亮时尚非常聪明。黄只跳狐步和华尔兹基本舞步,常弄错节拍,这时她会抓住他的手稍加示意,说,再来!黄顿觉放松果然合上了节拍。黄忍不住告诉他军旅经验和教训,等他讲完了她说,已成过去,战争结束了。黄失望懊恼白讲了半天。她鼓励黄与她交往,几天不见她会打电话询问,态度熟稔亲热。黄只一件英国薄呢子军服时常烫熨,勉强敷出入社交场合。

这使我想起1940年代初我父亲头一次见我母亲,身着笔挺黄呢子军服,英姿勃勃又是抗日军人,二人始书信往来。后来母亲问:“怎么再也不见你穿那身黄军服了呢?”父亲赧然:“头一次和你见面,向团长借的。

黄常开着借来的吉普车去拜访安,每次她都会让他在楼下大厅等候时不下一个时辰,她家住在三层府邸,每层有洗浴卫生间,使黄想起远在重庆的家,母亲和弟妹住在半山两间破屋,挑水要攀爬很长的台阶。黄向倾心的女孩讲了很多自己的事,因当时内战将起他感到前途渺茫,想透过与她的谈话解决个人困境。他对她说他想留在军队见识世面,最后成为将官就像他父亲一样。说自己还不够格但可以有将军的思考方式,但衡量种种因素觉得做军事理论家或者军事历史学家也可以。她静静地听不发一语。  

一次黄说想试着退役,这次她说退役吧。她回答太过明快,他原想会听到更温谨慎的建议。如果你想退役,她接着说,那就退役吧不要光说不练。问题是黄无处可去。他很想出国留学,政府把留学护照都给了抗战最后两年征召当军队翻译官的大学生,像他这样八年抗战的老兵根本没有机会。安知道你为什么没有机会吗?因为国民党没有宪政体制,无视民众诉求,刚参军的大学生会给政府捣乱找麻烦,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而你们这样的老兵已与政府连成一体,根本构不成对政府的威胁。黄时常不理解她,她也不解释。

安说哥哥是花花公子。黄因闲居上海有点心虚试图解释说,有钱才有资格当花花公子。安说花花公子就是花花公子,花自己的钱算不得花花公子,花别人的钱天经地义才叫花花公子。而黄不是这样,他人生每一步都是丁是丁卯是卯扎扎实实自己走过来的,就像我的人生,这是我喜欢黄仁宇的另一缘由。黄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这姑娘还是她代表的文化。的眼睛又大又亮,她的化妆恰到好处,刚好凸显细致颧骨。面庞有雕刻感线条,受西方电影影响黄觉比传统女性柔和面孔更有魅力。她披上外衣时衣袖飘飘,转身时长发宛若波浪。安有主见总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朋友直截了当告诉他:太太比丈夫聪明绝对没好处!黄吞下怒气接受了现实,二人爱情无疾而终。多年后黄仍感念安给予他的教益强调他应加强英语和西方文化基础学习,她警告黄——年近30的人已没多少时间学英语了。这使黄不敢再卖弄一点德文俄文日文零星知识,开始集中火力专攻英文。她为订购英语版《繁华世界》,要他保证从头到尾看完每个字。又给了黄她从前的历史课本从拿破仑到二战结束内容。他很听话背包里塞着厚厚的书,背到东北又背回来。38年后黄感悟:长期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将永远搞不懂英语语法系统。看来胡适“一本书主义”本大错。

