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鲁迅和他生命中的女人们(一)
文摘
历史
2024-04-02 19:54
北京
鲁迅所在的时代,西风东渐新思想纷至沓来,鲁迅抱持启蒙主义信念。又迷上俄作家安特列耶夫,翻译了他的小说《默》:描写一家人互不相通,唯默然相对。他特别喜欢尼采,桌上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个是对人间阴冷的细腻观察,一个是对卑劣人种的唾弃,这都引起了鲁迅的强烈共鸣。但深层意识里,他的实际人生体验又分明受着自己的情绪影响,时鲁迅心理矛盾,尤其表现在他对待婚姻的态度上。鲁迅在日学医时,被周母骗回家,与大自己三岁的小脚女人朱安成亲。朱安1878生于绍兴,祖上曾任知县。周作人评说朱安:“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样子。”朱安识字不多,温和厚道。鲁迅第一反应自然是反对,要退婚。周母第二封信至“不能退”。鲁迅就退一步提条件:一要她放足,二要她进学堂念书。时他对婚姻尚抱有希望,虽非自己选择,也要改造婚姻来符合理想。周母第三封信中传达了朱安的意见:脚已缠多年放不大了,不愿念书。他明白了,她整个身心是一旧式女人。这桩婚姻接受与否,看他选择了。鲁迅没回信,拖延。1906年夏周母信又至称“病重速归”。归,周母即逼婚。时间地点上都没法拖延了,须立决:到底接不接受这个荒唐婚姻。鲁迅待亲厚道,不忍悖母命,接受了婚礼,头上还装一根假辫子。屈服三天回了日本,仅跟朱安维持形式夫妻关系。鲁迅很痛苦:“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奇怪了啊,无情地弃妻而去,说明没放弃对理想婚姻的渴求。理想遭打击,故一时冲动报复性离家出走,既如此为什么要接受婚姻呢?他解释说:一不忍悖母命,尽孝;二不忍朱安做牺牲,在绍兴订婚又退回娘家,会一辈子受屈辱;三时有错觉,反清斗争酷烈,自己应活不长久,和谁结婚都无所谓。
鲁迅在日本弘文书院,1903年
鲁迅在仙台,约1909年
鲁迅在东京,1909年1919年周母带朱安北上与鲁迅团聚,但他始终视她为路人,他想过离婚但她不愿被休。朱安永远无法理解丈夫心,不懂鲁迅事业。二人早晚三句话,没有单独在一起叙谈的可能。但朱安说大先生对我不错。在生活上他确实对她不错,家交给她当,好东西先送给母亲和她吃。但她期盼大先生能和她说说心里话的愿望,一次都没实现过。至1920年代初,鲁迅生活中毫无女性温馨抚慰,为不使母亲伤心和维持自己名誉,鲁迅过着苦行僧式禁欲生活,日子难捱啊。1918年堂叔病逝,鲁迅写道:“家叔旷达,自由行动数十年而逝,仆殊其福气。”透露出不满现状之甚和对幸福自由之向往。不久,与周作人闹翻,大家庭理想破灭。他深心虚无感弥漫,对现实不满日日阔大,深感自我牺牲之无谓,和压迫身心沉重责任感,事实上轻薄无谓。他反问自己:我今天最需要什么?难道我不想寻求一个真爱的女人吗?在虚无感中陷落愈深,则孝道和婚姻的约束力越疲弱。个人主义情绪在激活着他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之激情。时鲁迅到了女师大任教,客厅出现一群聪明活泼的女大学生。端午节鲁迅邀请她们来家吃饭,醉意中很愉快,手舞足蹈开怀大乐,抚摸了许广平脑袋,久受压抑的生命活力开始萌芽。许广平,广东番禺人,小鲁迅二十岁,南方人,身材却高,人不漂亮,是女生中最有才华一个,对社会运动满怀热情。她敬仰并理解先生并热烈追求他。不难想象,当她表白爱情又获回报时,心情是何雀跃!但鲁迅心情复杂得多,他爱许广平,但对爱情后果十分疑虑,这来自他固有的虚无感,他感觉爱情是一柄双刃剑:既戳破孝道旧伦理之神圣性,又戳破个性解放爱情至上新道德之神圣性,它固然锈蚀鲁迅精神旧宅门锁,也当面把他心向往的新居涂得一团黑!时传统道德在黯淡失色,但新女性风采恋爱婚姻之幸福,是否亦一幻影呢?1925年北京学界官场有一股对鲁迅的敌意在蔓延,一旦他背弃婚姻会不会授怨敌以口实?