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废船弗吉尼亚号,泊在旧码头上。码头上,托尼还在寻找丹尼,他央告他们说再给我一个机会吧!他们说滚吧!
镜头又回到弗吉尼亚号辉煌时光。
城里的音乐人要为丹尼录制音乐唱片,请他即兴弹一首乐曲。丹尼弹奏着,一抬眼见窗口外站一姑娘。一个新鲜人儿,她长得很生动,又十分淳朴,像密西西比河边寂寥的岸上长着的一棵才挂了红果的山楂树。她脸上有些雀斑,说不上特别美,可她脸上的清新和天真,却令人过目不忘。隔着方窗他们相互看见了。她有一对儿灰蓝色的眸子,看他时不躲闪,很专注,二人有了一种双向的凝望。
丹尼脸侧向窗口,看着女孩淡灰色的眼睛和厚厚的嘴唇,手底下没有停止弹奏。他心猿意马失了神……但他手底下没有停止弹奏,这时他弹出了自己从未有过的心绪——
我用清晰的芦管写在沙滩上:“阿格纳斯,我爱你……”
丹尼平生第一次懂了什么是一见钟情,柔情如水,突如其来……丹尼身不由己,他口说不出,可手指出卖了他,琴声暴露了他的内心……当时被录制的这张唱片,后来被认为不可复制。
甲板上女孩儿从窗口走开了,走向另一个圆窗。她回过脸来,把脸正面侧面都让他看到。
圆窗里框一片浅灰色大海,海面上波光粼粼,在这种光线下,女孩气韵生动,脸上光影柔和,令人心醉神迷……然后,她就从圆窗里消失了。演奏结束了唱片录完了,乐商说这张唱片是天籁之音,会让人听得泪流满面,可钢琴师目光失神,因圆窗口里女孩已不在。
小号手在丹尼耳边说,你应该上岸,你将获得财富和想得到的一切。可这些话他根本没听见。商人说唱片将发行千百万张,它会让全世界疯狂!它是个甜美的曲子……可这时丹尼反悔了,他把录音抢了回来,到甲板上去寻找那女孩儿。他迎面碰见了她,二人一时语塞,擦肩而过。
丹尼明白:我爱上她了。他不知所措,夜不能寐,一个人喃喃自语向她倾诉喜爱之情: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个小礼物……他身不由己毫无办法。
大雨倾盆,女孩打伞站在甲板船舷边。丹尼冒雨走向女孩。他淋着雨,离女孩几步远两个身影之间,大雨滂沱。二人相互望了一眼。忽然一群打着伞的男人去找女孩说话,一堆张开的伞挡住了丹尼的视线。一男孩对女孩说,农民不喜欢大海。可女孩说这不是真的,我父亲告诉我,他听见了大海的声音。这时丹尼明白了,眼前的这个女孩就是那个农民父亲的最小的女儿,他曾对自己说过,他听到了大海的声音,他要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的生活。
大厅里,丹尼趴在钢琴上,失魂落魄,毫无办法。
夜里,丹尼溜进底舱客房去寻找女孩,客房是一条长廊,长得像一条街,乘客像是睡在深巷两侧,在一巷子床上各色睡态的人中,丹尼找着了女孩。黑暗中女孩睡相娇憨,她的脸美极了。他吻了她的唇。她惊醒了。他逃开了。她起身向四面看了看,疑惑刚才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美梦……
早上,丹尼在下船的人流中找到了女孩,对她说我见过你父亲,他也向我说了他听见了大海的声音。女孩说我不知道父亲也坐过这条船。她说你怎么知道我是谁?能确定我就是那个父亲的女儿?女孩微笑地看着丹尼,她情不自禁,身子靠过去吻了他的脸颊。丹尼呆呆地想:“我遇见了她,可她又要下船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从怀里掏出报纸包着的唱片,说要当礼物送给她。这时下船的人流涌过来,把女孩裹走了。她身不由己地在人流中回头喊:“你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没能接到唱片,女孩向丹尼喊着:“我住在莫特街27号!”
