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捷新文
1958年人民文学版《静静的顿河》,苏联·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著,金人译
我这辈子读书,集中于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0到16岁,在母亲工作的新疆大学红大楼图书馆读书。红大楼是新疆最早的百年洋楼,退休前后开始写回忆时,就心有隐忧了,怕给拆了,果然拆了!资料说红大楼是德国人设计的,拆楼时钢筋水泥地基电钻钻不透,爆破了!呜呼!再建百栋教学楼亦无与代替媲美的,拆了!而河大大礼堂是意外被烧毁了又重建了,可望重新面世!还是河大有文化啊。
初二一个暑假我上午篮球集训下午读书,长篇小说一天一本囫囵吞枣,读的啥记忆无存,但有东西渍在生命里,不曾磨灭。长大了重读,始知重读有非凡意义。
这么说吧——我18岁来开封住二姨家,见表妹天天在院里踢毽子,一天不知咋的突然问:“小妞你多大了。”“15。”“我15时把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都读穷了,你还天天在这儿踢毽子!”数年后见表妹蒋幼华在日报副刊发散文,文笔灵气,像她本人,后在郑州做编辑,但惜31病逝了。
一回给研究生座谈,因《战争与和平》教育部规定高中生必读,就问大家读过吗?全体一致答:“读过。”事实上身边通读者鲜见。好,我说了一个经典场景:
夏夜,桂树,皎月,俩表姊妹在二楼凉台上抱紧膝盖看星星,夜风吹响树叶音乐一样吹向女孩脸颊赤裸的瘦胳膊和尚未发育好的胸脯,她们轻谈叹息,因青春不安的骚动和天籁宁静而莫名地感动流泪,还谈到身边男子,却不知那男子就站在三楼凉台,无意偷听到了少女的私房话,后来娜塔莎成为安德烈的未婚妻。
然后我问:女孩叫啥?男子何人?无人答出——娜塔莎是百年俄罗斯文学女性之典型,俄罗斯文化史即命名为《娜塔莎之舞》。安德烈公爵的创作原型是俄国十二月党人中最著名的沃尔孔斯基公爵。俄国人说起娜塔莎和安德烈,就像我们知道宝玉黛玉——读书不可掺假,读书不可表演,要读就真读。张爱玲说“出名趁早”,读书也须趁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品质靠读书锻造,不读书一切免谈。
少时读书,春树爆芽
书香沁人
先知书店推出世界文学四经典:荷马史诗、但丁《神曲》、塞万提斯《唐吉诃德》和《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中老成持重的老将军库图佐夫打了天才拿破仑。库是俄罗斯的良心,在战场上与士兵谈话他不是老练狡猾地讲军事态势而说战争本身和士兵。他不被宫廷看好且饱受上层流言蜚语伤害,但他老谋深算,是三军统帅和士兵爱戴的父亲。
13至15世纪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俄250年,俄人七成蒙古鞑丹血统,库即是。安德列公爵是上流社会青年楷模,战争使他富有责任使命感,但他在奥斯特里茨战场受了重伤,躺在青草地上奄奄一息,战争给予他的荣誉感陶醉感消失,他躺着,“只看见天在他的头上,极高远的地方,一片无垠的青天,几片灰色的薄云无力地漂浮着”。他喃喃自语:“多么宁静!多么平和!我狂乱的奔驰竟与它是完全相悖的啊!这样美丽的天我怎么早就没看见呢,哦,看见了!”——这是生命的顿悟啊。
娜塔莎,一奇女子,俄罗斯文学百年一现的纯洁之美的精灵,皎洁又真诚,又像知根知底邻家女孩,可明了她的心思。娜塔莎第一次跟父亲去林中木屋听农人弹琴唱歌,一下子听就懂了农人的内心。她傍着篝火用农人语言唱他们的歌,声情乡韵竟一下全都合了拍!她的歌声浸出了幸福悲辛交织的滋味,顿使农人落泪!她是快乐的精灵,却又听得懂得酸楚的歌!她有纯金一样的嗓音,稚嫩,却令人惊异,一下子就会被感动。俏丽的索尼娅表姐听娜唱歌心想我永远不可能有表妹的魅人,姑母听她唱歌就想起了青春——不可不读的迷人而不朽的《战争与和平》。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英·奥兰多·费吉斯著,郭丹杰、曾小楚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
我17岁开始在陇海沿线打零工挣生活,衣食不继,冻馁是常事,人变得沉默忧郁。一次母亲打来加急电报逼要我的亲笔信,因半年没接我信了怀疑我死了,在新疆家中哭。我不想写信因生活太窘迫,就满怀歉疚地给父母写一长信,满纸调侃诙谐乐观,不提艰难,也梳理了混乱思想。父亲说“这孩子还行”。然后家信告知妹妹我三年没读过书了,她神通广大地带回开封一箱书,一深口老黑箱子,酒迪路上装过一箱黄金,二军军费。我迫不及待把书掏出来铺了一床,欣喜若狂了!阴郁生活明亮了!今天年轻人不懂老三届对一本好书的感情,那一卷在手先睹为快的心情如保尔初次约会冬妮娅,像饿汉扑向新出炉的热面包,有书读,日子不空虚了。这箱书的消息不胫而走,让我结识了不少开封老三届。而今叹惋:那一箱好书,飘散出老纸张和旧岁月气味的对于我弥足珍贵的书,一本也没存住,都流失到开封深深的街巷中去了。
