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母亲
文摘
2024-09-16 16:44
北京
1939年张爱玲21岁了,她失去了母亲,然后开始写作。她毕生在文字中寻觅母亲的影子,花影零落,失落,不亦在寻另一个自己么。自传体《小团圆》她遗嘱上不准发表的,后人还是发了。胡兰成《今生今世》和张爱玲《小团圆》可对照着读。女性小说、自传和日记界限不甚分明。生活和文学本点点滴滴失落的碎片,文字在重构女性自身失去的那部分,她心理上有缺口,寻母情结即在沉积中不辍地解析内心,亦可说女作家她是在再造自身。张爱玲未成年时光母亲常年不在国内,父亲张志沂世家子,遗老气息,那个大家庭乌烟瘴气。母亲黄素琼是一位“娜拉的出走”式的女性,代表着她向往的时代的自由空气。她出身官宦世家,却与传统女性大相迳庭而特立独行。《对照记》中她写母亲:“踏着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姑姑滑得好。珍珠港事变后她从新加坡逃到印度,做过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1951年在英国一度下厂做女工。”这在当下亦前卫女性,女儿说母亲“不幸早了二三十年。”她仰视母亲万般依恋:“最初回忆是母亲立在镜前在立短袄上别上翡翠胸针,我在旁边仰脸看着羡慕万分。”女儿眼中美丽敏感的女人云彩一样在天上高来高去,和女儿在一起时间短促又短促。张爱玲四岁至八岁母亲在国外,父母猝不及防离了婚。忆中再次与母亲分别,她不像前一次懵懂了:“不许我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住读,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儿麻烦也没有的。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人心真狠啊!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松杉远远地望关闭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觉这情形中需要眼泪,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青春岁月中母亲远在欧洲,一个十几岁女孩儿不知欧洲有多远。父亲再娶亦出自遗老家庭的继母孙用藩,她对她不好,蛛丝马迹印象中她多么努力要牢记母亲:“在天上我一直用罗曼蒂克爱着母亲。爱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时那点回忆?十岁时为了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不依,到底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填写入学证她一时踌躇不决填什么名字好,我小名煐,张煐嗡嗡的不甚响亮。她支着头想了会说且把英文名字胡乱写两字吧。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没改,现在我却不愿意改了。”和母亲相处的时光那么稀罕,是强烈感官:“在孩子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有两趟她领着我过马路时偶尔拉着我的手便觉一种生疏刺激感。”那时刻以近乎浪漫的心情她一心一意爱恋着母亲。1936年玲17岁时母亲回国了。父亲觉女儿“心却在那一边”,继母挑唆,父亲动手打了她把她关起来,她患痢疾很重差点死了,等可勉强行动了她逃到母亲家。跟母亲住跟母亲要钱用初觉是亲切有味的事,可母亲生活困窘,一天天下来她开始向她拿钱。她为“脾气和忘恩负义磨难着,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了我的爱”。后来她冷静地写道:“爱到问她拿零用钱的程度是严格实验。”童年恋母情结是天性理想而现实瘦骨嶙峋。困窘中母亲务实一面渐渐显露,在钱的压力下母亲有算计一面,中学毕业跟着母亲过,她提出公允方法:若早早嫁人就不必读书就有余钱兼顾衣装,她不加辞色地表态。我逃到母亲家那年夏天弟弟也跟来了,带了报纸包的篮球鞋说他不回去了。母亲解释她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教养费无法收留他。他哭了,我在旁也哭了。他到底回去了带着那双篮球鞋。
她留在母亲身边,一天天愈感亲情中糅杂着钱,给了她浑浊压力。时母子关系已隐存紧张:“看得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常一人在公寓屋顶阳台上转来转去,西班牙式白墙在蓝天下刻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当头烈日,感觉我是赤裸裸站在天底下被裁判着像一切惶恐的未成年人,困与过度自卑母亲家不复柔和了。”时她不到20岁尚未写作,现实因素像金钱不容情地搁在母女关系间。