被蒋介石解聘

1949年在日本东京担任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副官的黄仁宇
黄仁宇从军12过两位军事长官的副官。第一位郑洞国将军驻缅印中国军队副总指挥黄因此接触到许多中美高级将领,使他眼界开阔,愈看清战争全貌洞悉重重内幕;郑宽容黄的自由主义,黄喜欢冒险深入前沿,有8篇战地报道刊发于《大公报》,当下消息时过境迁即历史,阅历对黄日后研究历史大有裨益;第二位是驻日本代表团长朱将军,黄被迫退伍拜朱所赐,黄应对朱将军有所怨怼或对不堪人事一笔带过,但不是这样,黄在《黄河青山》中描述朱将军反落笔如流,投注了很重的心思——1959126日麦克阿瑟将军生日。在麦的办公室黄随朱向麦送交了蒋介石赠送的礼物,一只象征长寿的盆栽。朱向麦介绍:“黄上尉是雷温乌兹新出炉的”朱也是雷温乌兹陆军大学毕业,美国军界一级上将都毕业于该校。麦克阿瑟在该校教过书,他们之间交谈有母校友亲密念旧语气。5月黄陪朱到台北向蒋述职,朱当时可能被捕被拘禁孙立人一样。黄个人很崇敬朱,朱说一口毫无瑕疵的英语夹杂美式口语。他认识上千美国要人、海军上将、航空总裁、美联社合众社名记者等。朱记忆直追照相机可以随口说出每个造访者过往细节今天身份。黄开玩笑说您当我的副官会好过我当您的副官。朱尽量无视黄的缺点,每当黄因鲁莽冲动向朱道歉时,他会说湖南脾气。朱也是湖南人,视直言无讳为美德,这却不利于外交生涯。
黄仁宇任朱世明将军副官时,右二为黄仁宇
不久发生“叶山会议”事件——驻日团在叶山度假宴会时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今年我们最后一次庆祝双十节,明年就庆祝十月一日了”。朱不在场,副团长沈觐鼎告密,朱撤销沈在驻日团一切特权,新年宴会上沈夫妇独坐无人理会,这埋伏下一颗炸弹。朱在为自己的直截了当付出代价,朱已得罪台北诸多要人——他说外交部长叶公超“是个小孩子”,他说陈立夫“从他那儿得到教训”,他说汤恩伯“我管浙江时汤是我属下。”大家也许认为朱古怪高傲不合群,也许乐意见他丢官,但并未当他作为死敌,因朱才是一个大孩子。唯汤恩伯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时汤丧失了几个师,他企图招募前日本资深兵力充实部队。至1949和1950年初已有小群日本兵向台湾偷渡,策划者与驻日团某些人声气相通。此结党秘密活动很难控制,因驻日团是由检察院、国防部、外交部、资源委员会等组成,党系统和秘密警察以微妙方式渗透,每一代表在国内都有靠山,要让代表团信念一致很困难。但朱破坏了汤的计谋,他以驻日团长身份正式否认雇用日本国民政策,事实上揭穿了汤的偷渡计划,汤访问日本之行被搁置,汤已持有台北松山机场机票,他不听外交劝阻硬搭上飞机,他赌在东京的美国人不敢把他驱逐出境,引起小小国际纠纷,机场电话频繁三个小时后汤被劝下飞机。汤决心报复和摧毁他20年前的长官同情共产党的朱世民。

朱将军不失智慧和勇气却缺乏纪律和耐心,他一激动就决定有话直说。美国人向他打官腔他就蔑视他,但若是出于信念诚实发表意见,他反会尊敬他。他真心崇拜麦克阿瑟相当尊敬马歇尔,但他身为国民党政府外交官却犯了一个无可原谅的罪他居然说毛泽东是军事天才!这样“叶山会议”事件发酵,八个月后台湾当局认真追究,朱发现他正在被政府调查。朱坚决拒绝“叶山事件阴谋论” 说法,他相信何世礼调查报告会还他清白。19504月朱从汉城访问菲律宾已许可,黄随行,但这时蒋办公室打来电话,要朱立台湾报到。到台湾后黄了解了朱案严重程度,报纸说朱既然敢回来,他一定觉得没什么好担心的。朱须跟有关部门面谈包括控告他的人以达成共识。黄能为朱作证的是朱将军的人格,若错不在他,他拒绝道歉或招认以求快速开释;相反他仍凭信念直言不讳,让治他罪的人慢慢等着,绝不屈服官阶和影响力。台北行他与汤恩伯的对质最为精彩。晚宴上朱为一CC分子相面说,这人脸看起来槁木死灰,但心里如牡丹花盛开。这语言技巧混合侮辱与赞美。汤表现了柔和礼让,朱也给了汤面子,多少弥补了汤被日本人拒绝入境从飞机上被来下来的丢脸处境。宴会结束时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朱和黄起飞前30小时才知朱获准离开台北,但回东京后他必须提出辞呈其不予追究。起飞那天早上蒋办打来电话蒋想见朱。12天台北之行朱一直镇静,却给最后关头这一电话吓得魂飞魄散,难道蒋办有更凶险消息等他?朱去了一小时一回来即奔机场登机,空姐送晚餐时朱才向黄透露:在引发这么多焦虑后蒋不过想和朱握手告别,虽不再保障工作,但蒋感谢了昔日副官20年来勤勉效忠。黄仁宇也连带净身出户退役记录上备注:“该军官永远不再委任或永不聘用。”奇怪朱黄竟都不是国民党员。不能不说这应归咎于二人的自由天性所致。