下船时收船票、盖章,船员大声报出女孩名字,她叫帕朶安。丹尼在船上目送女孩走下舷梯,上岸,消失在城市里。丹尼回到船舱把唱片掰碎了——丹尼掰碎的唱片就是电影开头白发老人花了很长时间才粘好的那张唱片。
五
柠檬•丹尼还在船上演奏钢琴,他声誉已与弗吉尼亚号齐名。
三天后船到纽约,托尼还在劝丹尼下船,无果。
丹尼说,我下船去看什么?大海?我只是从这里看过大海,想从别的地方看的话从肩膀上看一眼就好了。什么叫大海的声音?就像大声地呐喊,告诉你生活是无边的。你只要听过大海的声音就会知道应该怎么生活下去,我可以永远待在船上。
托尼说,这些胡话是谁告诉你的?你自己瞎编的吧。我认为你要想下船的真正原因是那个女孩,一定的。但即便不是这样我也为你高兴,因为我一直想让你离开这艘船,在陆地上演奏,娶个好女人要几个孩子,这些生活种种虽不那么广阔,可是值得你去尝试。你会来看我吧,你要向我介绍你孩子的母亲,邀请我星期天来吃晚餐。我会带上甜点一瓶红酒。女主人对我说不用那么客气,你会带我参观房子,房子建得像轮船一样,你妻子会为大家烤火鸡,我们坐在桌边,会说她的厨艺真是不错!
时镜头里,1900下船了。全船的人都在向他呼喊告别:“保重,1900!”
丹尼一步一步走下舷梯,但下面电影要怎么走?忽然我有了一种预感。
“他怎么不走了?”甲板上有人询问,“他怎么了,踩上大粪了?”丹尼停住了脚步,他站在舷梯上望向陆地,望向那些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嘈杂的都市上空飞着一只鹰,那大鸟在水泥森林的间隙穿梭飞行,像在寻觅着什么。丹尼停在了舷梯上,他的脚从未踏上过陆地,他未能走下去,就像鱼不能游上岸,这不仅是彷徨,还更接近于本能。
此刻,那幅影像,极具美感,其构图十分符合美学原理——一边是巨轮,一也是陆地,背景是深深的海洋,浩渺无涯……。舷梯作一大斜线,横亘于上下两个面。丹尼停在了斜线中央那个点,这时他脱下帽子,目光像他的音乐一样梦幻而深邃。他舒了口气,笑了,这个构图深具哲学意味——丹尼站在两边中间,一边是社会,一边是个体;一边是法则,一边是自由——他必须做出抉择,二选一,丹尼认为自己有抉择的自由。
这时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丹尼突然转身,沿梯而上,他走回了那条船。
几十个工人把舷梯抬离了弗吉尼亚号,丹尼留在了船上,又开始在船上演奏。胖子托尼就在他旁边吹小号。丹尼说:“我把那些都忘掉了。”说这话时,他望向镜头,镜头拉近给了他一眼部特写:丹尼目光里好像什么都没有,又好像闪了点什么。
六
托尼画外音:1933年我离开了这条船,我知道早晚有一天我会离开这条船。我从此再也再没有听过1900和弗吉尼亚号的消息,但我从未忘记,相反,战争期间我总是问自己:如果1900在这里,天知道他会说什么,他会说“去他的战争!”当战争关乎一切人们命运的时候,他说“去他的战争!”他说这话,他有他的世界,可是从我嘴里说出来就不是那回事。我非常理解这句话。诸位,你们理解吗?
人们至今仍在谈论丹尼,相互在问,他真的没有离开过弗吉尼亚号吗?他真的没有下过船吗?