左一为张爱玲母亲年少时她开始写小说了,笔下小说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距离,可以牵手。熟人一看即知她写的是哪家哪个人,此例俯拾皆是,如《倾城之恋》:流苏受兄嫂嘲讽,来母亲床前凄凄凉凉,以为枕住了母亲膝呜咽着希望替她做主,又定了定神才发现母亲不在。她祈求的母亲和真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她笔下的白老太太究竟是何等母亲?希望她替女儿站出来时会一味避重就轻,女儿被兄嫂言语糟蹋也只会不疼不痒地劝解:这个家可不容易,种种地方你得体谅他们一点。遇压力甚至要流苏回离了婚的婆家做寡妇,说“天下没不散的筵席”你这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出头日。范柳原在香港唤流苏过去她也只会顺水推舟,明知女儿这样回去会很没面子仍长叹一声:既叫你去你就去吧。宁见女儿委屈症结不还是钱。她站在兄嫂一边注定不能替女儿撑腰。自传性小说《半生缘》,写得晚,很特殊:写曼桢艰辛细微处可对照她在母亲回国后被父亲关起的经历。《私语》:“我这里没有临街窗,唯从窗花园翻墙头出去,靠墙倒有一鹅棚可踏脚,更深人静时惊动两只鹅叫将起来如何是好?花园里养着咕咕追人啄人的大白。唯一树木是高大白兰花,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生了沉重的痢疾差点死了,父亲不替我请医生也没药,病了半年,躺床上看着秋冬淡青的天,对面门楼上挑起灰石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现在哪朝哪代,朦胧地生在这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吗?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她想到逃亡,倾全力听大门每一次开关,巡警抽出锈蚀门栓哐啷一声巨响打开铁门,梦里也听见这声儿,通大门一条煤屑路,脚下是沙子吱吱叫,我病在床上他们也设了防,能无声地溜出去吗?”描绘被监禁:“她扶着窗台爬起来,窗棂上破玻璃锯齿形尖刀似的。窗外花园冬天草皮地光秃秃,特显辽阔,四面围着高墙,她从没注意围墙有那样高……花园里有一棵紫荆花,枯藤似的株,枝干在寒风中摇摆。忽想起小时候听说紫荆花底下有鬼的,总觉紫荆花看上去有一阴森感,她要是死在那里,这紫荆花下一定是有她的鬼魂吧?”还写了和她被关起来的相似场景,顾老太不肯救曼桢,也反映她逃到母亲家后来对母亲却有种落空感。后来曼桢对母亲寒了心,母女隔膜愈冷淡,正像她20岁后母女关系之疏远。时一分水岭,正因女儿看出母亲脆弱,遽逢现实压力母爱即不再纯粹。女儿已不惧回忆童年母亲的存在了。19岁之前心里有爱恋和真感情的人又是谁?她在文字间从不曾躲闪的,时为何截然转折?这得由她自己说:“琐屑的难堪一点一点毁了我的爱”。 其实母亲生活始终风浪起伏:母亲与女友去了新加坡做生意,1941年新加坡沦沦陷,母亲的外国男友死于战火。1946年母亲再度返沪,1948年又赴欧洲,1957年母亲在英国病逝。张爱玲一生因缺失母爱而憧憬,时由天空跌落崖底陷于心理困境。她可凭恃之力量即写作天赋以走出心理困境,若她不是被逼赤裸裸于天底下她会写作吗?且写得多且迅疾何其出色!悲伤需要出路,出路即写作,析理和一点点流泄悲伤——交响乐《出埃及记》不亦伟大的出走么。她须完成一种对矛盾心理的清晰陈述——女儿一方面在情感意志上须接受母亲逝去,另一方面心理上又须推拒开这事情,一种暧昧矛盾深邃混沌,而清晰地写出来即艺术,创作由是被激发,而西方女性主义作家伍尔夫也是——她失魂落魄不能自拔,直到她写出她的失魂落魄才自觉伤逝周期完成了。不奇怪,读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觉伍尔夫像张爱玲,又觉张爱玲像伍尔夫。读伍尔夫很美妙,描述她却不容易,因分寸感不易把握,读着心态或会失衡。称她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因她的文字并非是一种思想或几种思想的混合,更是对现实的一系列的领悟和感受。《一间自己的房间》是想告诉读者最需要解释的是其不可调和的思维习惯--妇女并不是反映男性自恋的镜,而只有女性才能赋有的天资中某种创造力的复兴,斯天性已失落,并非为父权制剥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罪魁祸首。书中观点是什么呢——是维多利亚时代是逝去的黯淡岁月还是旧日美好时光?读时顿感:斯失落,不即永恒落日之美欤?今天对纸质书的阅读不亦一古王朝之薨吗——这是读书人的个人悲哀,还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式的时代悲剧? 