秋刀鱼之味

1979年夏,普林斯顿大学。黄仁宇参加《剑桥中国史》撰写计划负责明朝部分。成员来自常春藤名校如剑桥、伦敦、加州,华盛顿、芝加哥、印第安纳和密歇根等大学。作者分撰章节,共进午餐时而讨论。时黄仁宇遭逢尴尬,他被纽约州纽普兹州立大学校长考夫曼博士解聘了——“你的教职将于1980831日终止……是由于人事缩编所致。”普林斯顿,避暑很好,高树繁茂,绿荫习习,凉爽。高耸的哥特式屋顶,老砖墙,室内阴凉,但一入夜黄仁宇就惨了,联邦政府规定气温未达华氏80度时公共建筑内不能开冷气,新房子不隔热,更不堪的是他刚被解聘。无数夜晚,黄在酷暑中彻夜无眠……时而须跳下床冲下楼梯去接妻子格尔电话。夫妻通话绝望而无果。格尔在千里外一遍遍重复说:“不公平,多么不公平……”这意味着毁了黄仁宇终身教授之名誉,如千寻瀑布猝然跌落!考夫曼说解聘一年之后生效一年后60岁的黄仁宇将一文不名,无以支付一切生计日常开支——这是侮辱。格尔的沮丧持续了整个春夏。再一年黄62岁生日,格尔把消息告知儿子黄杰夫。多年后黄教授一想起11岁的儿子在同学中遭受父亲被解聘的耻辱,犹自难过内疚。邻家10岁男童丹尼走近后院问我:“你要卖房子吗?”

1956年读研究所时,与弟弟黄竞存(左)合影。弟弟此时已经取得博士学位正任教于圣母大学(Notre Dame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电影《秋刀鱼之味》。秋刀鱼本一秋季食材,蛋白质氨基酸丰富。秋刀鱼鱼肠苦涩,日本人通常是整条盐烤秋刀鱼,不开肠破肚。盐烤后佐以酱油柠檬汁,配米饭酱汤和白萝卜泥。秋令鲜秋刀鱼视作美味除了鲜美可口,还有其中夹杂的苦味,这苦涩有一点点,淡淡的因与美好享受相伴而生,故令人回味影片主人公是一鳏夫女儿精心照料生活如常。一回师生聚会,他见老师本来花容月貌的女儿突然人老珠黄为照顾丧偶的父亲一直未婚,性情大变他心中暗惊,生怕自己的女儿将来也会这样。之前女儿未嫁他不着急,因怕失去自己目前安稳的生活保障,可這次聚会后决定赶紧把女儿嫁出去。女儿本属于哥哥的同学,担心父亲和弟弟无人照顾,便悄悄掩埋了心思,而错失一桩良缘为此父亲和哥哥都很自责,积极为她筹办婚事,终于女儿顺利出嫁。夜晚,松了一口气的父亲回到家中没了女儿的照应厨房中留下父亲摸索着沏茶的孤独的身影电影结束……。成功嫁女的喜悦尚未褪去,孤寂无遗的苦涩已涌入心中。影片中虽有不少吃喝场景,却一次也没出现秋刀鱼这道菜不过熟悉秋刀鱼的人一见这个名字就开始回味了而没吃过秋刀鱼的人看过影片该有自己的人生况味了——秋刀鱼之味

两个异数——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与妻子
黄仁宇的第一个异数——黄仁宇作为学者很出色,屡获密歇根、哈及全美学术界古根汉和科学基金,且荣获特别研究员身份等,校长考夫曼博士曾在校务会议上特别强调这个“好消息”,并以黄教授简介招徕新生。大学教授除了上课还须独立思考著书立说。为什么黄教授会被解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他埋头著述没留意叽叽喳喳低分贝的苟且者的合唱,多数人一个字都不出版,你老写啊写的!剔除异类!最重要原因是黄仁宇是纽普兹州立大学唯一一位教授中国和日本历史的老师,同时被资遣的还有教授拉丁美洲史、俄罗斯史、中东史、非洲史、印度史的老师。留下13位历史教师全教美国史,中不乏值得尊重的学者,但有人一直高唱:我们独特的西方文明!饱受西方文化教育并与美国女人结婚生子的黄自觉地认为:自己工作中最迷人之处在于找出这个独特的西方文明如何打破一个不遑多让的独特的中国文明的抵抗力,曾使中国分崩离析;而在中国重新恢复和平平静时如何转而影响西方世界,使后者进行调试。黄仁宇自觉地认为:他的主要任务在于以一己之力密切观察,西方如何与东方交会,东方如何与西方融合,直到二者融为一完整世界史。若以为接受美国生活方式即可以证明美国优越而不需要调试,这是错误的观念,若再以冥顽不化态度来教历史,学生只会为过去而学历史,无疑是倒退回19世纪。黄仁宇想寻找志同道合者,纽普兹州立大学封杀了黄讲中国历史课,直接端了他的终身教授饭碗。