第二时期:1979年在河大文学院上课时期,开始较深度地嵌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以史为本,《史记》中国首部通史,意味着国人有意识有经验以来有了第一部史书总和。玄奘赴天竺取经归,应唐太宗之请将西行途中所见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物埠风情一一口述,弟子辩机执笔成《大唐西域记》。该书回流印度,印度始有书写本国历史意识和著史传统。
《大唐西域记》,唐玄藏口述,弟子辩机笔录,季羡林校注
电视台读书栏目做了两期《史记》节目,主持人袁瑾问了我三个问题:
一问:你读《史记》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答:读《史记》这事本身。《史记》深邃峭立练达中庸,圆润如玉,只养人不伤人,它对我有了先祖意味,使我不能怀疑它如不能怀疑黄河。
二问:你对司马迁最深的一个印象是什么?
答:司马迁写《史记》是把历史看成一个整体,他对笔下历史有一种通识。
三问:这种通识是什么?
答:大历史观,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天,天道,命运——人通过努力,也许会改变命运;也许努力也无力回天;解析一个人在历史事件中如何思考选择和作为。更古中国人和天之间对话是以巫为媒介沟通,《史记》始司马迁让人和天直接沟通,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个人在自己的命运中是应负有一定责任。
这样,经典对于我有了先祖意味,文字之练达简洁厚蕴,春秋笔法只叙不议,文字功力之内敛和揣摩意味,其深邃峭立圆润中庸,使我不能怀疑它如不能怀疑黄河。
读书遗忘远多于记忆,那又何如——也许书写时忘了的会不期而至,在思绪间隐现而琢磨。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不然拿它怎么办?可一站在书架间顿觉林壑幽远心情水一样活泼起来,一望无边的书即内心充实。事实上我时常怀疑自己陷入虚无象,可一进入书林又认同了自存。书读久了好书会来找你。凡时尚的皆短命的,书不读时尚;经典深厚使你深厚;读难懂的书,解生活中难解的题。
《史记》,汉·司马迁著
第三时期:退休前后的读与写。2004年前后我夫妻先后大病一场,积蓄罄空半生劳碌回到负数。适鬼节给父母烧纸工夫抽不出来,半夜躺椅上守在妻子病房里睡不着,想:给父母写几句话吧。备课本上一写没刹住几夜熬下来写了两万字:父辈英勇、坎坷,母爱执拗、虔诚,父母一生相濡以沫,历九劫而保全了我们成长。执念之,泪下!为人子岂敢自暴自弃而有悖父母生养之恩!不由精气重生焉。沉思之,父母爱情是涵雍了一生幸福和更多苦难的。父母在时妻子听在耳里看在眼里,说:“爸妈一辈子都是这么好!”这样写,生生把自己从颓丧中拔了出来。
拜冉读了,说:“老师,您火候到了,投稿吧。”
译林出版社2020三卷版《静静的顿河》,苏联·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著,力冈译
平生头一次投稿,冯克力主编把《和平岁月》刊于广西师大《温故》九期。冯嘱我写下去,然后集结成书。我的多篇纪实散文刊发于《老照片》。之后新疆政协文史委主动向我约书稿。2015年底新疆政协文史委出版我纪实散文集《西北有浮云》。
我一个老三届,靠自己挣来半生。不想吃苦也吃苦了,不想阅历也阅历了。起笔晚,近十年写作和发表文章四百万言。2020年出版《载沉载浮》叙事新疆和开封。给自己一交代给时光一复印。
老来始觉“穷则独善其身”不易。
约翰·密尔说:“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
道家关怀倾向于个人一面,个人禀赋具极大潜力,走向善和完整。修养是读书、学问和内涵,提升境界而具通达能力;非空谈,是打开一本书读的个人品质习惯。好书是放人的,不是不收人的。放,放弃、放空,苏16次流放,在惠州看河映蓝天,如心之纯净,写出了看懂人生宇宙哲思的《赤壁赋》。
《战争与和平》四卷,俄·列夫·托尔斯泰著,高植译。1981年重印,繁体字版
我们这一代,少时缺书,而今天缺读。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就在那里。天长日久地读,与经典已融为一体,你本人可望成为经典;如若你从不读经典,再伟大的经典跟你没有一毛钱干系。
为什么要读经典?