我在《西北有浮云》中回忆——儿时书房书橱琳琅庋制清雅。大了才知书香并非铅印书籍油墨味,那是要更久远的书卷善本,线装木版书或抄本书才有旧卷真香,据说至尊精品乃宋元刊本和明朝精刻与名抄。河大图书馆有这些善本镇馆。民国初年董康所刻善本,康雍乾三朝武英殿修书处木版书、铜活字和聚珍版,民间苏州扬州书局、栋亭家刻本等,或哪个绝处老书犹在散清芬抒寂寞吗?不是吗阅读伍尔夫,觉她和我一样,也在尝试思想如何与所处的世界达成一致。说读伍尔夫感觉舒服,是因唯美主义是其创作核心,《一间自己的房间》充分表达了一种观点——大自然在其最为非理性的情绪中,用隐形墨水在人们心灵四壁预先勾勒出一幅隐而不见的图画。伟大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证明它确实存在,即把这幅隐形草图,放在天才的火光面前烘烤,使它现出原形。对伍尔夫而言,个性总是艺术与自然的最崇高的结合,它远远超越社会环境而作为作家生活和写作的决定性因素。伍尔夫在自己书中的形象是这样:她注视着画布发现它逐渐模糊起来,带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像在一刹那间看清了眼前景象,她在画布中央添上一笔:“画好了,大功告成!”她极度疲劳放下手中画笔,想:我终于画出了在我心头萦绕多年的景象。嗯,时我想,一个新的时代或会来临,那时将会发现眼下种种所谓立场皆已陈腐浮过时而遭淘汰,那时伍尔夫的核心的文学景象会被理解,那将是沐浴受恩时刻,但我又想,这不过一读书人常态,看伍尔夫笔下奥兰多: 他童年时就对书籍情有独钟,人们常发现半夜三更他还在秉烛夜读。他们移走他的蜡烛他就养些萤火虫来照明,他们又拿走萤火虫他燃起火种结果差点儿烧毁了整栋房子,总之他是个饱尝酷爱文学之苦的贵族,生活中的一团乱麻都交给小说家打理清楚。张爱玲为什么说“出名要趁早啊”,她写作不仅仅为出名,误以为她是通俗作家的是自己浅薄。张爱玲真作家,写滚滚红尘须打一张市井牌,牌后藏着深谋远虑即对人性钜细靡遗之描摹,雅俗共赏很必要如《庆余年》中范闲霸道无忌肆意妄为字写得像马趴,实则一正义化身一理想主义者,特立独行,维护司法公正不遗余力,一人对峙整个鉴察院或曰朝野,是一现代意识:尊重人性平视众生略类圣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王启年貌似小人唯利是图锱铢必较,圆滑谙熟人情世故,实则善良爱妻小,追随范闲亦为正义奋不顾身。社会古今不过是节奏和交流方式变了,人性善恶恒久不变的,物质精神之于灵魂三个层面之秩序古今不变的。甚是理想主义?人是可以带动人的。张爱玲愈看清母爱在现实压力下落空的本质,反不再兹兹以念与母亲难以正视的关系,兹念移之于写作且精力突迸。时母亲并未真死然哀莫大于心死,母亲不再是母亲了,此一母爱之弃绝。她说“快,快,迟了就来不及了”,着急什么不还有长长一生么,还是一自救之急遽感,心理上如身困悬崖,怎不步步惊心一心想遽出困境?而这恰成为一伟大写作动力如溺水者奋力划水向彼岸。昆德莱忆19岁丧母:“我感觉每一件事情都加快了速度。”写作过程具有象征意义:才真正接受了某种惨痛事实,身为作者则获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之飞升感,可解释之后几年其作品汩汩不歇,重要短篇小说她25岁前就快快地完成了,这样其笔下的母亲形象每遇紧要关头没一个不让女儿失望,没一个对女儿伸出救援之手的。她是要让真的母亲由世上消失而让笔下的母亲永存记忆吗?但玲实际生活中的母亲什么样子,她下笔总归不清晰,《半生缘》描写:“那钉锤一声一声敲下来,听着简直锥心,就像钉棺材板一样。”这正是往母亲角色上钉子般钉的文字,一个个钉子敲下来把棺材里的母亲钉住。但张爱玲暮暮年之作却又是一对照镜,一个大的转折——她对母亲流露出无比丰沛的儒慕情感,如除了本人照片母亲的经了她精心挑选的照片最多,文字中愈流露出对母亲细腻浓烈的爱,不再有怨怪却现出眷眷依恋。语气中她恨不得多像多爱母亲一点甚至自愿显露卑微,在母亲面前她又是低矮的女儿了。在自己一张好看照片边上写着:“母亲战后回国见到我这些照片,拣中这张带了去,大概这张较像她心目中的女儿。母亲1950年代末在英国逝世,我又拿到遗物中的这张照片。”《对照记》图二她写得深情款款:“我第一本书出版,自己设计封面一色孔雀蓝。后才听姑姑说母亲也喜欢这颜色,衣服全是深浅蓝绿色,墙上一直挂着她一幅油画静物,红绿为主,遗传就是这样神秘飘忽——我就是这些不相干的地像她,她的长处一点儿都没有,气死人。”这才是她希望的母亲,还是她终于希望自己做的女儿呢?心心念,神秘飘忽,如量子纠缠。她接着写作,成为创造母亲之母亲,几经周折又甘心再做母亲的女儿。至此一个伤逝周期完成——心胸被委屈撑大了,豁达给苦难撑大了,笔力之通透给绝望撑大了。不就这样么,好人都矛盾,坏蛋不矛盾因坏得彻底。头脑简单往往缺乏常识,这东西最他妈的讨厌。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