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文摘   2024-10-31 23:26   北京  
本文内容节选自李玫瑾著《心理抚养》。
被称作“育儿专家”的李玫瑾,其真正专业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在积累了大量案例之后,她在两部作品《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中由表及里,剖析人性,梳理人的心理脉络,为大众提供一套完整的育儿、教育框架——人早年家庭养育中的“心理抚养”和“心理教养”,将奠定他一生的心理基础。

人最初接触这个世界时,若身边缺乏来自人的情感陪伴,只有一片寂静和一堆无生命的玩具相伴,怎么能发展出人性?

很多人成年后发现自己经常被某种心理问题困扰,甚至已经影响到生活或工作。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不喜欢接触人?为什么我明明能做某事,却总在推托?为什么我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遇到矛盾时总是不知该怎么办?为什么我总在焦虑或担心一些事情?

在我看来,这些心理困扰往往与他们过去乃至早年的经历有关。有些经历,我们似乎已经忘了,但我们的身体仍有记忆。

曾有人私下告诉我:“尽管我每天可以和各种人正常交往,但在我心里,没有一个人可以走近我,我也不想与任何人亲近,有时甚至会讨厌每一个接近我的人。”

我就跟他聊到这个话题,说人早年的经历会变成潜意识,可能自己并不知道,但它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活动。

他就跟我说起母亲告诉过他的一些早年往事:他出生不到两个月就被送去幼儿园的托幼班。因为父母经常加班,他在那里有时要待十几个小时。由于班里的孩子很多,又都是初生的婴儿,老师们根本照顾不过来。孩子们被包在棉被里,长时间不能变换体位,很不舒服,于是哭喊声一片。母亲每次赶来给他喂奶时,刚走到幼儿园大门口就能听见孩子们的哭喊声。许多孩子因眼泪流入耳内而患上中耳炎,他母亲很担心,就把棉花球塞进他的耳朵里……

听他讲完这段经历,我立刻明白他对人愤恨的根源了。虽然这段经历发生在他似乎还没有记忆的一岁之内,但事实上他内心深处还是有这段记忆的。他长大后讨厌所有人,是因为在他最幼小、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过来的人并没有让他感受到温暖、舒服和快乐,相反,他们过来只是短暂的停留,还留下束缚甚至是远去的声音。也就是说,他内心深处对人的拒绝与厌恶是有由头的。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时发现,许多犯罪人之所以出现心理异常,也有这类心理抚养匮乏的背景。尤其是变态犯罪人,即心理异常的犯罪人,大多有早年抚养中缺乏情感和依恋的背景。

一般情况下,人之所以犯罪,动机大多是想通过犯罪行为来让自己从中受益,比如得到钱财、性满足,或是报复仇人等。可是,有的犯罪人并没有这类常见的动机,实施犯罪行为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你问他为什么这么干,他自己也回答不上来。比如,有的跟我说:“我睡不着觉就想出去干这事。”有的说:“我心里烦就想出去干这事。”

这是动机异常的犯罪,还有一种是行为异常的犯罪。曾有一位记者打电话问我:“有一个杀人现场,被害女性的上身被刀划了一百多下。犯罪人与被害人并不认识,这种行为是出于什么心理呢?”还有一名28岁的犯罪人告诉我,他没事时脑海里就想着如何碎尸,听着就令人毛骨悚然。

出于研究的需要,我必须弄明白这种变态动机和变态行为是怎么产生的。的心理现象虽然变化多端,但如前所述,皆有迹可循。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英文论文,其中谈到变态杀人狂往往把被害人看成“猎物”,当他们控制住被害人进行加害时,会把被害人看成是一个“物件”。在他们眼里,人就是一个可以随意被拆卸和摆弄的“物件”。

我明白了,人最初接触这个世界时,如果身边缺乏来自人的情感陪伴,陪伴他的只有一堆玩具,而且是可拆卸的玩具,那他就会认为能带来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当他们面对被害人时就不会感受到任何情感,比如被害人的家属失去亲人的痛苦等,只会冷酷地摧残他们。

其实,任何成年期显现的变态心理都不是在成年后才形成的。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包括访谈犯罪人、调查犯罪行为与成长背景的关系等,发现变态犯罪人在早年被抚养时期往往有过孤独成长的经历。