一、经典读了一定会重读,因其具备某种吸引人的特质,常读常新,藏于记忆深处成为本能,且与同读经典的人群产生共鸣。世上的人分二类——读经典的和不读经典的;
二、如与聪明人谈话,使生活清新充实;
三、滋养审美观念,德鲁克说保持长寿秘诀即隔一段读一遍莎士比亚;
四、读懂和洞察人性,看清思想家的交锋。经典关注人类普遍重大命题,通常存在继承拣选或反动之交锋;
五、拓宽思考,它未必给你新东西却予以新发现——那些本合乎情理的东西;
六、经典含蓄话不说尽,“怕什么真理之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七、可预知未来。经典不迎合时潮,反是时代大合唱刺耳的杂音即预言,但人类进步文明须依靠其杂音长期存在,米塞斯1920年预见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产生饥荒奴役及世界大战。阅读经典可站在巨人肩上窥测未来;
八、定位自己。经典作家是永远无法忽视的思想家,经典是人类历史坐标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略说几本好书。
《约翰·克列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
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图为《傅译菁华》封面,傅雷墨迹及小说插图
《约》恢弘蕴涵予人强烈感应,文学青年第一读物。傅雷译文,典雅简约,优美绝伦,译作无出其右。场景充满诗意和朴素的哲理。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父亲是宫廷首席乐师,地位崇高,家族富有。但舅舅高脱弗列特是被家人嘲笑的卑微小贩。舅舅跟妈妈一样矮小,脸上全是皱襞,和善的淡蓝眼睛像有点枯萎的相思花。
一天小克在河边劈面见到舅舅的脸,黄黄水汽照着他,他微笑半阖着眼睛,凄苦脸容有说不出的严肃。天黑了小克快睡着了。黑暗里忽然舅舅唱起来,声音很轻,有点嘎,像是闷在心里的,稍远就听不见,但那歌声,有一种动人的真切的味儿,有声音的思想一样的味儿,一下子可以直看到他心。
小克从未听过这样的歌也从未听过这样的唱。慢、简单、天真,歌声用严肃凄凉单调步伐前进,从容不迫逍遥自在行将消失。仿佛来自远方,又不知往哪儿去。骚动而恬静,内里有一种年深日久的哀伤。小克里斯朵夫凝神屏气紧张得浑身发冷,歌声完了。他爬过去嘎着嗓子叫了声:“舅舅!”高脱弗列特不回答。
“舅舅,您唱的是什么啊?”“我不知道,就是一支歌。”“是您编的吗?”“不,不是我编的。你问得好蹊跷,那是一支老歌。”“是您小时候的歌吗?”“我出世以前,我父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一向就有的。”“舅舅,您还会唱别的吗?”“会。”“再唱一支别的行不行?”“干吗再唱别的?唱一支就够了。想唱的时候,不能不唱的时候,才唱。”
小克高傲地说他要编歌,做大人物。舅舅笑起来说:“你想编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转。”
小克里斯多夫不服气了,说我要是想做呢!这时月亮从田野升上来了,又圆又亮。地面上青蛙在谈话,蛤蟆像笛子般鸣叫,蟋蟀的颤音跟星光闪动一样,微风拂着榛树枝条。山岗上传来夜莺清脆的歌声。舅舅沉默了半晌,叹了口气,不知是对自己说还是对小克里斯朵夫说:“还用得着你唱吗?它们唱的不是比你所能做得都好吗。”
这是一部英雄交响曲。英雄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情操屈服罢了。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不止你一个时,你会减少痛楚而希望也将永在绝望中再生。它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史诗。它描绘歌咏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方面所历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一面镜子,是贝多芬式一阕大交响乐。这部高贵的书告诉你: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纯真像自然一样,是世上最高贵的东西。
杨奎松历史《革命》四卷。
以国际视野考衡中国现代历史,汇毕生研究直面历史。不读杨奎松怎知杨奎松,读史者不得不读奎松。四卷巨作汇作一佚竖在书柜格上,书脊厚一尺,一丝不苟啃下来,是一回系统阅读。《革命》某书店只进两套,剩一套摆在那儿,书的红缎面搁旧了。这套《革命》,我身边有两个人把它买了珍藏,其中一位就是你们耿伟书记。
杨奎松著《革命》:卷1:中国地带的革命;卷2:毛泽东与莫斯科。卷3:国民党的联共与仅共;卷4: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好书很多,烂书更多,把好书都淹了。读久了好书会来找你,这跟曾国藩观面相识人一个道理。
《上学记》,清华大学何兆武教授口述。
你就一页页往下读吧,老人家就引你重新走在旧时代西南联大学求学的路上,学者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他们亲自缓缓地向你走来。口述文学么,黑白老照片一样,一张一张,如数家珍。
什么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呢?何先生说,“幸福是圣洁的,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和扬弃……”他觉得,人是复杂的动物,不能单纯地从物质角度衡量,是不是钱越多越是幸福呢?好像并不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他们那代人,在战乱中一边学习,一边观察社会。上学既是一个学知识成才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关怀知识分子的过程。那些教授是真有学问啊,师生之间教学读书的故事,治学和读书方法朴素得很,绝不故弄形式。读时我就想啊,原来教书读书可以这样简单啊!什么形式都不要!