镜头中,托尼坐在舱底一块铁板上,下面海水污浊。他用一台录音机播放那张老唱片。丹尼的钢琴曲,柔情万种,仿佛飘荡在昔日里……托尼坐在底舱,小舷窗透进来一缕弱光,如置身坟墓一样。一座城一般的一艘巨轮,已沦为钢铁废墟,一切都破败了,一切都过去了。托尼溺于往事,他倾听那曲子,仿佛在听一个钢琴师的一生,一个从未下过这条船的中年丹尼的一生。
托尼点燃一支烟,他曾给过丹尼一支烟,而他曾以那样的方式点燃了那支烟……他目光所及,是令人窒息的锈迹斑斑。他就坐着,听那张被重新粘好的旧唱片。他目光逡行,在看什么,在找什么……
好了,小号手背起装有唱片的行装要下船了,他最后望了一眼下面,他看见了钢琴师柠檬•丹尼。
“你好!怎么样?你是怎么找到那张唱片的?”
他们坐下来相互问询。
“这些年你到哪儿去了?丹尼。”
“即使炸弹不断地落下,我一直也在演奏,然后船就到了这里。”
“你还管它叫船呢,它更像一大堆炸药,你不觉得危险吗?”
“那你呢?托尼,你的小号呢?”
“不久前我就不吹小号了,不过我又想重新开始吹了。我脑子里全是新点子,我们可以二重奏,你和我,我们自己组个乐队,就叫柠檬•1900。大乐队会让人们热血沸腾的,我们肯定会火。来吧,1900,跟我来吧,我们下船去,在码头看爆炸的烟火,然后我们从头开始。有时候必须要这样做,回到起头,从头开始。听我说,你绝对还没有完蛋!丹尼。只要你还有一个好故事,和听故事的人,这是你告诉我的。想想吧,你有多少故事能讲吧,全世界都迫不及待地想听,人们会为你的音乐而疯狂。”
“相信我,托尼,”丹尼说,“城市根本无法看到尽头,拜托,能不能让我看看它的尽头?”
丹尼接着说:“下船那天我感觉也很棒,穿一件大衣,的确很帅气!我是真的打算下船,一切都没有问题,可阻止我的不是能看到的东西,是我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白吗?我看不到的城市不断蔓延,吞噬一切净土。城市无穷无尽,我怎么也看不到的尽头到底在哪里?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这时丹尼说:“钢琴有80个键盘,琴键是有限的,你才是无限的,你在琴弦上创造的音乐才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可以这样生活,可那天我站在舷梯上,看见陆地是一个巨大的键盘,它会有千百万个键盘无穷尽,如果键盘无限,就无法演奏音乐,这就是真相。哦,它是上帝的钢琴,街道成百上千,你怎么选择一条路?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自己的土地,一处自己的风景线,一种死亡方式……整个世界的重量压在你身上,你根本不知道尽头在哪里,想到这一点,你就不害怕吗?不崩溃吗?”
钢琴师不说了,他在流泪。
“我出生在这条船上,世界在我身边,可每次航程只有2000人,船上也有人的梦想,梦想的范围也在传统和传媒之间,你可以尽情地表达欢乐,但感情一定是有限,我只学会了这样生活。嗯,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美丽的女人,太漫长的航程,太浓郁的香水,它是一段我不知道怎样演奏的音乐。我无法离开这艘船。大不了可以自己离开自己的生命。反正对别人来说,我也不存在。”
小号手在抽泣。
“你是例外,托尼,你是唯一知道我在船上的人,你是少数分子。你最好习惯这一点。原谅我,好朋友,可我不会下船。”
两个中年男人,在行将爆炸的废船底舱,相拥而泣。小号手登上舷梯向攀援而去,钢琴师留在底舱,还在向上喊话,开着自我调侃的玩笑,好让朋友不至于太过悲伤能稍许快乐一点……
码头上,工人们卸掉了靠在废船上的最后一架舷梯……
爆炸那天,是个阴天。废船泊在海上,沉默不语,等待厄运降临。它巨大的残破的钢铁躯体,一动不动泊在那里,把天色都染灰了,钢铁的灰色。灰灰的海,灰灰的天,没有一丝光亮和声响,世界死去了……
“轰隆,轰隆,隆隆隆……”爆炸了!天上蓦然盛开出一朵芍药花!阴霾散开!这时的天灰海黯,硬生生把这海上花衬得明亮生动,大气磅薄!——“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目不转睛,静静地观看——那天上的一大朵活体花,还在升腾,怒放,放射出红辣椒一样的光亮绝色无伦!……哦,柠檬•丹尼,涅槃了!——生如夏花之绚烂……