试想,一个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上,面对如此陌生的环境,而他又如此无能无助,在他最需要温暖的怀抱、可依偎的肩膀、轻柔的抚慰、令人心安的哼唱时,却经常发现身边没人。更可怕的是,无论他如何哭喊,空旷中除了自己的声音外,只有死一般的寂静。他就像一个感觉被剥夺的人,身边缺乏人的身影和声音,他的视觉、听觉乃至嗅觉、味觉都是匮乏的,剩下的只有一双可以自主移动的手了,手里抓到任何一个物件都可以形成触觉。于是,手感就成为他快乐的唯一来源,他手里绝不能再空无,抓住任何“物件”都不会轻易放手,要慢慢地消磨它。这大概是一些变态犯罪人将被害人控制后慢慢折磨的心理及表现的原因。

我曾见过一个17岁的男孩,他把一个16岁的女孩肢解成一百多块,然后抛尸。我去见他就是想了解他的早年经历,果然不出我所料。

从身材看,他已经接近成年,但从他的心理表现看,又完全不成熟,像一个知道闯了大祸却不知所措的孩子。他一直深深地低着头,恨不得把脑袋低到桌底下,还一直抽泣着。

我见他这种状态,就没有像审讯犯人那样坐在他对面,而是挨着他坐下,想让他感受一下家里大人对孩子说话时的样子。

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嘟囔了一句,我没听清,就跟他说:“你抬起头来说话,要不我听不清。”

他稍微抬了一下头,我接着问:“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的经历好吗?小时候谁带你?谁陪你的时间最多?”

他嘟囔了一句,我听不清他说的是“叔叔”还是“姑姑”,旁边的警察说:“他说的是姑姑。”

我问:“姑姑是亲的吗?”

他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我又问:“姑姑带你多长时间呢?”

他又摇了摇头。

警察告诉我,他一生下来就被送人了,父母是谁不知道。他被人领养后又几经转手,凡是带过他的女性,他都叫姑姑。

后来,通过当地警方的介绍,我进一步了解到他的成长背景。当时可能家家都不富裕吧,自家已有几个孩子的都不想多养一个,最后就把他送到一家饭店,大概是因为那里总有一口剩饭喂他吧。不过,饭店也没让他白吃白喝,见他年龄太小,很多工作干不了,就给他派了个剥兔子的活。于是,他从小就在饭店里剥兔子。

从他不爱说话、不敢说话来看,他在饭店肯定过得很可怜。他显然不会花言巧语讨人欢心,做错事挨骂也不吭声、不会道歉,那会更让人生气,更不招人喜欢了。所以,他刚16岁就离开饭店自谋生路,在一家卖铝合金门窗的店里做小工。
到了17岁这个年纪,他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似乎知道男女之事了。有一天,他在门口看店,有个16岁的女孩来找同学。这附近的房子都是临时搭起来的三层简易楼房,大概有六排,每排有两三个门。因为没有门牌号,女孩不知该敲哪个门,就向他询问。他没吭声,指了指自己站的这个门。女孩就往里走,然后上楼。从这个门进去一共三层,一层是店面,二层是老板夫妇的住处,三层是他和老板儿子的住处。他知道现在楼上没人,就悄悄拿了一根棍子尾随其后,到了三楼就把女孩堵住,一棍把她打得昏死过去,然后拖到自己房间。那一宿具体做了些什么,他不肯说。警方找到他抛的尸袋后,发现里面有一百多块碎尸。刑警告诉我,他碎尸的方式就像剥兔子。

我们后来分析,他对这个女孩最初的想法就是好奇,想接触异性,或看看女性是什么样子。然而,他的成长经历缺乏人性的抚养和爱的滋养,甚至在幼年时都没有太多接触女性身体的记忆,以致他对女性的好奇或喜欢无法用正常的方式表达,最后就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做出极其变态的行为。

类似这样的残忍犯罪,我还见过多起,也见过那些作案人。通过这些大家极少知道的犯罪心理调查结果,我想告诉所有人:心理抚养可以决定人性,还会影响人的情感、脾气、言语表达、认知方式、亲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关注李玫瑾在心理和育儿教育方面更多更深入的内容,可于微信读书、掌阅、当当、京东等线上平台阅读李玫瑾所著《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

红头绳儿
牵一片光阴送给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