何先生回忆说,大凡在危机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日本轰炸西南联大时,梅贻琦校长五十好几,极有风度,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跑警报时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书中说,日本人一来就把英语课废止了。读者问你们日文应该不错。他说一个字儿也没学,大家谁都不念最后全是零分。
——读《上学记》,有关读书学习,使你豁然开朗,返璞归真。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周有光与溥仪皇帝同年生人,百岁老人口述家国百年历史给你听那是多么好听!历史大事件中糅杂无数鲜活个人见闻和感触,这样的叙旧多像一幅幅旧日风俗图啊,很动人,很警醒今人。
书里写抗战时重庆给炸得一塌糊涂,周的驻重庆办事处只好搬去宜宾上班,坐一种小飞机飞来飞去。机翼是两层绸子,机身像很小很小的船(蜻蜓飞机)。这水上飞机可以停在水面上,在川江上飞来飞去很方便。机械师一助手一旅客,若助手挤在油箱上坐可多出售一张票。它飞得很低几乎是贴近水面。从宜宾到重庆川江的水干净极了,清而透明,飞机上看江里的草江里的鱼清清楚楚。坐这种小飞机假如有心看两岸的风景,呵,那实在是好。当然飞得慢不像大飞机飞得又高又快什么都看不见——战争残酷,生活还在继续,山河依旧美丽。这样轻描淡写的叙述,反加深了读者对于真实历史和残酷战争的异样生活乃至于人性的多棱角的理解。
明代袁枚《浮生六记》,生活随笔散文。周有光一晚上读完,觉尽写点生活琐事无聊之至,认为袁枚没作为是没出息的一个人。可周接着写:《浮生六记》现在国际上很重视,拍成电影译成多种文字,瑞士友人说法文译本受欢迎。可见人们一面关心伟大英雄人物,另一面也关心平凡人。平凡的人怎么生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周说我对科学和艺术没有贡献,不过我的一生倒是有平凡生活的经验——好啊,老人家在沉淀个人历史感情倾向了,对国家有贡献的大先生尚反思一己短板,而回归天然。
此书可读,读到好处,废寝忘食。
后记:
2024年12月20日,承蒙两位读书人汤校长和耿伟书记之邀请,参加了火电中学读书分享活动。
有关读书话题,我讲了四次。2017年在开图讲坛讲《两地阅读》,2018年5月,开封电视台读书栏目做"读书访谈″节目,为该栏目首期读书节目,今年11月2日在开图三余读书会讲“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这个讲的过程,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契合点,即我们从前读什么书和今天年轻人读什么书,二者异中有同的那个契合点;纸质书阅读和网络阅读二者的契合点;今天好书愈多,平庸的书更多,把好书都淹了的那个淹不了的点。
契合点分别在哪里?个人意念之中,自有感触,和看法。各见且搁下,先谈共见吧,于是四篇读书文本中,就重复出现了我所读过的些经典,如《史记》,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
我的新版《原花》稿己结束,其稿八章,首章“淘书记”的第四篇曰“还珠同人”,是在暮光里读书把心得奉予同道的意思。说白了,退休后,又读了半柜子书,把近三五年读到的印象深刻的好书,一本本或随笔几句,或札记一页半页,这样凑一长篇二三万字,均属各见——读书讲座和这个比较一下,就因形式而刻板了,愚以为,若与同道茗边谈书,我敝帚自珍的,还是这个“还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