黄仁宇的第二个异数——西方看中国,有时把中国看成白雪公主,有时把中国看成老巫婆。黄认为理解今日之中国,必须回溯西方和中国的对峙时期——鸦片战争前后。西方观察家对中国的立场从偏爱,到狐疑摇摆,到不友善,因为他们对两国结构上的差异深感不耐烦。他们先是点燃是希望然后破灭产生情绪反应。首先中国有很长的历史根茎,看近百年只是看到枝叶;其次学院派把人类知识分为法律、政府、经济、社会学等,这反映西方固定状态,却无法有效测量中国深度。在中国,哲学理念会转化成法理学,政府运作总是和家族扯上干系,国家仪式含有宗教力量——中西方结构不能做水平延伸。如果忽略这个,而简单地用西方期许要求中国,黄认为是很笨拙的。中国现代史上政治军事对手之间的斗争,事实上也是在一个巨大运动中的互补,有歧路 也有重叠,由此观点阅读中国现代历史会看到全本戏剧在眼前展开而不仅是单面,这是一个乐观的论调——希望和融合是长期的,挫败和逆转是暂时的,中国文化终将空前进展,以博大深厚和宽容实质上融入世界文化——这是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它是黄仁宇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使他成为美国史学界的一个异数,这是学者黄仁宇的一个异数。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对中国读者影响广泛而深刻,但出版异常艰难。伊利诺大学的牟复礼和剑桥的崔瑞德鼎力相助黄把《万》影印六本发给剑桥中国史读者群。牟说:“这本书越早出版越好,我非常遗憾学生在今年秋季看不到这本书。”时黄把《万》译成中文。1978年夏邓小平访美前,郁兴民去美国,郁是黄40年前在长沙联大同学和1946年在沈阳国民党东北总部同事,但两人不认识。郁二战时加入美国海军,娶了美国姑娘。黄和郁在纽普兹相识。郁在哈德逊河中部联谊会举办历史研讨会讨论《万历十五年》。郁的姐夫黄苗子愿把书稿引介给北京的出版社。郁电告黄:前景看好。黄苗子当时二度解放——第一次从国民党手里,第二次从“文革”劳改营。当时中国没有民间出版商。1978年10月黄把五磅重书稿影件空运给黄苗子,书稿未抵达。次年初复由郁的女婿卡尔到北京把书稿亲手交黄苗子。1979年3月27日即黄预感自己要被解聘。黄夫妇沉闷不语,天暗下来,儿子杰夫在客厅走动,他没有晚餐吃也没来吵爸妈。这时电话铃响了,郁兴民来报中华书局原则上同意出版。

学者黄仁宇的第二个异数——《万历十五年》在学术论文的传统形式上有所僭越。传统手法要求先列出帝系表、京城地理、政府架构职称术语、关键词等。该书起笔只源于一简单案例:谣传皇帝欲行午朝大典,其实查无此事,结束导致一个不随流俗的文人狱中自杀了。黄敏锐地感觉可以据此依释放明朝历史。但需要补充信息资料,调动读者兴趣。史景迁也这样写过。但若审稿人无法从论文模式中解脱,会因此反对这种比较自由的呈现手法。当我读到这个呈现手法,觉得是一个鼓舞,事实上我也时常这样,甘心受灵感驱使而随意表达,如一杯水倒在玻璃上,自己不能确定水在平面玻璃上滚动的轨迹,成篇后文字叙述即留下了思维流动的水渍,形成特别观点。

黄仁宇拿自己的失败写19世纪中国的挫折,写得真诚、幽默,处处机锋,读来充满思索和回味,轻松直观地透视了一段大历史,他这样写即其大历史观。黄仁宇是我从骨子里喜欢的历史学家,他自由独立,卓然清醒。他命运多舛:出身旧军人世家而自幼生活清贫,他亲历抗战军旅生涯尔后漂泊美国,沦落之于流民又蜕变为历史学家。  

《万历十五年》蜚声中国,出版却十分艰难,恰黄本人坎坷多变的诡谲人生,这都很有读点。且黄仁宇1938年从军,1949年离开大陆时年30许,我父亲贺义夫1929年从军,1949年酒泉起义时年37,他们都亲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属同辈军人,这也是我爱读《黄河青山》隐因。总之,我对黄仁宇先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感。

作者在开封图书馆为黄仁宇做专场讲座

红头绳儿
牵一片光阴送给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