七
就是这样,我一个人看了一场电影,写下了海上钢琴家柠檬•丹尼的故事。
他的命运奇异而真实,这里并非在表述乐观抑或悲观,那只是小学生的情绪,而一个真正能思想的,任何红尘因子,都拦不住他内心的思索,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原则即真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神话中有一个亚波罗,我宁愿跟着亚波罗走。因我深知:在岁月中亚波罗是寂寞的,他变成了森林古堡前的一座石像,然而他永恒,经得起风吹雨打。地球上将近30亿人中,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生,也很少有人确知他什么时候死亡。个人的生命像一片漂木,群体的生命像一团漂木。没有人知道生命从哪里飘来,没有人知道生命将飘向何方,和生命的洪流比较起来,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是渺小和短暂的。每一个人只有而且只有一个一生,一生极易像朝霞般消失在广漠的时空,但这并不构成生命的无常感。
柠檬•丹尼出生在那条船上,毕其一生没有下船,他在暴风雨中颠簸倾斜的船上走得很稳……这个没有出生证明,没有接受过洗礼的,被视为“不存在”的人,却一直只因弹琴而得享天籁,虚幻吗?不,丹尼紧紧地把握着自己的实存,他活得真实,他看清了虚假,就决不趋前。柠檬这个人物,属于希腊神话中,介于神人之间的一个存在——“除了钢琴我还有什么呢?”所以他本能地致力且神游于钢琴世界,而不复他顾。他说“去他的爵士乐!”“去他的战争!”他可以说,而别人说就不是那回事。
2024年12月5日,冷飕飕的影厅里,只有我一个人看电影,日历再推后21天——1966年12月26日,我坐在由口里返乌的53次列车上,裹一件新疆皮大衣一个人躺在长椅子上,车厢空荡荡,寒气逼人,这与三个月前赴京大串联时,车厢拥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之狂热,判若霄壤……
从一个倒霉的16岁的少年到七旬老者,一甲子时光消失无痕,咦?也没多久,我好像没啥长进,还那样,没甚改变。丹尼从8岁说“去他的规则”,到后来又“去了”很多“他的”,他也没甚改变。
事实上世上很多人可与丹尼互为知音的,是这样,即使不说什么,别人也能把我们,透皮看骨,一览无余。丹尼不下船不上岸,我不上进,均属落伍之人。
电影上他弹琴时漂亮洒脱,其实内心孤独。孤独,古汉语释曰:孤,丧父。独,无子,都不是好的意思,而英语单词孤独前缀意思是快乐。丹尼品质是一种中西合璧,他脑子里从没什么“正确答案”,我从来讨厌“回答正确”。时代烈焰烧掉了很多东西连同真品,落伍是因执拗,所以很多传统文化往往是由落伍的人传承下来的。我在书中读到一间书房——
……这些灰蓝封面,薄薄软软的小册子,一摞一摞地码放在客厅沿壁而立的竹制书架上,我有时会觉得它们酷似一个身着素色长衫的文人,长久静立,沉默无语。我有时一不小心碰起书架,那老书架发出吱吱声,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还有诗。
拿现在的人们来说,人人都要实现“自我价值”,唯恐落于人后说白了营销自己“亚历山大”,这意味着一个持久复杂的运作方式——于中含精明算计、不遗余力操作,所谓攻略总之谋取,以及圈内攻邗,圈外排斥……此物不详叫“厚黑学”曾风靡一时。抖音正推销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十余年前我看过,看,不是读。尔今称曰“官场文学之王”,呵呵,“王”?这个“王”字很讽刺。这样的话,自然属于人性的审美的东西都要摈弃,而这些恰恰是文明和文化的感性基石,亦写作基石——文学是感性的不讲道理的懂吗,若连基石都没了,哪里还有天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