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发展与现状

文摘   2024-10-09 15:45   马来西亚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科学研究范式是影响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朱东阳、王攀峰教授和孙彬涵的《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实图景与发展趋势——基于近十年CSSC来源期刊论文的实证分析》(2013-2022)、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杨洋等人的《我国教育实证研究十年发展趋势——基于大样本系统随机抽样的分析》(2012-2021),两个研究研究分别 独立以2012~2022年教育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揭示了近十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现状特征、发展动因和演变趋势。

首先要谈一下现代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教育研究实证化

实证化是教育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要条件

教育实证研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建立起相对科学与完善的体系。自19世纪30年代,孔德提出实证主义,到20世纪三十年代,实证主义把客观经验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定量研究(同“量化研究”)取得长足发展。伴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强调社会经验和逻辑,以及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后实证主义应运而生,定性研究(同“质性研究”)蓬勃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借鉴了后实证主义,开创了建构主义和注重行为效用的实用主义 。伴随着这些基础理论,教育实证研究也经历了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和定量研究相互竞争、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存的三个阶段。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实证研究包含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无论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是混合研究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来获得对事物或关系确切的认识。实证研究通过对前人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的复现,获得类似的研究结果,这种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被验证的知识即使不被称为科学,也可以称为教育的一般规律。

两篇研究虽然在论文筛选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仍能达成共识:中国的教育研究范式虽然近十年有实证研究在缓慢增长的迹象,但起码从数量来看仍然以思辨研究为主。

其中首师大的结论是:思辨研究主导,实证研究中的定量和混合研究增长

2013—2022年间,思辨研究占主导地位(67.9%),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19.6%)和混合研究(7.0%)呈增长趋势,质性研究(5.6%)发展缓慢。

北师大的初步结论是:通过使用实证研究关键词库检索,47本教育期刊实证研究平均占比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34.9%到2021年46.2%的。但又指出:

尽管如此,当阅读使用关键词检索出来的实证研究的摘要时,发现其中只有约42.7%的研究可以确定为实证研究。而其余57.3%的非实证研究,通常只是呈现了实证研究的关键词,文章仍是以思辨为主,不提供实证证据。

基于这一结果,得出最终结论,我国2012~2021年教育实证研究实际占比可能低于15.7%,这意味着教育实证研究的数量可能远低于之前研究提供的数据,实证研究仍旧没有成为教育研究的可靠组成部分。

从两种范式(思辨、实证)、四种研究(思辨、定量、定性、混合)来看:

思辨研究范式:理论思辨法占主导,文献研究法和系统综述法使用增加,比较研究法显著下降

定量研究范式:调查研究法最常用,二次分析法应用快速增长

质性研究:方法类型从3种扩展至8种,扎根理论和文本分析法使用增加

混合研究:完全混合研究显著增加

根据研究结果可作出以下重要的结论判断:首先,我国教育实证研究在数量上仍旧欠缺,还无法有效推动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拟定。并且由于国际教育研究进行实证为基础的学术对话,中文实证研究持续的数量缺乏可能导致我国在国际话语权不够充足

其次,无论评价整体期刊还是某一文献,对比我国实证研究之间的质量仍存在参差,例如部分标注为实证研究的文献实不属于实证研究,或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该结论也侧面反映,学界对实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目前没有达成共识,也仍缺乏清晰统一的评价标准。

最后,从中文教育研究中辨别实证研究的角度,摘要分析相较于以往的关键词分析,结果更加有效可信。因此,过去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实证研究数据结果能够被迭代更新

有鉴于此,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教育实证研究的评审规则与标准的建立,以及基于实证的教育政策的评估,从多个角度切实促进实证研究的推广与提升,为我国教育实证研究的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教育学人AIED
课程与教学研究与分享,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概念辨析,教育观念批判。
 最新文章