若打击纷至沓来爱情可经得住?时鲁迅写了《伤逝》,将涓生子君结局描绘得绝望,将二人承受不住社会压力爱情渐变质过程写得真实可信,可知他疑虑之深,思绪陷于悲观。故初行动谨慎,他向许表明无意正式结婚,名分上保持原婚姻,不打算拆毁旧婚姻囚室,仅仅是在凿洞逃走。时北京空气日渐压抑,发生三一八惨案。他几次离家避难,欲建一安全的新家庭。最担心的还是和许爱情,既有对其疑虑,也自省:我已这年纪内心又多伤痛,还能容纳爱情,还配争取这样的爱情吗?她与我结合牺牲是否太大?现在心甘情愿,之后会不会后悔?她究竟爱我到何种程度?至夜卧榻上抽烟默思,疑虑久旋,似浮一条逃离绝望的思路,但何时往里走又怎么走进去,决断不易。1926春,林语堂邀鲁迅去厦大任教,厦门远离京,气候温暖,政治空气似比北京和暖一点,月薪400元,厦门确是适合新生活的地方。鲁迅欣允同年8月离京南下,适许回广州,就一起动身,但他约定:先分开两年各自埋头苦干,做一点工作积一点钱,再做见面打算——对将来缺乏把握,难下决断,就拖延一阵子吧。鲁迅兴致勃勃地踏上厦门岛,但从第一天起他就感觉到了:地方荒僻,人民闭塞,校方势力,教师浅薄徒多,风气懒散,终使鲁连叹自己太天真了!北京那样糟糕厦门还会好吗?尤恼火在京学者对头现代评论派如顾颉刚等纷纷南下厦大,日夜布置安插私人。鲁不由写信向许抱怨:现代评论派势力膨胀!当局者性质与此辈相合!远避厦门竟还遇上他们,在京受排挤至此地还受排挤(周树人和顾颉刚一直不对付,鲁迅著有《中国小说史略》,顾著有《西方文学史》。木心给丹青讲西方文学史之本,疑似参照顾《西方文学史》)!一有感触,他就坐灯下默想,越想越火冒终于骂道:仰东硕杀(绍兴骂娘话)!递辞呈,本想在厦大工作两年却提前一年半离开。独自夜灯下写辞呈诗,之前种种走投无路屡屡碰壁记忆重涌心头,处在常骂仰东硕杀之心境中,他对许的爱情之疑虑自会加重。1926年11月他给她写信:之后的路常迟疑:一是积几分钱,将来什么都不做苦苦过活;二是再不顾自己为人民做一点事,饿肚不妨任人唾骂;三是要生存不愿失友,写信与友商议给我一条光。鲁想走第三条路又不知许是否真愿意与他携手共进,心存疑虑,干脆和盘托出,试探亦求援。许广平何其敏感,立觉他心思,知疑虑深广,想到他可能的后退,不满,就用激动口气回了信:你的信本三条路,叫我给一条光,我自己还瞎马乱撞何曾有光?你苦了一生,一方面为旧社会牺牲,一个人牺牲你自己,这牺牲虽自愿,不过是旧社会留给你的遗产,你是一贯反对遗产的,今不过觉这遗产抛弃了没人打理,故甘心做一世农奴死守遗产。我们是人,天没有叫我们专吃苦的权利,我们也没有吃苦的义务。我们是人,天没有破我们理想的权利,我们有坦途有正道为什么不走?何苦为了旧社会那一个人牺牲我们。我们打破两面委屈的态度,在新的生活上向前走去,新生活也没有不能吃苦的。信写得动情,急不择言,很直率,一下挑穿鲁迅不愿解除旧式婚姻内因,又热烈激励他做决断。她不隐瞒内心的焦急不快,最后简直在赌气了。幸亏这样的急不择言,才打破了鲁迅的疑虑。
作者(正中)在开封图书馆讲座现场,俄罗斯系列十讲之二《伯爵与女奴》贺捷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师大客座教授,开图讲坛特聘教授,开封电视台《书香汴梁》读书栏目嘉宾、开封文史研究员,2021年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自由写作者,著有长篇纪实散文集《西北有浮云》《载沉载浮》两部,散文集《原花》等四部。长期在各报刊、公众号发表作品。牛红旗:疼水 • 我的西海固
贵族妻子追随丈夫流放30年,却爱上别人
伯爵与女奴
成吉思汗的后裔
西北有浮云之1949 九·二五酒泉起义(3)
西北有浮云之1949 九·二五酒泉起义(2)
西北有浮云之1949 九·二五酒泉起义(1)
聂华苓和安格尔的爱情
聂华苓开封寻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